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聚焦三兔共耳符号

在敦煌,东西文明汇成海

——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侧记

光明日报记者 尚杰 王冰雅

三只兔子共同拥有三对耳朵,它们的耳朵首尾相接,巧妙地构成了一个无懈可击的闭合环。这种名为“三兔共耳”的图案,不仅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上有所展现,而且还被精心雕刻在阿富汗的金属盘、蒙古的铜币、埃及的陶器、德国的教堂钟表以及英国的瓷砖画作之中。该符号的来由仍是个谜,其深意亦待揭晓,然而它在丝绸之路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无声地告诉我们,文明的脚步从未孤单,它的河流也从未停歇,唯有通过交流与借鉴,文明方能更显光辉。在5月30日的上午,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的开幕式上,各国青年讲述了“三兔共耳”的传说,这一故事激起了在场嘉宾们的强烈共鸣。

在敦煌,第四届时文明交流互鉴的盛会正式启幕。此次活动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携手甘肃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政界领袖、学术专家、国际及非政府组织的领导人物,以及我国相关部门的使者,共计约400位嘉宾出席了此次盛会。

5月30日,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的开幕式上,来自中外的嘉宾们共同参与了以《“三兔共耳”谈文明,青年携手共赴未来》为主题的展览活动。新华社予以报道。

丝路明珠熠熠生辉

敦煌,位于古丝绸之路的璀璨明珠,历经千年,见证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与相互借鉴。

敦煌文化秉持着中华文明的根本立场,同时怀抱着宽广的胸怀和宏大的气魄,吸纳了众多外来文化的精华,充分展现了其开放、宽容、相互借鉴、和谐共生的文化特质。在开幕式上,年届九旬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莅临现场,引发了热烈的掌声,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纷纷向这位被誉为“敦煌的女儿”的樊锦诗女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敦煌文化内涵丰富,气度恢宏,至今仍光彩夺目。韩国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康范对敦煌在文明交流中的角色了如指掌。他指出,韩国已设立专门研究敦煌学的机构,敦煌文化在韩国的研究领域正日益兴盛。

郑炳林,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负责人,自四十年来始终致力于敦煌文化的探究。敦煌文化,以其石窟壁画、敦煌遗书和简牍文献为载体,汇聚了众多文明长期交流与融合的智慧结晶。我们需在深化其内涵、拓展研究范围的同时,力求在学术研究上实现新的进展与突破,为丝绸之路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学习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支持。同时,我们应积极推动“走出去”与“引进来”的策略,通过举办多样化的国际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引导并支持各国学者投身于敦煌文化、丝路文明的研究、解读与传播工作。”郑炳林说。

敦煌,如同强大的磁力,深深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巴基斯坦文学院的院长纳吉巴·阿里夫,便是其中之一,这是他首次踏足这片土地。“在敦煌,我看到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这里,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敦煌文化那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还能目睹它在现代焕发出的创新活力。”阿里夫如此表达了他的感受。

5月30日,参会嘉宾在开幕式后体验敦煌文化项目。新华社发

“数字丝路”呼之欲出

在本届文明交流互鉴的盛会中,“数字丝路”一词广受关注,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商讨文明交流与传承的新方向,并对“数字丝路”所蕴含的无限潜力进行深入探讨。

哇!真是太精彩了!在对话进行的过程中,嘉宾们纷纷踊跃地尝试了“寻境敦煌”这一数字沉浸展览。只需简单戴上VR眼镜,拿起操作手柄,他们便仿佛瞬间穿越,置身于洞窟之中。洞窟内那些精美的壁画,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开始翩翩起舞。敦煌研究院携手企业,运用三维建模技术、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功能以及VR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对莫高窟第285窟的1∶1高精度立体复制,从而使体验者得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敦煌壁画的魅力。

