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岁北京市民王宇 5 年赴山西 30 余次,古建游火热
北京市民王宇,年届不惑,过去五年间,踏足山西已超过三十回,他的身份也从一名普通的游客转变成了热衷于古建筑保护的志愿者。他至今难以忘怀2020年那一次初到山西,目睹大同华严寺与善化寺中辽金时期建筑时的强烈震撼——宽敞的间架、深远的屋檐、雄健的斗拱……那些古建筑仿佛从书中跃然眼前,生动地展现了“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壮丽景象。
2024年6月25日,摄影师杨晨光在大同华严寺捕捉到了游客参观的画面。
山西的古建筑,在元代之前,既雄伟又庄重,且富有变化,它们带来的视觉震撼既直接又深刻。王宇对此地一见倾心,探访古建筑的决心愈发坚定。
山西的古建筑游览近年来异常火爆。晋祠博物馆在去年吸引了超过310万人次游客,这一数字较前年增长了39%;同样,应县木塔景区去年接待游客量达到了237.9万人次,同比增长率高达164%;而小西天景区去年接待的游客则有68.7万人次,同比增长率令人瞩目,达到了411%……
杨杰,一位80后的古建筑爱好者,于2017年创办了晋行记研学中心。该中心致力于为游客提供深入的研学之旅。起初,每年组织80至100个山西古建筑研学团,而如今,这一数字已逐年攀升至300至400个。
杨杰指出,若要观赏唐宋、辽、金、元时期的木结构古建筑,山西是不可绕过的胜地,这些古建筑以其卓越的品质和鲜明的特色,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吸引力。
山西境内,超过两万八千座古建筑宛如闪耀的珍珠,镶嵌在山川之间。这些木构建筑的历史跨度从唐朝延续至清代,种类繁多,构筑起了我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的样本体系。其中,元代及更早时期的木构古建筑数量占据了全国总数的80%以上。
然而如此丰厚的文化宝藏一度“藏在深闺”。
姜剑波,山西人文地理数字产业研究院的院长,如此评价道:“古建筑领域较为专业,欣赏之门槛不低。而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游戏技术巧妙融合,这样的方式无疑能更深刻地让大众领略到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并激发出情感的强烈共鸣。”
该文旅推介产品名为“跟着悟空游山西”,位于应县木塔景区内,拍摄时间为2025年2月27日,由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所摄。
《黑神话:悟空》游戏一经上线,山西便迅速行动,及时策划并推出了“跟随悟空游山西”的系列活动及产品。此举使得古建筑游览热潮席卷全国,“宝藏山西”的概念也成为了网络上的热门话题。进入2024年,山西省的文化旅游消费规模不断壮大,全省各大景区接待游客数量和门票收入均实现了超过15%的同比增长。
众多年轻游客纷纷远赴他乡,于飞翘的屋檐、斗拱和卯榫结构的柱子间感受历史的温度,不断加深对文化的自豪感。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周芷瑜每次乘坐火车来到山西,参观古建筑时,她的日程总是排得满满当当:“观赏古建筑,便是在与历史进行交流。”
新举措守护千年芳华
旅游热潮在促进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给山西的古建筑保护带来了新的压力与挑战。众多景区景点从战略高度出发,不仅加强了人防、技防和消防力量,还积极探索并运用新的手段、技术和方法,综合施策,全力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2024年11月7日,游客纷纷来到云冈石窟进行游览。新华社的摄影师杨晨光现场捕捉了这一幕。
如何在众多游客涌入与文物保护之间寻求平衡?面对2023年游客数量首次超过300万人次,2024年更是激增至444万人的情况,云冈石窟景区自2025年元旦开始,决定取消现场的人工售票窗口,转而全面推行线上实名制预约,游客需在7天前进行门票预订。
杭侃院长强调,必须将文物保护置于首位,防止在追求流量的过程中导致无序的开发。他提到,景区应积极采取行动,以科学的方式引导游客,这样才能确保文物的安全,同时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和舒适度。
除了预约之外,众多古建筑景区景点实施了数据监控、客流分散以及封闭式管理等众多预防性保护手段,旨在确保旅游活动在遵循文物保护原则的前提下顺利进行。
游客游览了晋祠内的圣母殿,并拍摄了殿前那座呈十字形的古桥——鱼沼飞梁,这一画面是在2023年7月4日由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所捕捉。
晋祠中的鱼沼飞梁,梁思成曾对其赞誉有加,称其为“这种形式的石柱桥,在古画中虽偶有所见,但实物中却是独一无二,实属珍贵”。鉴于游客数量的持续增长,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院长于灏表示,他们运用科技手段对客流对桥梁震动数值的影响进行实时监测,并在客流高峰期延长开放和闭馆时间,同时安排讲解员沿三条线路进行讲解,并增派安保人员以合理引导客流,缓解客流压力。
古建景区内,游客们频繁使用无人机进行拍摄,这一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对无人机使用的规范与限制显得尤为迫切。
