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四川旅游旺季 文旅融合促发展,游客接待量与花费齐升

炎炎夏日,天府之国迎来旅游高峰。无论是漫步在宽窄巷子,还是探访九寨沟的绝美风光,亦或是三星堆的神秘遗迹和三苏祠的文化底蕴,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游客们可以观赏到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欣赏川西秘境的壮丽景色,品尝地道的川味美食,感受成都时尚生活的独特魅力……四川的自然生态之美和丰富的人文韵味,展现出安逸之地的无穷魅力,向世界展示了天府之国的多彩风姿。

四川近年来致力于以文化塑造旅游形象,以旅游彰显文化魅力,成功将文化旅游业打造为支柱产业。该省文旅产业在规模与品质上均稳居西部地区首位,以及全国前列,其对地区GDP的贡献率高达11.97%。2022年至2024年间,四川省的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接待的国内游客数量由6.36亿人次激增至11.19亿人次,而国内游客的总消费额也从7059.94亿元飞跃至1.76万亿元,实现了显著的提升。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催生了巨大的消费潜力,这股力量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在其会议中强调了“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以及扩大和增强文化旅游业的规模”。在全会召开后的短短一周内,2025年的“万千气象看四川”第二季度的主题采访活动便拉开了序幕。在接下来的4天里,报道团队分成了三组,分别踏足10个市(州),穿梭于红色教育基地与历史悠久的古城之间,探访工业遗存与充满生活气息的古镇,同时感受那独特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人文风情。

踏上崭新起点,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四川如何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在旅途中,我们不断追寻着这一问题的答案。

向新求变

传统文化“活态传承”,让文化成为旅游新资源

当文旅融合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动能,四川的选择既务实又深刻:

凭借6处世界遗产、262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底蕴,我们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从“静态保存”转变为“动态传承”,并从“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实现了一次重要的跨越。

三条采访路径所交织的资源分布,生动地展现了四川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北线以鲜明的红色印记和深厚的传统文化为基调——梓潼的两弹城铭记着“两弹一星”精神的丰富历史,阆中的古城以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为支撑,保留着门神画、保宁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生活气息。

南线以其诗词的优雅韵味和城市的崭新面貌为特色——在眉山丹棱的大雅堂中,黄庭坚亲手书写的杜甫诗碑传承着千年的文化脉络,而成都东郊的记忆之地,则将老旧工厂的工业质感转变成了“国潮”文化符号的时尚心跳。

西线以鲜明的红色基因和独特的民族特色为焦点——泸定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将长征途中的红色印记紧密相连,而丹巴甲居藏寨和理县桃坪羌寨的碉楼群则生动地展现了藏羌文化的悠久历史。这些散布各处的文化地标,宛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为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源泉。

如何让丰富的文化遗产焕发生机?在为期数日的实地考察过程中,答案隐藏在诸多细节之中——

在德阳绵竹的年画村,昔日的画稿存放工坊已摇身一变,成为研学教室。孩子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拓印“骑车侍女”年画,伴随着木版与纸张的摩擦声,古老的技艺迎来了新一代的传承者。据孝德镇副镇长李玥航介绍,去年接待了超过七万次的年画研学活动,而今年上半年接待人数已突破五万。研学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更让游客在亲身体验中深刻领悟到年画的精髓。

在乐山苏稽古镇,这座拥有1400年历史的商贸重镇正以“舌尖上的非遗”焕发新生。跷脚牛肉、香油米花糖等省级非遗美食在古街中飘散着诱人的香气,“古市香”跷脚牛肉店在节假日单日接待游客的人数已高达5000人次,成为常态。游客们不仅是为了品尝美食而来,更是为了体验“烟火里的非遗”的魅力。徐雨杰负责人的话语揭示了活态传承的核心所在——非遗一旦从“展柜”步入“生活”,文化便获得了最为生动的诠释。

