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推进明十三陵保护与活化利用,各陵寝开放计划有序推进
6月16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昌平区传来消息,该区正在全面推动明十三陵的保护和活化工作。依据昌平区之前制定的十三陵全域开放规划,预计到2030年,明十三陵的所有主体陵寝将向公众敞开大门,形成覆盖83平方公里的文化遗产地全域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为了保障文物建筑的安全,昌平区正有条不紊地组织相关项目的修缮工作。其中,景陵修缮工程去年已开工,计划在本月底完工。
目前,明十三陵对外开放的陵墓包括长陵、定陵、昭陵以及神路,而康陵、永陵和思陵则采取预约制开放。展望未来,这些陵墓将逐步对外开放。今年年底前,我们力争将景陵纳入开放范围,从2026年到2028年,茂陵、泰陵、德陵以及新行宫遗址也将依次开放,直至2030年,实现主体陵寝的全面开放。
踏入长陵景区,修缮的工匠们正忙于穿梭于众多古建筑之中。据文物修复专家伊文龙所述,在进行文物建筑修复时,首要任务是实地考察建筑损坏状况,然后制定针对性的维修计划。这一过程始终遵循“保持原貌、原结构、原材质、原工艺”的原则。
明成祖朱棣的安息之所——长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印记,目睹了多个朝代的兴衰更迭。明十三陵管理中心秉持着优先处理重要事务的原则,首要保障景区内文物建筑的安全。2022年,对长陵景区的祾恩殿进行了修复工程。随后,2024年,长陵景区的陵墙及祾恩门也开启了油饰修缮工作。目前,长陵景区的修缮工程预计将在6月底前圆满完成。
开放景区之外,那些尚未开放的陵墓同样依照预定方案稳步推进维修工作。在这其中,景陵的维修工程尤为宏大,2024年工程正式动工,针对碑亭、祾恩门遗址、祾恩殿遗址、棂星门、宝城墙、方城明楼以及院落地面等众多文物建筑进行了全方位的修复。施工现场上,修缮工人们严格依照原貌和传统工艺,选用古建筑专用材料,细致入微地进行修复工作。他们不仅恢复了文物建筑所蕴含的历史内涵和原有的风貌,也为这些建筑后续的开放与展示利用奠定了基础。据消息透露,这项工程预计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
庆陵的方城马道以及宝城墙的加固与修缮工作正按部就班地推进。在修缮现场,那些存在坍塌风险的方城马道已经修复完毕,宝城墙的墙体加固工程也已顺利完成,排水沟得到了全面清理并恢复了其排水作用,文物安全隐患已得到有效消除。
此外,明十三陵其余未开放陵寝也将按计划有序开展修缮。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