近期,“数字敦煌”计划成功实现了莫高窟中211个洞窟的数字化处理,并制作了超过130个洞窟的虚拟游览内容,吸引了全球超过700万人次前来浏览。此外,推出的“云游敦煌”移动应用程序,通过融入互动游戏和虚拟导览功能,让用户在手机上就能体验到敦煌壁画的独特艺术魅力,该应用的用户数量累计已超过千万。

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的巴拉穆卡塔·雷格米教授对“数字敦煌”的成就感到十分震撼,他表示:“这些用于数字化保存和利用文物的技术及方法,同样适用于我们木斯塘天空洞窟遗址的保护工作。”木斯塘天空洞窟位于喜马拉雅山区,已发现超过万座人工洞窟,内藏丰富的佛教壁画、雕塑和经卷等珍贵文物,然而,这些遗址如今正遭受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的双重挑战。雷格米期望能参考莫高窟的保护策略,以促进木斯塘天际洞窟的长期维护与发展。

不仅在敦煌地区,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在我国广泛推广,为众多文化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数字化平台”与“数据动力”。江西省景德镇市委常委兼副市长崔素香指出,通过数字化手段,景德镇成功打造了“古陶瓷基因库”和“非遗数据库”,推出了陶瓷类数字藏品,同时将数字技术广泛运用于文物修复、交流展示以及数字博物馆的建设等方面,极大地丰富了陶瓷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在信息化的当下,文明间的互动不再局限于那条古老的丝路,而是通过无数条遍布全球、连接七十亿人口的数字丝路得以实现。德国的汉学专家吴漠汀指出,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持有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尊重彼此的差异,通过求同存异来促进文明的相互交流和借鉴。

在本届对话会上,宣读的丝路文明全球共创倡议书中提到,随着人类文明步入智能时代的交汇点,我们应将技术视为文明的火花,以算法传递人性的温情,使“文明立方体”成为青年人易于接触的交流工具,并让开放、包容、可持续的丝路文化基因展现出跨越时空的活力。

博物馆:多元文明的汇聚之地

文明因交流而呈现出绚烂多姿,因相互借鉴而变得更加丰盈。在文明间的交流与借鉴过程中,博物馆所扮演的角色尤为关键。在本届的对话活动中,来自韩国、泰国、匈牙利等国的学者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博物馆在国际合作方面的新篇章。

曼谷国立博物馆的馆长苏帕万·农努指出,博物馆并非仅仅是存放文物的场所,它们更是连接人类交流的纽带。他认为,文化遗产属于全人类,我们应当推崇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努力守护这些遗产,使其免受战争、气候变化以及忽视等威胁的侵害。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它充当着文明对话与相互学习的核心场所,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宝贵记忆。阿尔及利亚丝路新闻网的主编哈利勒·阿卜杜勒卡迪尔指出,借助博物馆进行文明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加深广泛的认知与共识,并开辟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交流途径。

在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数字技术正推动博物馆的进步。匈中友好协会的代表戴安娜·法尔卡斯指出,借助虚拟现实以及数字技术的运用,诸如虚拟展览、人工智能辅助的解读、多语言支持以及共享真实的在线档案等手段,博物馆得以突破物理限制,使得全世界的观众能够跨越时空和地域的隔阂,共同感受对方的文化遗产。

数字技术正逐渐成为穿越时空限制的“钥匙”。宁一,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副馆长,他提出,在不久的将来,博物馆将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重现历史场景,使观众仿佛置身其中,从而从多个角度生动讲述文明间的交流与相互学习的精彩故事。

博物馆汇聚了多元文明的精华。我国以博物馆为核心的文化事业在规模、内容、功能等方面均实现了显著提升,正逐步迈向文化交流与互鉴的前沿。中国国家版本馆馆长刘成勇指出,自国家版本馆落成以来,参观人数已突破13万,它已成为守护文明根基、培育文化自信的国家文化新地标。

《光明日报》(2025年06月03日 16版)

关键词:敦煌文明交流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