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民宿成文旅融合新业态,多地游客体验传统文化

广西阳朔民宿与精品酒店协会的会长,同时也是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的陈荣华(位于图片左侧第三位),正在向外国游客传授太极拳技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亲子游客在新疆猫窝客栈学习制陶。 王宣元摄

外国游客在西藏的松赞波密山居。 松赞旅行供图

“非遗与民宿相结合”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兴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体验巧妙融入民宿之中,为游客开辟了体验传统文化的全新场所。近期,由中国旅游协会牵头举办的“非遗会客厅·非遗民宿旅游创新发展”活动在陕西省留坝县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民宿行业代表以及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非遗+民宿”的发展,共同推动旅游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更美更有趣

民宿不再仅仅是提供住宿的地方,如今,越来越多的旅行者为了寻找心仪的特色民宿,他们愿意选择前往某个目的地,停留下来,以便更深入地体验当地的文化。

葛磊秘书长认为,当前旅游业愈发注重其疗愈功能。民宿作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非遗文化的结合,关键在于民宿能否创造出新的非遗展示与体验空间。这样的融合能够显著提高民宿的价值、竞争力和吸引力。非遗的融入使得民宿在空间设计上更加美观,在功能上更加丰富,并能连接起旅游目的地丰富多彩的体验。

在美团平台上,众多民宿房东发现,游客们更倾向于追求深度旅游体验。以非遗美食为例,这些美食的制作并不繁琐,民宿若能增设相关体验项目,游客的参与感便会显著提升。不少民宿通过提供陶艺制作、手工编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活动,以及非遗美食地图、古建筑考察等特色路线,成功吸引了游客更深入地领略当地文化。90后返乡创业者唐玉蓉,将贵州侗族的古老吊脚楼进行了现代化改造,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民宿。她巧妙地融入了侗族传统的豆染工艺,凭借线上良好的口碑,吸引了大批游客,使得该民宿在美团平台上成为了热门的打卡地。

张晓军,中国旅游协会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会长,提出观点称,在过去十余年里,民宿的发展路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息息相关。这些民宿不仅提供住宿服务,还涉及日常生活、度假体验以及文化传承。分会已经开始着手制定与非遗相关的民宿标准,旨在推动民宿行业的优质发展。

在地特色鲜明

如何与非遗深度融合,一些民宿已开展积极探索。

松赞酒店,这座坐落在雪山之下的美丽会客厅,将住宿、旅行与文化体验完美融合。遍布云南与西藏的18家松赞酒店,将多条滇藏旅行线路巧妙连接。松赞集团副总裁安泓向记者透露:“非遗文化的展现并非仅仅是静态的陈列,它更是一种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动态传承。松赞的创新之处,在于对非遗手工技艺进行现代转化、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以及保留建筑工艺的本土特色。”该酒店客房及公共空间配备了手工锻造的铜制器皿,如铜盆、烛台、水壶和花瓶等,这些铜制品充分展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之美。建筑过程中,酒店坚持采用当地古老的石工和木工技艺,甚至有时保留原始的土墙。在室内装饰上,巧妙融入了藏毯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装饰。此外,我们还特意安排了宾客与非遗工匠的直接交流,让他们亲耳聆听非遗故事,亲身参与工艺制作体验。

新疆猫窝客栈的设计独树一帜,其结构巧妙融合了新疆独有的土胚建筑风格与汉代时期的楼阙式建筑,如今它已经演变成一个集餐饮、住宿、游览、研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民宿。新疆旅游民宿协会的会长、新疆工艺美术协会的副会长、猫窝客栈的创始人王宣元表示,该客栈已由“雪山之下的温馨客栈”华丽转变为“天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空间”,游客们白天可以观赏雪山美景、享受滑雪乐趣,夜晚则能在民宿中感受非遗文化、聆听动人故事。客栈内设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包括皮雕、植物拓印、掐丝珐琅、结绳技艺、土陶制作、哈萨克族刺绣、紫砂技艺、雕版拓印以及壁画修复等,这些技艺传承人向游客展示精湛技艺并提供研学课程,节假日期间更是增设了非遗集市活动。

广西阳朔民宿与精品酒店协会的会长,同时也是墨兰山舍和格格树民宿的创始人,陈荣华先生表示,经过近三十年的成长,阳朔已经拥有了超过3700家的民宿。近年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多元化融合的特点,“民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已成为一个关键的发展方向。例如,阳朔的水云阁将茶文化、农耕文化等元素巧妙融合;而墨兰山舍则将古建文化、书法文化等融入其中。格格树民宿以太极拳为灵魂,精心打造了以太极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民宿。这里不仅配备了专业的教练团队,还开设了丰富的太极拳课程,让住客能够深入学习和领会太极拳的精髓。同时,民宿还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慕名而来,共同感受这一中华传统武术的魅力。除此之外,民宿还推出了广西油茶制作、非遗画扇制作、写对联、包饺子等多样化的研学课程,让游客在休闲度假的同时,也能体验当地的文化风情。

新空间新体验

在此次活动中,中国旅游协会携手南开大学幸福与创造实验室共同揭晓了《非遗民宿旅游融合研究报告(2025年)》,该报告亦被简称为《报告》。课题组经过严格筛选,选定了位于广西阳朔的格格树民宿、新疆乌鲁木齐的猫窝客栈民宿、云南大理的阿凯缇娅民宿、四川崇州市道明镇的竹艺村民宿、安徽黄山的澍德堂民宿、北京的爨舍精品民宿以及松赞酒店等共计11个“非遗与民宿相结合”的示范案例,并对其创新模式及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总结。

《报告》明确指出,民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生动的展示舞台,将剪纸、古琴、木工等传统技艺巧妙地融入建筑空间和体验活动中,让非遗不再是冰冷的陈列品,而是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生活场景。同时,通过空间美学和文化课程等方式,进一步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促使民宿从单纯的住宿功能向“目的地会客厅”转变,为游客开辟了深入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新渠道,使得旅游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互动愈发融洽。

妥艳媜,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的副教授,同时也是幸福与创造实验室的首席研究员,她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宿相结合,能够促进一种既具有经济效益又充满文化情怀的新型生态系统的形成,从而对乡村的全面振兴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非遗民宿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