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甘肃三处世界地质公园,尽显自然之美

每年的六月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庆祝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一天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重大,它体现了我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和肩负的责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那些珍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成为了时光与记忆交织的见证。这些遗产被收录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中,成为了我们共同的宝贵财富。

我国拥有49个世界地质公园,其中甘肃省独占三席,这包括敦煌、张掖以及临夏世界地质公园。这三地地质公园各具特色,完美展现了甘肃独特的地貌景观。它们的景观形态或豪放、或优雅,色彩或斑斓、或碧绿。在这三大地质公园中,自然之美的“雄伟、奇特、秀丽、开阔、野性”等特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01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

—我国第一个以雅丹地貌为主体申报的世界地质公园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这一在2015年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的瑰宝,坐落在甘肃省敦煌市,占地面积达2067.2平方公里。它以其壮观的雅丹地貌、独特的沙泉共生景观——鸣沙山月牙泉、丰富的莫高窟赋存地层,以及承载着古丝绸之路历史印记的莫高窟、阳关、玉门关等众多重要文化和军事遗址,成为了一个特色鲜明的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涵盖了地貌形态的遗留、沉积层结构的痕迹、地壳构造的遗迹、水域景观的保存以及地层的化石。

公园内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便是“风”。正是这股风的力量,塑造了公园内独特的雅丹地貌、连绵起伏的沙山以及广袤无垠的黑戈壁等自然奇景。我国发现的雅丹地貌群落中,雅丹地貌堪称规模最大、地质形态最为成熟、观赏价值最高的代表。这里主要展现的是风蚀形成的沟槽、柱、蘑菇以及摇摆石等独特地表形态。雅丹地貌形态多样,包括垄岗状、墙状、塔形、柱状和残丘状等五种类型。在这里,人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雅丹地貌从形成到消亡的整个演变过程,从孕育期到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直至残丘雅丹,各个阶段均能一睹为快。此外,在雅丹地貌广泛分布的区域,可以见到广阔的晚更新世时期的黑戈壁(砾漠),这种地貌在世界范围内仅存在于亚洲中部以及我国甘新交界地带,而且它与其他多种风成地貌完美融合,展现出独特的风貌。

“西海舰队”状雅丹形态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雅丹单体形态

鸣沙山因沙山而闻名,其多变的沙丘形态更是增添了它的独特魅力。风的力量持续不断,维持着鸣沙山特有的高度与形态。正因风的吹拂,各种不同物质在鸣沙山上汇聚,从而形成了黑色、绿色、红色、黄色、白色等五种颜色各异的沙子成分。月牙泉被鸣沙山所环绕,因其与沙丘相伴千年而不干涸而声名远扬,位于两片古老冲积扇之间的月牙泉,凭借地下水持续涌出,穿过松散的沉积层形成泉水,逐渐演变成了世界级的地质遗迹奇观。

鸣沙山 星月状沙丘

鸣沙山月牙泉沙泉共生景观

公园内另有一处举世瞩目的景观,那就是位于河谷第四系酒泉组砂砾岩壁之上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这一景观完美融合了地质遗迹与人文历史,堪称典范。

02

张掖世界地质公园

—我国唯一一处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地貌景观并存的世界地质公园

张掖世界地质公园,在2020年顺利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该公园坐落于甘肃省的张掖市,占地面积达1289.71平方公里。它位于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处,也是祁连山脉与河西走廊的过渡区域。九个泉蛇绿岩套、彩色丘陵地貌、窗棂状宫殿式丹霞、黑河水体景观、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以及以裕固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居民,构成了这一地区的显著特色。

张掖世界地质公园在我国49个世界地质公园中独树一帜,以其四大特色脱颖而出,堪称佼佼者。

首先,彩色丘陵地貌的色彩极为丰富。这种地貌的“七彩”色彩可以分为红棕色、淡黄色以及蓝灰色等三大色系,共计38种不同的亚类色彩。在红棕色色系中,主要的造景氧化物是Fe2O3和TiO2,而矿物则以菱铁矿为主;蓝灰色色系的氧化物主要是FeO;至于淡黄色色系,其氧化物则以Na2O和MnO为主,矿物成分则以斜绿泥石为最多。岩层的主要矿物构成及其化学性质构成了不同色彩岩层的物质根基。在白垩纪,即大约一亿年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较高,全球处于温室效应之下。当时的大陆气候干燥炎热,且在白垩纪初期,气候波动频繁,氧化还原条件交替出现。这些特殊的物质组合和变化,共同促成了沉积物颜色的多样变化。彩丘地貌中独特的彩色条纹主要由红棕色、淡黄色和蓝灰色这三大色系构成,这些色系间隔的条纹如同彩屏般在大地上展开,其内部色彩丰富且搭配得恰到好处,共同织就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壮丽景观。

