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文旅场景消费报告发布:年轻人消费趋势有何变化?

中新网上海6月26日电,李秋莹报道,近期,青年群体在文旅消费领域扮演了核心角色,他们以广泛的受众基础、迅速的传播速度和强大的消费能力,正在对文旅消费市场的结构进行革新。文旅消费的场所不仅融合了文化体验和旅游观光,还包括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传统知识场所,同时也迅速拓展至演艺、主题乐园、新颖体验和科普教育等多样化领域。

近期,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携手爱文亿共同推出了《2025上海文旅场景消费报告》。该报告由《魔都逛馆实录》和《上海打卡盘点》两部分构成,聚焦于年轻人将文博场馆作为体验消费的载体,以及以演艺经济为标志的“悦己”消费的兴起态势。报告揭示,年轻一代的文旅消费正逐渐从满足传统功能需求转变为追求情感价值和个性化表达的世代需求。

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携手爱文亿共同推出《2025上海文旅场景消费报告》。该报告由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提供相关图片。

文博艺术场所不仅承载着历史,传承着文化,更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公共文化场所。如今,这些场馆正通过创新与融合,将历史记忆、艺术表现和空间体验相结合,转化为一种集情绪疗愈、审美享受、城市认同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媒介,满足了年轻人对于“有意义的休闲”和“有品质的社交”的深层追求。

调查结果显示,众多年轻人为追寻文化场馆而远赴他乡,这一现象愈发明显。在上海,这一比例高达46.6%,而外省市的青年则占据了53.4%,其中江苏、安徽、浙江的比重分别为10.8%、6.5%和5.0%。绝大多数青年在周末选择外出,以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馆为目的地,周六和周日参与这一活动的青年比例分别为43.4%和36.2%。

上海拥有众多丰富的文博艺术展馆,这些展馆为年轻人与海派文化搭建了桥梁,例如上海电影博物馆和油罐艺术中心通过建筑与历史的对话,展现了现代与传统的交融;外滩美术馆和广富林水下博物馆则塑造了美学地标,并以此输出社交价值;观陶艺术馆和豫园华宝楼则将东方美学融入艺术体验之中……在个性化的观展过程中,年轻人得以完成自我画像的策展实践,“来上海,观赏文博大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上海丰富的艺术资源和高频度的艺术互动,使得艺术逐渐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诸如“漫步外滩源”、“徜徉淮海路”、“游走滨江”等知名路线,将建筑美学、海派风物以及国际艺术展览等多元而立体的文化景观紧密相连。青年们细致规划路线,巧妙捕捉打卡点,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将游历的体验转变为展现个人审美情趣的社交资本,积极参与城市文化的塑造,深刻体会城市与艺术的和谐共生,进而将这种体验融入独特的城市生活模式和文化消费决策中。

上海涌现了众多新兴文化消费场所,如热门演艺、沉浸式剧场、创新体验以及都市乐园等,这些场所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它们构成了一个高浓度、快速更新的文旅供给生态,满足了年轻人对于社交打卡、情感需求以及仪式感的追求。演艺经济以其创意性和文化特色脱颖而出,成为情绪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高附加值领域,其消费焦点已从产品功能和品质属性扩展至提供“情绪价值”。当前观看演出的热潮不断升温,这不仅展现了年轻一代对艺术作品及文化偶像的真挚热爱,同时也映射出他们对于心灵抚慰和社交圈层构建的深刻渴望,进而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的新兴必需品,并在身份认同上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完)

关键词:文旅消费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