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带娃踏上鸬鸟山之旅,见证孩子蜕变与成长
春末夏初之际,我们携带着充满活力的孩子们,开始了前往杭州著名山峰之一的——鸬鸟山,的探险之旅。
这是一次长达6公里的征程,伴随着717米的高海拔攀登,更是一次深入900米古老森林的探险之旅。远离了城市的嘈杂,摆脱了电子产品的束缚,孩子们以脚步为尺,亲身体验大地,用心感受自然的怀抱。
这一次,目睹一群孩子在山林间变得坚韧、细致、勇敢、独立。
|| 出发前的约定:这一次,我们为自己负责
清晨八点钟,集合地点异常繁华。我们背上轻便的小背包,帽子、水壶、登山杖等装备一应俱全。孩子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队,既充满期待又略带紧张,因为这次他们将挑战的“鸬鸟山”是一条别具一格的登山路径——被誉为“最美山岭”的脊线。
作为领队的教师,我出发前曾发表了一番言论:“这一次,不是我们引领你们攀登高峰,而是你们自己踏上征程,去实现一场自我挑战。”孩子们听后纷纷用力地点头,有些人甚至挺直了胸膛,似乎想要用他们脚下的道路来证实自己的决心。
|| 鸬鸟山:不止是一座山,更是一本自然的教科书
鸬鸟山,高耸717米,横卧于黄湖、百丈、鸬鸟三镇之间,成为临安西北部的一道重要山脉主脊。此山脉线,几乎囊括了杭州山地所有的典型地貌:陡峭的崖壁、幽深的山谷、潺潺的溪流、古老的古道、繁茂的杜鹃林……
在行程中,那900米长的古老森林小径成为了整个路线的核心,两旁遍布着连绵的百年杜鹃树林。尽管目前正值杜鹃花季已过,然而那些盘旋交织的树干、斑驳陆离的光影,依旧宛如在诉说着一个个连绵的山中传说。
孩子们在树林里细致地审视着树叶的轮廓,聆听鸟儿的鸣叫以辨别不同的声音,不时地停下来用相机记录下这些美好瞬间,有些人甚至开始尝试识别地衣和蕨类植物。“老师,这棵树难道比我还要年长吗?”一名孩子好奇地问道。我微笑着回应:“或许它见证了十几代人生命的起伏。”
|| 在山道上流汗,是童年最该拥有的勇气
山道虽不陡峭,然而沿途却高低不平,每一段坡路都成了对耐力和意志的双重考验。
“我支撑不下去了……”话音未落,孩子们中有人坐在山石上大口喘息。“我可以返回吗?”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些许不甘与泪水。此刻,同伴的激励显得尤为关键:
我与你同行。“瞧,那块指示牌显现,我们已成功跨越了一半的路程!”“咱们携手前行,千万别掉队!”
在这场攀登之旅中,孩子们逐渐领悟了相互关照、相互激励以及自我调适的重要性。他们中没有一人离队,全体成员都齐心协力,最终抵达了山顶。
站在海拔717米的至高点,我们目睹了百丈镇的屋舍、黄湖镇的田野以及鸬鸟镇的林地,孩子们欢声笑语,那一瞬间的满足感,远超任何学业的成绩。
|| 研学笔记里的自然教育:在山林里重新认识“课堂”
除了参与徒步的挑战,研学活动的精髓更在于深入的学习。在旅途中,我们精心设计了四个与自然相关的课堂小任务:
听辨三种鸟类叫声
记录一次“虫鸣日志”
完成一次登顶分享会
孩子们在老师精心准备的自然观察手册上留下足迹,每一次的观察细节都详尽地记录在表格里、描绘在素描的页面中。他们专注的态度宛如一群微型生物学家,似乎正为一份关键的研究报告做着充分的准备。
孩子们在笔记本上记录道:“这棵树的年轮如此粗壮,不知能否作为这片山林年龄的象征?”另外,还有孩子为捡到的石头起了个名字,称之为“山之灵魂”。
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研学体验:它不是单纯机械地记忆知识,而是与大自然紧密相连,构筑起一种深厚的情感纽带。
|| 走在最后的不是老师,而是小小“队长们”
这次登山之旅,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涌现出了众多“小小领导者”。其中,有几个孩子原本较为腼腆,却勇敢地承担了临时小队长的职责,时而引领队伍前行,时而转身查看队尾情况。有的孩子负责解读地图,有的分发水果和能量棒,甚至有的主动提出帮助同伴背负背包。
他们并非是受到成人压力而被迫承担这些责任,而是在实际行动中自发培养出的责任心与领导才能。在山脚,他们是受到庇护的学生,而到了山顶,他们则成为了自主探索的小冒险者。
|| 每一次出发,都是一次成长
攀登的终点并非峰巅之巅,而是内心深处那份“我能做到”的信念。在这一天,我们目睹了集体力量的成长,见证了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团队默契,同时也让小朋友们收获了“亲近自然、挑战自我、增进了解”的宝贵人生经历。
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他们可能不再记得曾走过的具体路径,也许会忘记那些参天耸立的红杜鹃,然而,他们必定会清晰地记得,在那一天,他们穿越了密林、跨越了山丘、在狂风中大声呼喊——“我们成功登顶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