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卧游之妙你知道吗?带你走进古代文人卧游世界

张鑫

自古以来,人们对山川的壮丽景色都津津乐道。这些山川之美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使得游山玩水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闲与审美体验。除了亲自踏足实地游览,他们还探索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游览方式,即便足不出户,也能心驰神往、远观万里。在那些风光旖旎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之间,他们可以尽情地畅游,这种方式便是所谓的“卧游”。卧游的历史渊源究竟始于何时,其独特的审美理念又是如何形成的?此外,又有哪位文人曾对这一领域情有独钟?让我们共同探寻古代文人那充满魅力的卧游世界。

卧游一词始于宗炳

宗炳,字少文,是南朝时期的一位才子,他擅长弹琴和书法,对山水情有独钟。他曾远赴荆巫之地,又攀登衡岳之巅,并在衡山结庐而居。怀揣着追求宁静平和的志向,因身体不适而返回江陵。他感慨地说:“唉!年老多病,恐怕难以遍游名山,唯有静心观察自然之道,卧床之上也能畅游。”他所游历的地方,都会在墙上绘制成图,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都会面壁而观,他的情趣高雅至此。文章中记载,宗炳堪称一位顶级驴友,他的一生中游历了众多名山大川,足迹遍布众多风景如画之地。若他身处今日,必定会成为一位出色的旅游博主。然而,宗炳晚年常常疾病缠身,尽管无法再跋山涉水,尽情欣赏壮丽河山,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对山水的热爱,于是想出了一个替代办法,那就是在家中卧游。

卧游,即是将过往所游历的山水胜景绘于画卷之上,并挂于壁间,以便随时得以领略。宗炳在品鉴这些山水画作时,不断唤起往昔游历的记忆,以此替代真实的旅行,达到无需身体移动却能思绪穿越千年、享受无穷乐趣的审美境界。

在游历山水之间,宗炳会精心调适自身的身心状况。他不仅致力于清除心头的纷扰,以求心灵的宁静与感悟,面对着大自然的壮丽山峰与云雾缭绕的林海,他能够“静坐沉思,深入探索四方的奥秘”,更会弹奏琴曲,意图唤起周围群山的共鸣,与画中的山峦进行心灵的交流,以期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地。

宗炳追求的不仅仅是身心放松与重返自然,他的精神境界追求更为深远。在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众多文人学者信奉老庄哲学中的“澄怀味象”理念,他们认为,那抽象的道,其实就蕴藏于我们具体可感知的自然之中。宗炳亦认同“山水以形媚道”之理,认为秀丽的自然景观能够激发人们深层的思考。山川、河流、云雾、瀑布、树木、飞鸟等自然元素,皆蕴含着宇宙间万物运行的规律。唯有那些擅长感悟的人,方能领悟天地间至高无上的道理。因此,在游历山水之间,宗炳不仅寻求心灵的愉悦,更致力于探寻山水所蕴含的哲理。

卧游诗文创作繁盛

宗炳创立了卧游的先河,众多文人和士大夫竞相追随。因此,卧游在文人圈中逐渐演变成一种时尚的雅玩。众多文人创作了大量以卧游为题材的诗词文章,流传于后世。

黄庭坚在北宋时期曾言:“海角逢春,几度知其几回,游历四方,总令人心生感慨。”北宋时期的王诜频繁提起宗炳的卧游经历。南宋的范成大亦曾书写:“画作留于壁上,他日仍想体验卧游之乐。”陆游在南宋时期多次创作卧游诗篇,例如:“晚年不复昔日之欢快,只得借丹青以卧游”“不让良工再摹写,此诗便是卧游之图”。元代的赵孟頫则描绘:“卧游于渺远之地,楚天清晨,秋意渐浓。”元代文人画家倪瓒曾言:“一畦杞菊作为待客之用,满壁江山仿佛引入卧游之境。”明代袁中道效仿宗炳,于《访苏潜夫于小龙湖赋赠》一文中提到:“追寻宗炳足迹,新建一居所以供卧游。”清代词人纳兰容若在《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中吟道:“锡在云中,钓于溪头,琴在涧边。这一生踏过多少足迹,又有谁懂得卧游之心。”即便是诗作数量众多的乾隆皇帝,亦曾创作过关于卧游的佳作。

