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气象节律旅行成新引擎,气象与文旅融合注入强劲动能
踏青于春日郊外,避暑于夏日林荫,赏红叶于秋日山巅,嬉冰雪于冬日冰河……跟随季节变换而出行,已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目前,气象与文化旅游的紧密结合,正持续拓展旅游体验的边界、增加旅游产品的种类、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为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盘活资源打造IP
在璀璨都市灯光的映衬下,凝望夜空逐渐成为一种难以企及的享受。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逃离喧嚣,踏上了追寻星辰的旅程。
夜空之中,预报同样精确无误。“观测星辰与气象状况紧密相连。”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的首席服务专家王秀荣向记者透露,云层厚度、空气清晰度、视宁度(即大气扰动对光学图像清晰度的影响程度)以及光污染是观测星空的关键影响因素。晴朗无云的夜空是观测星空的绝佳时机,高能见度使得星光能够更顺畅地穿越大气层,从而使星星显得更加璀璨夺目。此外,良好的视宁度还能确保星空摄影的清晰度。因此,在远离城市光污染、暗夜环境程度较高的地方进行观测,将能欣赏到更加绚丽的星河景象。
为了增强游客的游览感受,气象机构推出了专门的观星天气预测服务,助力游客科学规划观星活动的时间。“我们与宁夏、北京等地,这些观星条件优越的地方合作,共同研发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星空指数产品。这些产品通常在周末或节假日之前发布,并且会根据观星条件进行分级。其中,5颗星代表观星条件非常理想,满天的星星尽收眼底,这对于星空爱好者来说,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旅行。”王秀荣这样介绍道。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的会长许小峰指出,气象旅游资源涵盖了天气景观、气候环境和人文气象等方面。这些资源不仅观赏价值高,而且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能够直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自2022年开始,我国气象服务协会已分阶段公布了三批“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的名单,其中包括了云雾缭绕、彩虹横跨、冰雪覆盖、星空璀璨、霓虹闪烁等各式各样的自然奇观。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正在孕育出一批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全新IP。
重庆被誉为“雾都烟雨”,借助气象部门开发的烟雨巴渝指数,游客们能够预先掌握未来三天内重庆九大著名景点的雨雾状况,据此合理安排行程,欣赏那烟雨缥缈的独特韵味。
福建平潭的“蓝眼泪”现象,由平潭县气象局精心推出的气象条件预报服务,为游客们提供了关于未来5天内“蓝眼泪”出现的概率预测,从而助力他们追寻那如梦如幻、闪耀着荧光的海浪奇观。
吉林省长白山天池景区:当地气象机构对天池开冰、能见度等自然景观进行监测,并进行实时情况播报,同时预测天池的可见几率以及主峰云海的生成几率,以此解决“十之八九难以一睹真容”的难题。
从崇山峻岭到碧波荡漾的田园水乡,各地气象机构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致力于气候生态资源的全面调查与评价,促进气候要素融入生产体系,将气象资源转变为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消暑避寒、观赏星空与花朵、享受休闲养生。熊绍员,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指出:深入挖掘各地独有的气候优势,把云海、雾凇、彩虹等自然奇观转变为旅游资源,构建“一地一特色”的绿色发展路径,这已成为激发区域经济活力、促进生态价值转换的新兴领域。
深挖禀赋创新体验
优质天气能否变为高品质产品,进而推动乡村繁荣和农民增收?这需要通过改善气候资源的配置、加强风险预防措施、精确量化农产品生长的气象数据,气象服务正逐渐成为助力乡村实现“产业繁荣、生态宜居”的关键力量。
咸丰白茶源自绿茶的变异,堪称珍稀茶种,对温度的变化尤为敏感。它仅能在19℃至23℃的低温环境下,嫩芽才能展现出玉白透亮、叶脉翠绿的“白化”特征。湖北省咸丰县地处高山,气候冷凉,雾气缭绕,阳光充足,雨水丰沛。在这优越的生长条件下,咸丰白茶形成了“高氨低酚”的独有品质。
