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甘肃三处世界地质公园,尽显自然之美

每年的六月第二个星期六,标志着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到来。这个节日具有极高的意义,它体现了我们对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和肩负的责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那些珍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见证了时间的流转和记忆的沉淀。它们被收录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中,成为了我们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

我国拥有49个世界地质公园,其中甘肃省独占三席,它们分别是敦煌、张掖和临夏的世界地质公园。这三地地质公园的风貌迥异,完美展现了甘肃独特的地貌景观。在这些公园中,景观的形态或显得粗犷豪迈,或显得俊美动人,色彩斑斓,自然之美中的雄伟、奇特、秀丽、开阔和野性等特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敦煌雅丹地貌(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敦煌月牙泉

敦煌鸣沙山的鸣沙暮色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

——我国第一个以雅丹地貌为主体申报的世界地质公园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在2015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的认可,它坐落在甘肃省敦煌市,占地面积达2067.2平方公里。这里以壮观的雅丹地貌、独特的沙泉共生景观——鸣沙山月牙泉、丰富的莫高窟赋存地层,以及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和军事遗址,如莫高窟、阳关、玉门关等,作为其主要特色。地质遗迹涵盖了地貌形态的遗留、沉积岩层的构造特征、地壳构造的痕迹、水体景观的存留以及地层序列的遗存。

公园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那股“风”。正因有了这风的助力,公园内才形成了雅丹地貌、沙丘、黑色戈壁等众多自然奇景。我国发现的雅丹地貌,堪称全球规模最大、地质形态最为成熟且观赏价值极高的地貌群落。它以独特的风蚀沟槽、风蚀柱、风蚀蘑菇、摇摆石等风蚀地表形态为主要特征。这里不仅有垄岗状、墙状、塔形、柱状、残丘状等五种类型的雅丹地貌形态,而且能完整地观察到雅丹地貌从发育到消亡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孕育期、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以及残丘雅丹等各个阶段,一目了然。

此外,在雅丹地貌的广阔区域内,广泛分布着晚更新世的黑戈壁(砾漠),这种地貌在世界范围内仅能在亚洲中部以及我国甘新交界地带找到,并且与多种风成地貌完美融合,展现出独特的自然风貌。

鸣沙山以其独特的沙山景观著称,其多变的沙丘形态更是增添了其无穷的魅力。风的不懈吹拂,使得鸣沙山得以维持其独特的海拔和形态。正因风的持续影响,各种不同的物质在鸣沙山上汇聚,进而形成了黑、绿、红、黄、白五种色彩各异的沙粒。月牙泉被鸣沙山所环绕,因其与沙丘相伴千年而不干涸而著称于世;位于两个古老冲积扇之间的月牙泉,因地下水持续涌出,穿过松散的沉积层,形成了泉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景观逐渐演变成为了世界级的地质遗迹奇观。

公园内藏有一处世界级的名胜,那便是位于河谷边的第四纪酒泉组沙砾岩壁上,雕刻着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它完美地融合了地质遗迹与人文历史,堪称典范之作。

张掖马鹿公园

张掖世界地质公园

我国独此一地的地质奇观,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地貌完美融合,被誉为世界级的地质公园。

张掖世界地质公园,在2020年顺利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它坐落于甘肃省的张掖市,占地面积达到了1289.71平方公里。公园位于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处,是青藏高原向内蒙古高原过渡的第一阶梯分界线,同时也是祁连山脉与河西走廊的过渡地带。以九泉之水滋养的绿色岩套、色彩斑斓的丘陵地形、窗棂般的宫殿式丹霞地貌、黑河的壮丽水体景观、丰富多样的动植物种类,以及以裕固族为首的多民族居民文化,构成了其主要特色。

张掖彩色丘陵地貌

张掖冰沟丹霞

张掖世界地质公园以其独特的四大特色,在我国49个世界地质公园中独占鳌头,堪称翘楚。

首先,该彩色丘陵地貌的色彩极为丰富。其彩丘地貌的“七彩”色彩可以分为红棕色、淡黄色以及蓝灰色等三大色系,共计38种亚类色彩。在红棕色色系中,用于造景的氧化物主要是三氧化二铁和二氧化钛,而矿物成分则以菱铁矿为主;蓝灰色色系的氧化物主要是FeO;至于淡黄色色系,其氧化物主要是氧化钠和氧化锰,矿物成分则以斜绿泥石为主。岩层中的主要矿物成分及其化学构成构成了不同颜色岩层的物质根基。在白垩纪时期,大约一亿年前,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地球处于温室效应之下。当时的大陆环境干燥且炎热,而且气候在白垩纪初期波动频繁,氧化还原环境交替出现。在这样的条件下,加上特有的物质组合,形成了沉积物的色彩变化。

彩丘地貌中,独特的彩色条纹,分为三大色系,间隔有序,宛如一幅巨大的彩屏,铺陈于广袤的大地之上。这些条纹内部色彩丰富,搭配得体,细腻的色彩搭配,共同织就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壮丽景观。

其二是窗棂状丹霞地貌的命名之源。该地貌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河乡白庄子的大红山,这里是窗棂状与宫殿式丹霞地貌的命名地。陡峭的崖壁上,红层由软硬不同的泥岩和砂岩交替层叠而成,差异风化作用使得软质的泥岩形成了凹槽,而硬质的砂岩等则形成了凸起的棱角;向上垂直延伸,由众多泥流物质构成的泥挂清晰可见;而在局部区域,则形成了泥钟乳的奇特景观。悬崖峭壁之上,那些错综复杂的布局宛如窗格,整体呈现的形状似是宫殿,因此得名。此处便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独有的丹霞地貌景观。