文人在创作以“卧游”入诗的作品之余,亦遵循“卧游”之理念,借助器物这一媒介,创作出与卧游紧密相连的纪游诗篇。在传统纪游作品里,所纪游的对象多为作者亲身所见的山水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以及现实生活。然而,当“卧游”理念融入其中,即便是单一器物亦能成为想象之旅的起点。于是,文人便展开了无边无际的卧游想象。此类纪游文献中,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诗作颇具代表性。他对名山中的奇异石块情有独钟,曾收藏过天柱峰、小峨眉、烟降叠嶂等三块珍奇石块。在他无法亲自前往实地时,便凭借想象,创作了纪游诗篇,例如《天柱峰》一诗,其中写道:“衡山紫盖连绵,一峰峭立,承载着玉宇。汉家因路途遥远,未能至,便在灊山祭祀,将此峰视为天柱。我如今虽身处闭关之中,却将此石视为灊山,进行卧游。”形似三尺之高,气势却如万仞之峰,世间那些培植的土堆,又怎能与之相比。南方的山峦,其骨格清秀而温润,乳石和砂砾堆积的床面,尚未超越凡俗。神奇之处在于那些小小的山峰,雷雨来临之时,它们独自承受着孤独。在这样的夜晚,我吟诗赏月,清辉洒满长夜,静坐观赏那高大的影子横亘在屋脊之上。攀登云霄,拂过云层,正是如此景象,我所说的这些,实在是夸赞,无人敢删减。

天柱峰,属英石之列。此峰高耸独立,仿佛直冲云霄,蕴含着攀登天际的雄心。原本位于衡山的天柱,自黄帝时期便作为南岳的辅助,汉代沿袭此制,于是将祭祀活动迁移至灊山的天柱峰。衡山与灊山均有天柱,但灊山的天柱名声更为显赫。而九华山、雁荡山等其他山脉,虽也有以天柱命名的山峰,却不足以与之相比。范成大在诗序中如此描述。

根据序文内容分析,诗人并未亲身攀登天柱峰。他通过观赏所藏的奇异石材进行想象中的游览,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了纪游诗篇。范成大亦创作了《小峨眉》一诗,同样是通过想象来描绘游历之景。诗序中提到:“最近获得一块灵璧古石,其形态极似天柱峰的主峰,便将其命名为小峨眉。苏东坡曾以此名庐山,但恐怕这块石头更为逼真。因此创作了《小峨眉歌》来赞美它。”南宋初期,灵璧之地成为宋金双方争夺的战略关键点,文人墨客难以亲临其境。于是,范成大便以灵璧石为伴,展开了一场卧游之旅,并创作了一系列纪游诗篇,这些诗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丹青名作共绘卧游

在古时候,人们常用“卧游”一词来描述欣赏画作。南宋时期的云谷禅师,他行走江湖三十年,走遍了山川大地,却因未曾踏足潇湘之地而感到遗憾。于是,他恳请舒城李氏为他绘制一幅潇湘图。这幅画中,连绵起伏的群山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他只需躺在床上,就能实现心中的“卧游”之愿,以此弥补遗憾。南宋的吕祖谦也有一卷名为《卧游图》的画作,他在晚年因病卧床在家,便将《史传》中记载的古今名胜之地一一记录下来,并在卷首引用了宗少文关于“卧游”的言论。