张掖彩色丘陵地貌景观

其二是窗棂状丹霞地貌的命名之源。该地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河乡白庄子的大红山,是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的命名地。陡峭的崖壁上,红层由软硬不同的泥岩和砂岩交错层叠而成。差异风化作用使得较软的泥岩形成了凹槽,而较硬的砂岩等则形成了凸起的棱角;垂直方向上,由众多泥流物质形成了泥挂;局部区域甚至形成了泥钟乳。悬崖峭壁之上,那些错综复杂的图案宛如窗格,整体布局形似宫殿,因此得名。这构成了西北干旱地区独有的丹霞地貌景观。

大河乡白庄子大红山丹霞地貌是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的命名地

第三个亮点是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九泉蛇绿岩套板块构造研究剖面。这一剖面是我国最早开展蛇绿岩研究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板块构造研究的先行者。历经多次造山运动,祁连山脉在青藏高原北部边缘隆起,形成了雄伟的山脉。而关于其碰撞造山的决定性证据,至今依然在九泉蛇绿岩套剖面中得到了妥善保存。

九个泉蛇绿岩剖面

第四点,这里展现的是公园中独有的裕固族特色。中华裕固风情走廊将自然美景、人文历史以及裕固族的风情完美融合,居住于此的裕固族人民,通过他们特有的语言、服饰、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向世人展示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民族风貌;此外,蒙古族和藏族同样也是这片公园的古老居民。

康乐草原上策马的裕固族少女

03

临夏世界地质公园

—我国保存古生物化石最丰富的

世界地质公园

临夏世界地质公园,成功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之列,该公园坐落于甘肃省临夏州,占地面积达2120平方公里。这里以白垩纪恐龙足迹和晚新生代古动物群为显著特色,同时,晚新生代地层、北方丹霞地貌以及黄河三峡的壮丽景观亦为其增添了重要元素。此外,公园还巧妙地融入了当地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一个集地质、生态与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

和政动物群复原图

临夏世界地质公园堪称古生物化石的宝库。在这里,人们已发掘出近百处新生代哺乳动物的化石遗址,收藏的化石标本数量更是超过了三万件。这些哺乳动物化石揭示了自新生代(距今约6500万年前)至今,哺乳动物至少经历了四个动物群的变迁:在晚渐新世(距今约2500万年前),以犀类为主,捕食性动物较为原始的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距今约1600-1200万年前),铲齿象动物群组成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青藏高原南北两侧的化石差异显著,表明青藏高原在中中新世已隆升至足以阻碍动物交流的高度;晚中新世(距今约1200-800万年前),三趾马动物群的出现表明最早的三趾马通过白令陆桥从北美迁徙至亚洲;早更新世(距今约250-150万年前),真马动物群中,动物组成独特,小型哺乳动物稀少,而食肉类化石却较为丰富。临夏地质公园中这些种类繁多的哺乳动物化石,为探究其分类归属、个体成长过程、形态变化、系统进化、地质年代、古地理环境、古气候条件以及古生态环境等,提供了坚实的实物依据。其中,富含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的连续地层剖面,更是青藏高原隆起历史研究中的宝贵资料,堪称欧亚大陆上最完整的晚新生代陆相生物地层之一,对于全球范围内同期地层对比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铲齿象序列化石

位于地质公园东北部黄河流域的刘家峡足迹化石,源自下白垩统河口组地层,其中恐龙(包括兽脚类、蜥脚类、鸟脚类)、翼龙以及鸟类的足迹尤为突出,目前已发现至少9种古脊椎动物的足迹。这些足迹是中国甘肃省首次发现的中生代脊椎动物足迹,同时也是我国最重要的足迹化石之一。此处已挖掘出150组总计1831枚脚印,其中一组蜥脚类脚印尤为显著,其后脚印长度达到150厘米,堪称全球单体规模之最。此处还大量分布着平行的鸟脚类动物脚印,这反映出恐龙的群居习性。此外,还有一处正在快速奔跑的蜥脚类动物脚印,这在现有记录中颇为少见。而且,鸟脚类与蜥脚类共生的脚印化石在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都相当罕见。

刘家峡恐龙博物馆

黄河,我国第二长河,蜿蜒流经临夏地质公园,公园内由此孕育了炳灵峡、刘家峡和盐锅峡三大峡谷,合称黄河三峡。两岸的白垩系砂砾岩,在漫长的侵蚀和切割作用下,塑造了形态多样、地貌丰富的丹霞景观。炳灵寺石窟,这座世界文化遗产,拥有超过1600年的历史,它坐落在黄河之畔,炳灵丹霞崖壁之上,是人文与地质双重遗产完美结合的杰出代表。

黄洮交汇景观

甘肃省内拥有三座世界级地质公园,各具独特的景观魅力,它们不仅是向全球展示甘肃丰富地貌的集中展示地,也是极佳的观赏窗口。同时,这些公园更是赞颂自然神奇造化、谋求区域长远发展的典范之地。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