近年来大理州永平县三轮驱动推动文旅融合迈上新台阶

大理州永平县近年来紧密围绕“千古博南、味道永平”的定位,深入挖掘“漫步博南古道、漫步曲硐老街、欣赏古树名木、品尝各式美食”的文旅资源,采取“文化为基、节日为纽带、旅游为动力”的三位一体策略,成功将文旅融合推向了新的高度。

以文铸魂:千年古道激活文旅新业态

博南古道旁的花桥村,青石铺就的小路曲折蜿蜒,百年老梅在严寒中傲然绽放,山隐书屋与古老的村落相互映衬,显得格外有趣。永平县凭借其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上海山隐文旅、大理本境文旅等企业入驻,成功打造了“山隐-筑”民宿、“古道拾光”温泉民宿、云鹏图书馆等文旅融合项目。这些项目将罗汉彩故居、简易师范学校等历史建筑改造成了集住宿、餐饮、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生活场所。花桥山隐文旅店负责人刘进琰表示:“花桥村所拥有的古村落与古道文化是一笔极为珍贵的资源。我们采用‘民宿结合书屋与地方特色美食’的综合模式,旨在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深刻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自项目运营至今,每逢节假日,入住率均保持在90%以上,深受都市游客的青睐。”永平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马立勋指出,我们始终坚持保护文物,传承历史文脉,成功实施了博南古道万马归槽段的保护与展示工程,以及金光寺的修缮工作,使得古道、古村、古树成为了真实可触的文化象征。

永平黄焖鸡非遗体验馆内,香气四溢,游客们正热切地跟随传承者学习“云南十大名菜”之一的制作技巧。永平县非遗中心的工作人员苏晓红向记者透露:“我们已将永平黄焖鸡的制作技艺、傈僳族的割绣技艺、嘎蒙卡兜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研学旅行和亲子游活动中,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从‘复苏’走向‘繁荣’。”截至目前,全县共设立了十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以及“非遗与旅游”相结合的示范点,游客在永平游览时,体验非遗项目已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选择。

以节聚势:特色节庆点燃文旅新活力

在节假日期间,永平县变身为一处民族文化的展示平台。苗族、傈僳族、彝族等民族的非遗节目依次登台,曲硐回族的特色油香制作、永平八大碗的美食体验等互动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参与。此外,广场舞大赛、歌手大赛、“村BA”篮球赛以及非遗歌舞乐的展演等贴近民生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也为外界展示了一张新的城市名片。我们致力于构建“旅游与节庆相结合”的品牌形象,将民族歌舞、传统技艺以及特色赛事转化为游客能够参与和体验的文化大餐。马立勋这样介绍道。

除此之外,谷雨春茶节以及博南文化宣传周等系列庆典活动,亦成为了地方产业风采的展示平台。在这些活动中,农产品展区里,各式各样的特色产品如核桃糖、野生菌、生态茶叶等应有尽有,吸引了众多商家前来洽谈合作事宜。

以旅促兴:品牌创建赋能高质量发展

文旅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果,曲硐文化旅游区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称号,曲硐村成为省级农文旅融合发展案例的代表,千年古核桃园十字口景区被评为省级绿美景区的典范。与此同时,硬件设施也得到了同步的改善,四个A级旅游景区均设立了游客服务中心,33座旅游厕所已投入使用,总投资达3亿元的高品质酒店即将动工建设,6000万元的专项债资金被用于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在2024年,该县总共吸引了220.18万国内游客,这一数字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5.67%。与此同时,游客们的旅游消费总额达到了31.49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了6.69%。

借助“生活里的永平味道”这一品牌,我们在微信视频号上发布了94个视频,吸引了超过75万次的观看;而在抖音视频号上,我们发布了103个视频,观看量更是高达192万次。越来越多的人得以通过这些平台了解永平、走进永平。马立勋介绍说,随着永平美食地图小程序的升级,景区推荐和精品线路等模块的加入,游客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实现“逛吃永平”。

来自昆明的游客李浩向记者透露:“我们自昆明而来,品尝了永平的黄焖鸡,那味道真是十分出色,现在正打算购买几盒礼盒带回去赠予亲友,希望更多的人能来永平,感受永平黄焖鸡的美味,它的味道既给力又让人回味无穷。”

永平县面临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项目资金投入不够等难题,计划集中精力发展“旅游+”和“+旅游”模式,不断整合古道、古镇、古村以及美食等资源,努力培育更多具有沉浸感和体验感的业态,目标是把“千古博南·味道永平”塑造成为滇西文化旅游的新地标。马立勋强调,他们始终坚持文化塑造旅游,旅游彰显文化,将博南古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文旅融合的核心优势。未来,他们将在深度融合、提升品质、创新体验等方面努力,推动永平的文旅产业从单纯的过境旅游向目的地旅游转变。

关键词:文旅融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