卧游图是明代画家所偏爱的画作主题。吴门画派的领军人物沈周曾以册页的形式创作了《卧游图册》。在这样的画作中,画家无需拘泥于山川的客观形态,只需忠实于内心的真实感受。册页作品既可站立或坐姿观赏,亦可在卧床之上仰面把玩。而《卧游图册》中的开篇之作即为《卧游图》,这幅画在整册十七幅作品中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小尺幅绘画非常适合描绘边角风光,犹如宏伟大山大川中的局部特写,将画中的焦点单独呈现,呈现出小巧而精致的美感。画面前方简略勾勒了几株树木,种类各异,错落有致地生长,横贯画面的对角线,使得整体构图得以平衡。画面中,一位书生立于高台之坡,其身侧朝向观者,手中紧握一卷书籍。画家对其面部未作细致描绘,但观者可见其身姿伸展,神情悠闲,似在阅读,又似在遐想。在他面前,并无其他景色,画家为观众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天地。沈周题诗道:“高树西风落叶之际,衣襟夹带几片叶,秋水未尽卷未终,心随天游何人知。”明代画家李流芳创作的《西湖卧游图册》被誉为艺术佳作。每一册都附有题跋,其中的思想内涵,值得细细品味。在李流芳的卧游画卷中,观者难以寻觅到视觉流动的起始与终结,无法捕捉四季变换的节奏,只见他随意挥洒的笔触。他运用宇宙的视角来审视西湖,所描绘的是浩瀚无垠的天地万物。

程正揆,清代著名画家,耗时三十余载,创作了《江山卧游图》五百卷。画卷中,他巧妙变换景物,细腻描绘了山川美景,栩栩如生,美不胜收。在其一幅卧游图的题跋中,他如此写道:“既然造化之笔已握于我手,自当为天地开辟新篇章,又何必在残山剩水中寻觅生机呢!况且沧海桑田,不过如同苍狗白云,瞬息万变,千年不过一瞬。”他的弟子,僧侣画家髡残,也曾为灵公禅师绘制过《卧游图》卷,画面中烟雨蒙蒙,意境深远。

卧游这个词汇不仅被用作画作的主题,而且还常常出现在山水画的作品上。比如,黄庭坚在他的诗作中写道:“轻盈的白鸥与白鹭成为了我的朋友,青翠的松柏和幽静的竹林让人心生欢喜。在海角相遇春天,我不知已度过多少时光,每当卧游于各地,总是让人感到无尽的哀愁。”在后人题咏潇湘山水画时,也常常借用这个词汇,通过画家的笔触来想象真实山水的游览。南宋绍兴五年进士米友仁在其《潇湘白云图》的题跋中说道:“得以领略山川的壮美,便可以卧于画中畅游。”高启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床屏山水图歌》中写道:“画者深知我钟情于青山,久困尘世,无法回归。因此,他将连绵的山峰描绘在屏风上,让我得以卧躺或起身时都能身处其间。自此,我仿佛长居清幽之地,枕上便能清晰见到山峦。清晨炉烟飘入帐中,裹挟着冷意与白云相伴。丹红色的岩石与翠绿的树木层层叠叠,江上的细雨远远地追逐着孤帆。其中楼阁究竟位于何方,宛如神女居住的巫山阳台。楚山上的修长竹子与潇湘水相伴,似乎有清猿突然啼鸣。江南千里之地,我在梦中游历归来,半床月光洒落在高堂之中。”

郭熙在其绘画理论著作中阐述道,君子之所以倾心于山水,其深意究竟何在?他们常在丘园中修养身心,这是他们常居之地。在山水田园的“丘园”中,士大夫们得以悠然自得,修身养性,静观风云变幻。他进一步指出,世人普遍认为山水有可供行走、观赏、游玩、居住之分。画作若能兼具这些特点,便堪称妙品。然而,相较于可行可望,能居可游的山水,则更显珍贵。山水画卷中,既可远观又可近赏,既宜居住又宜游历,文人墨客在创作与品鉴画作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画中,尽情畅游于山川之间,达到了一种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的境界。画卷之中,天地仿佛更加辽阔,卧游于山水之间,流连忘返。在这样的卧游之中,文人们将自身的情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心灵得到了一种极致的慰藉,找到了一个理想的栖息之地。

关键词:文学艺术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