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年中大展:敦煌大足石窟艺术联展下月启幕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文科(中)在推介会上介绍展览情况
这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对话与交流的显著例证,同时,它也被尊称为“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当敦煌莫高窟与大足石刻相遇,它们将碰撞出怎样的辉煌火花呢?
下月将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揭幕的这场大型展览,或许能够揭示某些谜团。据上游新闻报道,该馆即将举办的年中大展“从敦煌到大足:石窟艺术中国化演变”将于6月18日正式向公众和游客开放。此次展览标志着我国最早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两座石窟,首次以联合展出的形式展现在世人眼前。
我们期望此次展览能显著提高河西走廊与川渝石窟寺在社会上的认知度,塑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影响力,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并为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以及旅游路线的规划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26日下午的主推介环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文科如是表达。
国宝级文物、整窟复制 一个都不少
从表面来看,敦煌莫高窟与远隔千里的四川大足石刻之间并无紧密的物理关联,然而,为何这次展览能让它们进行首次的“携手”合作呢?
在本次展览的推介活动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副馆长文科率先对此进行了回应。“这些作品见证了石窟艺术在我国这片土地上从萌芽到盛开的辉煌时刻,以及其逐渐走向成熟的终结阶段。”文科进一步阐述道,敦煌莫高窟与四川大足石刻,一处在北方,一处在南方,一者先于另一者出现,二者在跨越时空的并置中,不仅使石窟艺术的中国化进程更加清晰可见,同时也描绘出了石窟寺艺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清晰轨迹。
文科指出,此次展览促成了敦煌莫高窟与大足石刻之间的“交流”,观众得以一睹这两大石窟的艺术魅力和深厚文化内涵,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在各个历史时期对“外来与本土”、“神圣与世俗”、“传承与创新”这三组文化议题的回应。这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包容万物的宽广胸襟,传承历史文脉,增强了文化自信。
展览展陈设计效果图
据悉,此次展览是由重庆的中国三峡博物馆携手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资阳市博物馆、安岳石窟研究院、广安市博物馆以及重庆两江贝岭博物馆等共计11家机构共同策划并呈现的。
届时,展览现场将呈现超过200件/套展品,其中包括两件国宝级文物,十五件国家一级文物,十件国家二级文物,以及八件三级文物。文科指出,此次展览精心挑选了敦煌、大足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石窟艺术珍品。现场呈现了实物陈列、石窟整体复制、数字化展示以及沉浸式体验等多种形式,让观众得以领略千年石窟跨越时空的壮丽与震撼。在这些展示中,诸如石窟整体复制这样的项目,已经完成了6座石窟的精准复制,并将它们一一移至现场,与观众近距离接触。
见证丝路的国宝实物首次亮相重庆
那么,到底有哪些国宝级文物会亮相本次展览的现场?
高善穆石塔实为一大亮点。这座石塔铸就于公元428年,堪称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实物。此次展览在重庆地区尚属首次。石塔整体高度为44.6厘米,底部直径15.2厘米。塔身由黑色玄武岩构成,尽管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光彩照人。
高善穆石塔
据相关资料显示,这座高度不超过半米的石塔中,蕴藏着众多丝绸之路文明交融的痕迹:它源自甘肃酒泉的石佛湾子,成为佛教自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实物证据。此外,塔身上刻有的汉字铭文“北凉承玄元年”以及“高善穆为父母报恩”等内容,揭示了河西地区民族政权、儒家思想与佛教信仰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的历史画卷。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名,此次展览当然也包含了这些杰作。在这里,观众们将有机会一睹《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的风采。
该作品藏于莫高窟的第156窟(特窟),其长度为8.55米,高度为1.08米。这幅壁画全景式地展现了晚唐时期著名将领张议潮率领部队经过十年的艰苦征战,最终成功收复河西走廊,重新开启丝绸之路的历史壮举。这幅作品在敦煌壁画中占据着开创性的地位,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众所周知,莫高窟的壁画以佛教内容为主流,然而《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却开创了历史题材壁画的先河。这幅作品生动地展现了真实的历史事件,不仅是对敦煌儿女保卫家园、浴血奋战十年之久的宝贵记载,同时也引领了敦煌壁画以图像记录历史的潮流。这幅画不仅巧妙地将军队、舞乐、车马等场景一一呈现,并在横卷上有序地交织排列,而且塑造了上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堪称目前所存唐代出行图卷中,画幅最为宏大、人物最为繁复、绘制技艺最为精湛的杰作。
同时,作为中国民众最为熟知和钟爱的观音形象,水月观音历来备受推崇。此次展览更是首次汇聚了敦煌榆林窟、大足北山石刻、安岳毗卢洞以及张大千的临摹作品等多种与水月观音相关的文物实物或图像资料,展现了唐宋时期乃至近代水月观音造像艺术的巅峰之作。观众得以一次性全面欣赏这一经典形象在各个时期、不同地区的多样风貌。
这些大足石刻宝贝将被“搬”至现场
大足石刻北山佛湾石窟第245号-观无量佛经变龛
在整窟复制的搬迁至现场展示环节,那座曾受到梁思成高度赞誉的石窟瑰宝——大足北山无量寿经变相龛,还有宝顶山小佛湾的毗卢庵,都将与观众朋友们见面。
大足北山观无量寿经变相龛,其高度为4.7米,宽度为3.6米,深度为1.2米,位于山顶一块凸起的岩石之上,内部精细地刻画了《观无量寿经》的全文。此龛的整体布局与敦煌莫高窟中同名壁画颇为相近。龛内的亭台楼阁均系如实雕刻,对于研究晚唐时期的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此次展览将展出按原比例复制的龛,这也是该龛首次离开深山,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
大足宝顶山小佛湾第9号毗卢庵
宝顶山小佛湾的毗卢庵,系大足石刻的创始人兼总工程师赵智凤在晚年为自己建造的私密修行之地,此地隐蔽而不对外公开,空间狭小,仅能容纳一人静坐冥想。尽管如此,其装饰却极为复杂,上面雕刻了众多佛像与偈语。在此次展览中,毗卢庵将被复制呈现于现场,这将是它自避世千年以来首次公之于众。观众只需预约,便可以踏入庵内,亲身领略大足石刻最为核心的奥秘。
此外,在展览期间,三峡博物馆将开展一系列学术讲座、工坊体验以及石窟研学等社会教育活动。与此同时,还特别筹备了“与传统同行——张大千书画作品展”,作为补充展览的一部分。
敦煌与大足,作为我国南北石窟艺术领域的杰出代表,此次联展成功构筑了两地间的交流平台,对于学术研究的互动与合作具有积极意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部主任、本次展览的学术顾问刘兴亮指出,此次联展为敦煌学和大足学的研究者们创造了交流与互动的机会,期待通过这一平台,能够激发新的研究灵感,开辟新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深化石窟艺术的研究工作。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