苏稽古镇。

若将文化传承的动态性视为使其在现世得以延续,那么场景的重新构建便是让文化变得易于接触。成都东郊记忆的改造工程,堪称工业遗产“复活”的杰出案例:在昔日工厂的桁架之下,蜀宴赋汉文化餐秀正精彩上演,身着汉服的舞者们击鼓歌唱,宋代名曲《明月几时有》与东坡文化相融合,前来参观的游客中,超过三成来自境外,四成则是来自省外的宾客。“我们的目标是让传统文化变得触手可及,让人能够切实感受。”杨孜作为品牌负责人表示,在过去两年里,接待游客量达到了29万人次,视频在海外平台上的播放次数超过了千万次,工业遗址与国潮文化的巧妙结合,为四川省的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剑门关翠云廊景区内,《点树交印》与《张飞植柏》的沉浸式情景剧已成功演出数百场。游客们可以选择加入“古蜀道镖队”,亲身感受商贸的艰辛,亦或通过背诵《蜀道难》来换取门票,将文化知识转化为实际利益。“昔日游览只是‘到此一游’,而今每迈出一步,都能探寻到一段故事。”吉林游客王大鹏的感慨,充分证明了场景的升级改造所具有的巨大吸引力。2024年,翠云廊的游客数量增长了39.39%,而在今年的“五一”假期,剑门关的旅游收入也实现了16.1%的同比增长。

游客登上剑门关。

文化一旦变得生动、可感,其内在价值便会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产业力量。以眉山丹棱的大雅堂为例,这里的“文化+研学”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座按照北宋风格复制的“诗书圣地”,推出了“大雅堂+老峨山三苏游径”的跨区域研学路线,去年共举办了中小学生研学活动百余场,吸引了2.5万名参与者。我们不仅要守护好文物,更要让文化成为“活课堂”。祝定超馆长表示,大雅堂博物馆计划未来增设苏东坡与黄庭坚纪念馆,并致力于将文化价值拓展至教育、旅游以及品牌建设等领域。

在三星堆,"顶流IP"的转化展现出了显著的示范效应:2024年,该博物馆吸引了超过600万游客,文创产品的年销售额接近2亿元人民币,与《原神》的合作引发了高达2亿的话题阅读量,千年古文物摇身一变成为带货的顶尖流量,推动了广汉和德阳的餐饮住宿业的迅猛发展,游客的参观模式也从单纯的“打卡三星堆”转变为深入体验这座城市。

漫步观察到的景象与数据背后,展现的是多个地区在文化核心、体验媒介、产业拓展方面进行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尝试——传统文化已不再是冷漠的符号,它已融入日常生活、推动消费增长、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活资源”。

推陈出新

不断开辟新赛道,“文旅+”再添新玩法

在广元剑阁翠云廊古柏茂密之处,数字导览屏映入眼帘;月坝村高山上,静谧的“近月书院”显得格外宜人;泸定桥畔的全感互动空间,声光交织,震撼人心;蒙顶山茶山之中,年轻玩家们正沉浸于“开本”这一新颖的“Z世代”玩法;网红公路理小路上,自驾车队引擎轰鸣,活力四射;幸福古村、丹巴藏寨中,乡居时光悠然流淌……

在几天的行程中,我们观察到,四川省内各地正致力于“打造新型产业形态,开拓创新领域,挖掘消费潜能,促进产业进步”的目标,积极寻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全新模式与途径。在此过程中,“文旅+”的创新模式如同春雨后的竹笋般迅速出现,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无尽的活力。

既要维护古城原有的风貌,同时还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主动接纳新兴商业模式。在四川,众多古镇古城通过“影视+”和“演艺+”模式吸引游客,寻求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新途径。眉山柳江古镇凭借其独特的川西建筑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我叫张思德》、《超级旺旺》等众多影视剧组前来拍摄,成功培育了“影视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在去年,古镇接待的游客数量超过了385万人次。南充阆中古城呈现了一部名为《阆苑传奇》的实景文旅演艺大戏,该剧运用了360°全景舞台、裸眼3D等高科技手段,将三国时代的英勇战马和阆苑仙境的神秘气息引入剧场之中,“古风与新潮的融合,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了新的活力。”

“低空+”为山岳生态游开辟了新的视野。洪雅玉屏山敏锐地抓住了“低空经济”的机遇,推出了滑翔伞、动力三角翼等低空观光活动,让游客得以在云端俯瞰广阔的林海,感受“众山皆小”的壮观景象。未来,当地还将积极尝试无人机与VR结合的沉浸式体验、水上滑翔等特色运动项目,以进一步丰富旅游和经济活动。随着天空的维度被全面打开,生态旅游的体验半径由此延伸。