2024年,我国气象局对咸丰白茶启动了“气候赋能”项目。该行动依托气象站的监测数据、卫星遥感技术和细致的实况格点信息,对茶叶在各个生长阶段的气温、降水量、湿度、日照时长以及辐射强度等因素与茶叶品质的关联进行了全面分析,最终计算得出的气候品质指数等级被评为“特优”。咸丰白茶凭借其依托气象条件的品质定量评估,成功获得了优质气候农产品的称号,这一举措极大地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咸丰县气象局局长李鑫如是评价。
咸丰白茶的种植规模已扩展至十五万亩,其年度总产值成功跨越二十亿元大关。依托茶叶这一媒介,咸丰县正努力塑造“茶旅融合”的崭新景观:在唐崖土司古城遗址上举办“梦回唐崖·茶境雅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游客得以深入体验采茶、制茶、品茶的过程;坪坝营的森林茶海、麻柳溪的茶海羌寨等众多景点,每年接待游客数量超过百万;如今,“四季游咸丰”已成为全国茶乡旅游的新典范。
范晓青,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生态服务室主任,指出,通过有序推进农产品气候品质技术评价的规范化实施,以及深入探究农产品气候品质的内在机制,对农产品的生长周期数据、重要气象因素数据、品质数据等进行了细致的量化分析。此举旨在发掘农产品的气候资源潜力,为各地根据自身特点有效利用区域气候优势、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提供了科学支撑,同时也丰富了气候特色农产品生态价值的实现途径。
胡向东所长指出,气候资源本质上是自然界赋予的差异化优势。在乡村休闲旅游领域,这种资源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对当地的平均气温、湿度、负氧离子等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精准锁定“气候优势”。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区域气候资源,促使“风景销售”向“气候体验销售”转变。通过拓展旅游场景,将更多乡村的美丽风光和绿色生态转化为可盈利的知识产权。
康养融合拓新业态
气象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不仅体现在自然景观和独特产品上。这样的气候特点,即冬季温暖、夏季凉爽,正成为多地打造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的有力支撑。
气象部门将气象康养作为2025年的核心发展方向。“这标志着气象资源与养生保健相结合的崭新产业形态。”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陈辉如此阐述,气象康养项目依托于丰富的气象资源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通过与医疗、文化旅游、生态保护、农业、养老等多个产业深度融合,配备完善的康养设施,致力于提高公众的健康管理水平,并为大健康产业链注入新的活力。
为了挖掘优秀的资源,气象部门针对气象养生特性(包括温湿度指标、风力效能指标)以及生态环境养生特性(例如负氧离子含量、水质状况、森林覆盖面积),还有养生活动配套设施特性(如医疗服务、设施完善程度)这三个方面,对全国范围内的气象养生资源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与评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拥有较为优质的气象养生资源,全国范围内,有高达69%的县至少拥有一种气象养生资源。
经过深入调查,我们依据气候特点及活动地点或项目类型,设定了包括夏季避暑、冬季避寒、阳光充足、森林疗养、休闲度假在内的11种具有特色的气候康养资源分类。王秀荣指出,气象机构正致力于将调查编制的《气候康养资源评价技术规范》转变为行业标准,以此为指导,助力各地对气象康养资源进行评估与开发。
康养产业与气象科学相结合,正通过气象力量推动文旅发展、引导文旅趋势、确保文旅安全,这一富有生机的实践已在各地陆续展开。
浙江省磐安县设立了气象医养中心,对负氧离子等气象要素进行持续跟踪观测,旨在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伴随式气象医养服务。
贵州省的安顺市确立了“21摄氏度的城市·全方位的人生”这一城市品牌定位,并着力推进避暑养生产业的繁荣发展。
河南省洛阳市嵩县依托“气象与全年康养”相结合的模式,构建了“春天赏花、夏天避暑、秋天养生、冬天泡温泉”的综合性康养体系。
熊绍员指出,通过实施多角度、多层面的业务模式创新,我们能够最大化地挖掘气象资源的潜力,进而满足公众对文化娱乐需求在多元化和高品质方面的不断增长,同时促进气象与旅游两大产业实现协同、高效的共同发展。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