这是拍摄于2025年2月27日的应县木塔风景画面。该照片由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所摄。
为此,应县木塔景区已安装了无人机干扰系统,并配备了专用反制设备,以确保这座世界之巅的木塔安全无虞。在高峰时期,木塔周边2公里范围内一天内曾监测到300至400架无人机,而现在,通过信号干扰、驱逐以及强制降落等手段,木塔的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应县木塔管护中心主任孟文元如此表示。
我国文物保护工作逐渐向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拓展,这一转变对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在保护文物本身的同时,对周边环境实施全面、系统的保护,这无疑是对管理者智慧的考验。
五台山佛光寺的东大殿一隅,于2024年10月11日,由新华社记者詹彦所摄。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前,远眺四周,三面环山,围合感油然而生。远处山峦起伏,层层叠叠,青色的云雾缭绕其间,让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怡。这样的选址,正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结构古建筑所展现的精妙之处。
自5月1日起,《忻州市佛光寺文化景观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划定了佛光寺文化景观的保护区域,该区域环绕四周山脊线,涵盖了自然山水、景观视野、历史聚落以及文物古迹等。“这一举措标志着我们保护工作迈入新阶段,我们通过地方立法来守护佛光寺的宝贵环境。”佛光寺文物保护利用所所长胡俊英如此表示。
多业态焕活大地瑰宝
国潮风尚兴起,文化之美尽显。借助科技手段、演艺表演以及文创产品等多种途径,山西各地使得文物不仅观之悦目,更能深入理解,且便于携带带走。
踏入山西洪洞县的广胜寺艺术馆,戏曲、捶丸、下棋、尚宝、尚食、卖鱼等图画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馆内的壁画经过数字化技术复原,以高清画质展现在观众面前,其中不乏几幅曾流落海外的壁画复制品。游客无需受限于时空与文物保护规定,得以近距离观赏元明时期的壁画佳作,深刻体会古人的艺术创作、生活情态和精神境界。
2025年4月4日,众多游客纷纷踏上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古城的城墙,开始了他们的游览观光之旅。这一幕,由新华社记者梁生仁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我们运用动画形式,讲述了壁画流失海外的那段令人痛心的历史,期望在回顾这段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在游客心中激发起对文明传承的渴望之火。山西霍太山广胜旅游有限公司的副经理王永强这样说道。
数字技术的突破消除了地域的隔阂,使得虚拟登塔成为可能,壁画得以生动呈现,彩塑也能通过3D打印技术重现,而将这些技术与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的沉浸式演艺,更是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平遥古城的夜晚景色,摄于2024年5月9日,由无人机捕捉而成。这一壮丽画面,由新华社记者詹彦精心拍摄。
踏入平遥古城西门之外的《又见平遥》剧场,宛如经历了一场时空之旅,回到了清朝时期的平遥城。
平遥县印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营销经理孔令娟指出,《又见平遥》自公演以来,吸引了超过六百万游客前来观赏,其演出收入更是成功突破十亿元大关。
随着文化消费领域的繁荣兴盛,文创产品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全新角色,使得游客能够将历史元素带回家中。
山西著名的文化创意企业西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携手景区及设计师团队共同打造了文创平台,该平台上的文创产品销售额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诸如古建筑主题的打卡卷轴、精美的古建筑镂空纸雕作品、壁画主题的日历以及梁思成先生的手绘图文件夹等,这些热门产品接连问世,备受市场欢迎。
山西西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于漫表示,文创产品通过多样化的转化,使得古代建筑文化变得易于接触,并促进了其更广泛的传播。她强调,优质的文创产品需在质量、创意和实用性方面下足功夫,从而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每当游客看到这些产品,都会不禁回想起初次见到文物时的那份震撼。
承古拓今,山西这座大地上的博物馆正历久弥新、光彩绽放。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