“科技+”赋能延伸新感知。翠云廊古蜀道借助数字技术,使千年古柏仿佛开口述说;泸定县精心打造的“飞夺泸定桥”全感互动体验区,运用VR/AR等尖端技术,使游客得以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场震撼人心的战斗,让历史变得真实可感;理县引入户外管理中心,将热门徒步路线纳入规范化管理,配备了高科技的GPS定位紧急呼叫设施和无人机定期巡逻,有效保障了徒步游客的人身安全。

“潮密码”吸引了众多新客户。目前,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正成为文化旅游消费的中坚力量,他们热衷于体验符合自身兴趣的文化旅游新产品和新场景,这些创新举措已经成为了激发新型消费活力的关键所在。今年六月,雅安蒙顶山推出的原创实景剧本杀“重生之我在蒙顶山当镖师”一经推出便受到热捧,每日吸引近五百名游客前来体验。在这些游客的“穿越时空”之旅中,他们得以深入感受茶文化的独到魅力。今年前六个月,该景区接待游客量将近二十万人次,这一数字比2024年同期增长了23个百分点;特别是那些融入网络流行语的“淡人”“浓人”等主题徒步道,在上一年吸引了超过十万游客加入体验。

在追求创新与品质提升的过程中,众多地区正通过完善设施配套和提升服务的精确细致性,持续地满足着不同游客群体的丰富多样需求。

理县孟屯河谷与高原秘境理小路上,“此生必驾318”的标志成为众人争相打卡的热门地点。当地围绕年轻人热衷的“自驾文化”,精心规划了特色营地、观景平台以及主题民宿,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自驾游生态体系,吸引了众多年轻自驾爱好者前来参与这场山河之约。甘孜州泸定县咱里村的伞岗坪房车营地,经过2024年的提质改造,现拥有特色小吃店、补给超市、帐篷租赁服务,全天候提供免费热水,并设有免费公厕、充电桩、停车位以及帐篷专用地台。这一年,该营地共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

记者深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上孟乡绿叶村OMC户外旅游管理中心进行实地考察,旨在了解该中心在保障徒步爱好者安全的同时,如何有效推动当地居民就业。

在行走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四川文化旅游正凭借其深厚的“老”文化底蕴,孕育出新颖的表达方式;同时,它也利用“老”资源催生新的发展动力。四川文旅正不断深化“文旅+百业”和“百业+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各地正致力于文旅产业模式的创新,积极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发展,同时提高文化旅游服务的智能化程度,增强文化旅游消费的多样性,并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闲置的资产和资源,全力打造全方位、全季节、全年龄段、全天候的高质量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

破圈出彩

挖掘深度需求,实现从“网红”到“长红”

现今,四川旅游界正以哪吒饺子、刀郎音乐、李子柒的乡村风光、丁真家乡等地标性元素崭露头角。众多地方深刻意识到,网络流量的巨大推力,为文化旅游业拓展了无限可能。在实地探访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热门景点和区域正逐渐理性地探讨,如何借助流量实现“流量变现”,以迎合游客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出圈”构成了思考的起点。以“理小路”为例,其之所以迅速走红,正是因为这条公路所满足的自驾游需求被低估了。因此,当地政府便在公路沿线增设了停车场、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并计划通过这一项目带动网红打卡点周边的规范化管理。成都东郊记忆的再度崛起,同样离不开其顺应年轻群体对国潮新需求的适应,以及不断引入新锐品牌的举措。阿坝桃坪羌寨,作为四川地区首个荣获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称号的村落,在赢得全球瞩目之后,当地政府正着手规划水果采摘之旅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项目,致力于解决如何吸引游客上山的问题。

把握时机寻求变革,探讨如何深入巩固“长红”地位?被誉为甘孜康定“世外桃源”的色龙村,并未沉溺于芍药观光热潮的欢愉之中,而是在深山峡谷中改种花期更长的玫瑰,既延长了深度游的浪漫体验,又与邻近的阿坝州小金县联动,持续拓展玫瑰产业链。广元月坝村全体村民致力于通过网络平台展示乡村美景和美食,同时,线下活动持续深入挖掘“一品九碗”宴席、采莲船等传统民俗,以此留住乡愁情怀。此外,依托湖中的爱心岛,该村打造了“中国最美爱情表白地”,不断推出新的“流量玩法”。在追求流量的同时,安全始终是首要考虑,确保流量能够持续增长。整合资源,雅安借助大熊猫“香香”归国及144小时过境免签的盛况,携手旅行社推出了入境游的优惠套餐,精心策划了“香香游雅安”主题的旅游线路和一系列文创产品,旨在丰富游客对大熊猫国际旅游体验的多样性。

