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家门口微旅游成新热点,诗与烟火同样精彩
新华社于北京6月3日发布消息,当日,《新华每日电讯》刊登了一篇评论文章,该文标题为《在“诗与远方”之外,“诗与烟火”亦别具一格》。
城市外围的露营营地帐篷如林,当地的博物馆游客络绎不绝,社区举办的民俗活动吸引了众多家庭踊跃参加……在假期期间,许多人倾向于在自家门口体验轻松的“微旅行”或“本地游”。这种现象也催生了假日经济的新兴增长动力。
“诗与远方”虽极具魅力,却难免遭遇长途跋涉的辛劳与热门景点的拥挤人流,而家门口的休闲之地亦展现出“诗与烟火”的独特韵味。在假期中,人们得以享受便捷与别致之乐,这促使他们对旅游的价值与生活的本质有了新的思考。
旅游能够让人身心得到放松,体验美好,并不需要非得跋山涉水。对于许多人而言,家附近的景点同样能够节省时间和金钱,使旅行计划更加稳妥,并且能以全新的眼光发现身边的美好。在家门口进行一次乡村采摘活动,可以让人亲近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参观一次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则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跳动,领略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小而美”的旅游体验,同样能带来心灵的满足。
“诗与烟火”的交融正在不断塑造着人与城市之间的情感联系。每当上海市民引领外地友人漫步愚园路,他们能在那些老洋房的橱窗中窥见城市变迁的篇章;而当广州的街坊们在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中重温划龙舟的集体记忆,地域文化已经化身为融入日常生活的生动传承。这种深入骨髓的体验,不仅使游客们体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同时也让本地居民在文化的滋养中加深了对自身身份的认同。
地方政府和商家面对“微旅游”的兴起,既看到了发展的机遇,也感受到了挑战。以上海浦东新区的“跟着演出游浦东”为例,该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政府通过提供30%的财政补贴,促使企业给予20%的优惠,从而实现了政府与企业合作的半价优惠模式,这不仅让民众受益,也有效刺激了消费市场。这种模式,即政府搭建平台、企业扮演主角、市民积极参与,其实质是对本地文化旅游资源的全面重塑——它不仅将景点从单一罗列转变为场景化的体验打造,还实现了从单次消费向持续关联运营的转变。
文旅发展若能从追求规模和全面性转变为追求品质和特色,从游客经济模式过渡到主客共享模式,方能促成“诗意与烟火”之间的健康互动。不少城市通过移除景区的实体围墙、打破商业形态的界限,使城市的每一处空间都成为文旅体验的承载者,这些创新举措均值得深入研究。此类变革不仅需要政府层面的精心规划,更离不开居民的积极参与。若每一位居民都乐意成为家乡文化旅游的推广者,若每一条街道都弥漫着温馨的传说,那么家门口的旅行才能真正实现成为持久的生活习惯。
要使“家门口的旅游”保持生机,为假日经济增添新活力,我们必须开发更多具有独特魅力的“家门口”旅游项目,优化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确保居民与游客在家门口即可体验到高水平的旅游服务。此外,还需强化宣传推广力度,通过短视频、社交平台等多样化渠道,将本地的“隐藏宝藏”和“独特玩法”推广至更广泛的受众。
江南水乡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塞北草原夏日的那达慕盛会,岭南地区的骑楼早茶与夜市,湖北安徽的小龙虾美食节,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无不深植于我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微旅游”的兴起亦彰显了文化自信——我们若细心观察周遭的美丽,便能察觉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巷弄堂、承载着世代匠心的传统技艺、洋溢着欢声笑语的社区活动,它们本身就是最感人的“诗与远方”。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