第三,这里拥有九个泉蛇绿岩套板块构造研究的全球顶级剖面。该剖面是我国最早开展蛇绿岩研究的剖面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启动板块构造研究的对象。经过多次造山运动,祁连山在青藏高原北缘崛起,形成了庞大的山脉。而关于其碰撞造山的决定性证据,至今依然完好地保存在九个泉蛇绿岩套剖面之中。

第四个特色是别具一格的裕固族文化。在中华裕固风情走廊中,自然美景、人文历史与裕固族风情完美融合,居住于此的裕固族人民凭借他们独特的语言、服饰、传统习俗以及民间艺术,生动地呈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

和政羊骨架

临夏世界地质公园

——我国保存古生物化石最丰富的世界地质公园

临夏世界地质公园,在2024年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它坐落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占地面积达2120平方公里。这里以白垩纪恐龙足迹和晚新生代古动物群为特色,同时,晚新生代地层、北方丹霞地貌以及黄河三峡的壮丽景观也为公园增色不少,形成了集地质、生态和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

临夏世界地质公园堪称古生物化石的宝库,其中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地点多达近百处,而化石标本的数量更是超过了三万件。这些哺乳动物化石揭示了自新生代(距今约6500万年前)至今,哺乳动物至少经历了四个动物群的变迁:在晚渐新世(距今约2500万年前),以犀类为主,捕食性动物尚处于较为原始的阶段;进入中中新世(距今1600万至1200万年前),动物群的构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到了晚中新世(距今1200万至800万年前),三趾马动物群的兴起表明最早的三趾马是通过白令陆桥从北美迁徙至亚洲的;而在早更新世(距今250万至150万年前),真马动物群的组成异常独特,小型哺乳动物极为罕见,而食肉类动物的化石却十分丰富。

临夏地质公园内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为探究其分类归属、个体成长过程、形态变化、系统进化、地质年代、古地理环境、古气候条件以及古生态环境等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这些富含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的连续地层剖面,对于研究青藏高原的抬升历史而言,是极为珍贵的资料。同时,它们构成了欧亚大陆上最为完整的晚新生代陆相生物地层之一,对于全球范围内同期地层的对比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位于地质公园东北部黄河流域的刘家峡足迹化石,源自下白垩统河口组地层,其中以恐龙(包括兽脚类、蜥脚类、鸟脚类)、翼龙以及鸟类足迹尤为显著,目前已发掘出至少九种古脊椎动物的足迹。这不仅是甘肃省首次发现的中生代脊椎动物足迹,亦是我国极为珍贵的足迹化石之一。此处已发掘出150组总计1831枚脚印,其中一组蜥脚类恐龙的脚印化石尤为引人注目,其后脚印长度达到150厘米,堪称全球单体规模之最。此处还大量分布着平行排列的鸟脚类动物脚印,这揭示了恐龙的群居习性。此外,还发现了一处蜥脚类动物正在快速奔跑的脚印,这在现有记录中颇为罕见。而且,鸟脚类与蜥脚类共生脚印化石在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都相对少见。

黄河流经炳灵石林景区。冯乐凯

黄河流经临夏地质公园,并在其中塑造了炳灵峡、刘家峡和盐锅峡构成的黄河三峡景观。两岸的白垩系沙砾岩,历经岁月的侵蚀和切割,形成了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丹霞地貌。此外,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炳灵寺石窟,就开凿在黄河岸边的炳灵丹霞崖壁上,成为人文与地质遗迹完美结合的杰出代表。

甘肃省内拥有三座世界级地质公园,各具独特的景观魅力,它们不仅是向全球展示甘肃丰富多样的地貌奇观的集中体现,更是一扇观赏这些自然奇观的绝佳窗口。

永靖县恐龙大峡谷

什么是世界地质公园?

世界地质公园,这一称号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赋予,其内涵在于涵盖具有全球或国际重要性的地质遗迹,以及充裕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这些公园的边界明确,占地面积适中,且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与世界遗产、人与生物圈一同,世界地质公园被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三大标志性品牌。

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理念在于追求区域的长远发展,赞颂自然界的神奇造化。其目标是通过保护具有国际重要价值的地质遗迹,依托区域内独有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举办各类科普、研学和生态旅游活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世界地质公园向世人呈现了丰富多样的地质景观,这些景观各具特色,无不彰显着地质之美的独特魅力。它们有的揭示了自然界亿万年的变迁与沧桑,展现了时空的流转与延续;有的则是雄伟壮观的崇山峻岭,连绵起伏的山脉;还有那奔腾不息的江河湖海,以及那壮丽秀美的峡谷瀑布,直接给人以感官上的震撼。

申报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固然值得庆贺,但这并非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世界地质公园的称号每四年便需重新评定。在这四年里,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再评估,对公园的功能与品质进行详尽审查。只要该地质公园在这期间始终保持达标状态,它便能在接下来的四年内继续享有世界地质公园的称号(即所谓的“绿牌”)。若该地质公园未能满足既定标准,其管理机构将接到通知,需在两年内实施相应的整改措施,即所谓的“黄牌”警告。若在接到“黄牌”后两年内,该地质公园仍未达标,其世界地质公园的资格将被取消,即获得“红牌”。申报成功后,世界地质公园的持续发展是其至关重要的核心任务。

截至目前,全球已设立世界地质公园229个,而我国拥有49个,这一数字位居全球之最。这些地质公园遍布我国20多个省份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其中不乏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景区,它们要么是世界地质公园,要么位于其范围内。例如,广东的丹霞山、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云南的石林、河南的嵩山以及黑龙江的五大连池等。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