康定市孔玉乡色龙村乡村民宿外种植的玫瑰树。

文体与旅游商业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出更加丰富的体验场景。在成都凤凰山体育公园,接连举办的激烈球赛和精彩演唱会,通过“赛事+演艺+文化旅游”的模式,吸引了众多优质赞助商的加入。从成都崇州到青城山,从广安的“小平故里”到华蓥山石林,四川推出了十条全新的低空旅游航线,为“低空经济+文化旅游”开辟了新的发展领域。在这片锦绣的天府之国,追剧不再只是旁观者,观众们纷纷成为了“剧中人”。《哪吒之魔童闹海》、《宇宙探索编辑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小小的我》等影片吸引了众多游客,为四川的取景地带来了人气。依托“此生必驾”和“中国最美人文景观大道”的国道318线品牌,沿途的“交通+文旅”产业充满活力,天全服务区和伞岗坪房车营地等设施,让自驾游变得更加轻松,游客也因此有更多时间来欣赏美景和品尝美食。

科技助力提升品质,视野因融合而更加宽广。借助VR、数字孪生以及空间定位等高科技手段,游客得以在“飞夺泸定桥全息互动空间”中身临其境地重返历史,深刻体验红色文化的强烈冲击。杜甫草堂博物馆精心策划并推出了《诗词若干首——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背诵挑战活动,创新性地引入了“AI考官+专家”的评判模式,同时,全新的“AI杜甫”也将与大家见面。三星堆遗址通过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实现了对文物形态的高精度复原,使观众得以全方位无盲点地观赏,这一创新手段将推动科技考古、数字化文物展示以及虚拟游戏等领域成为新的产业突破口。

深度交融,各行各业蓬勃发展。供需双方不断努力,致力于推动全域旅游释放出更加强大的活力。

产业链条正在不断延伸。据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委会副主任魏清透露,三星堆所依托的文旅市场规模庞大,达到了亿级。在2024年,仅文创产品的年销售额就接近2亿元。与此同时,三星堆的IP与《原神》、麦当劳、剑南春等知名品牌进行联动,授权费用突破了千万元大关,千年文物也因此摇身一变,成为了带货的顶级流量。阿坝小金县地区积极推动苹果观光采摘活动,同时开展苹果的线上线下认养服务,还打造了以苹果为主题的花果民宿。这些举措将围绕苹果的“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条紧密串联,从而显著提高了苹果产品的附加值。以“夏季的凉爽与冬季的温暖阳光”为基点,凉山精心构建了全年无休的旅游新格局,通过“12+N”模式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文化旅游促消费活动,在2024年的火把节期间,旅游收入达到了118.39亿元,同比增长了44.18%。

集群效应逐渐显现。在阿坝小金,一株玫瑰催生了超过五千万元的产业链。村民们采摘玫瑰,工厂提炼玫瑰精油,各式产品远销国内外。玫瑰科普与研学活动与当地夹金山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助力阿坝打造“研学之州”。与此同时,高山玫瑰的种植已扩展至甘孜州康定市色龙村,两地民众自发合作,为“玫瑰产业”开辟了更广阔的新天地。我国南方有独特的“热雪”景观,四川省内50个冰雪旅游景点携手共进,峨眉山和西岭雪山等知名冰雪景区吸引了众多南方游客前来感受冰雪魅力。2023年,四川省冰雪旅游经济总收入达到了627亿元,这一成绩有力地推动了全省GDP的增长,贡献了0.8个百分点的增长点。

在实践中探索,于创新中实现转变。历经风雨,我们发现,全省各地积极尝试“文化+百业”与“百业+文化”的融合,持续以“文化流量”激发“消费增长”,促使文旅资源优势向产业升级、经济价值转化。四川天府,悠闲之地,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丰富的人文风情正逐步展现。

关键词:四川旅游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