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羊城八景评选,荔湾古祠流芳、鹅潭新韵等参选实地调研

珠江之水蜿蜒流淌,将广州荔湾两岸风光紧密相连,西关地区依旧保留着浓郁的岭南风情,而珠江边的鹅潭则展现出新的韵味。在2025年“羊城八景”的评选活动中,荔湾区选送了“古祠流芳”、“荔湾胜境”、“鹅潭新韵”以及“聚龙古村”四个景区(点)参与角逐,它们各自展现了荔湾南北两片区的城市风貌和最新变化。

2025年7月2日,广州市荔湾区见证了“羊城八景”评选活动的专业调研阶段。众多来自不同行业的评审专家分赴沙面·西堤旅游区、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聚龙古村、陈家祠4A旅游区以及西关永庆坊4A旅游区,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他们不仅领略了鹅潭之畔的崭新风貌,还深深感受到了“最广州”“最岭南”的西关独特风情。

有学者指出,荔湾构成了广州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而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陈家祠以及荔枝湾等地标性景点,若能整合串联,便有望形成一处集中展示西关特色的旅游区域。

“鹅潭新韵”串联两岸,展现人文风光

2024年的春节,广州市民热切期待已久的烟花盛宴在白鹅潭畔重现,中断了12年的传统活动终于回归;紧接着,同年5月,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盛大开张……一时间,人们的目光再次集中到了三江交汇处的白鹅潭。

从高处鸟瞰,白鹅潭的一侧与沙面·西堤旅游区相连,另一侧则与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相接,珠江之水犹如一条纽带,将荔湾南北片区的人文景观紧密相连。

评审专家们在沙面、白鹅潭调研

沙面·西堤旅游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该区域主要由沙面岛和西堤片区构成。沙面岛是城市中古树最为密集的区域,岛上坐落着150多座洋溢着欧洲风格的建筑,其中53座(处)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中国首家中外合资的五星级宾馆——白天鹅宾馆也在这里安家落户。

城市古树汇聚最集中的沙面岛,拥有大批充满欧陆风情的建筑

享有“广州外滩”盛誉的西堤区域,是广州从古至今商业繁荣与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见证。这里见证了清代一口通商时期的粤海关遗址,以及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广东邮务管理局遗址,还有我国最早的“摩天大楼”——南方大厦,它们都坐落在此地。

未曾踏足广州之地的人,或许对沙面之名有所耳闻,或许对沙面周边区域的历史有所了解,诸如清代的一口通商口岸、沙基惨案等。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资深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熊正元指出,沙面的文化旅游影响力已扩散至周边地区,同时它也承载着广州对外通商的历史文化。

熊正元指出,春节烟花汇演之所以选在白鹅潭片区,是因为该区域承载着独特的意义与价值。他强调,“羊城八景”并非仅针对某个单一地点,而是针对整个片区,旨在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游览。市民若至沙面周边,不仅能欣赏到欧洲风格的建筑,更能领略广州的历史人文风貌,从而让外地游客一睹广州的古今变迁。

评审专家们兴致勃勃在沙面岛合影,为羊城打call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位于与沙面岛隔江相望之处,其总建筑面积超过十四万平方米,由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及广东文学馆共同构成。该中心现已成为提供高品质文化服务的新平台、新空间和新模式,并且荣获了“广州十大文化地标”的称号。

评审团专家抵达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他们亲自体验了鹅潭岸边焕发出的崭新风貌。

评审专家踏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对该馆内展示的非遗工艺作品进行了观赏。馆内各区域分别展示了织绣、香云纱、烧制技艺、雕塑技艺以及醒狮扎作技艺等,其中,雕塑互动屏通过数字化手段生动地展现了非遗技艺的丰富细节。

评审专家们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调研

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的馆员、资深作家梁凤莲在观赏了众多非遗技艺后,不禁有所感触。她表示,即便是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面对那些耳熟能详的非遗技艺,仍能感受到一股清新之气。实际上,非遗文化理应融入普通民众的生活,成为日常生活审美与情趣的一部分。非遗工艺亦应与市民的日常起居相结合,使非遗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评审专家们兴致勃勃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合影

“聚龙古村”传统延续,注入现代活力

聚龙村,坐落于荔湾区大冲口涌北岸,是探寻“龙”文化历史村落的首选之地。这座村庄始建于1879年,由广东台山县冲云乡苍下村邝氏族人共同投资建造,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在广州中心城区,如此原生态且保存完好的岭南古建筑群实属罕见。

评审专家们来到聚龙古村调研

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挖掘地基时,泉水从红砂岩中喷薄而出,被赋予了“龙出瑞气”的象征意义,因此得名“聚龙”。自建村以来,聚龙村共有民居20座,1914年邝衡石新增了一座,目前保存有19座。这些民居均朝向南方,采用砖木结构,以灰筒瓦为顶,青砖石为基,既保留了台山邝氏民居的传统风貌,又巧妙地融合了岭南西关大屋的建筑风格。

聚龙村被认定为现代房地产的早期形态,邝氏家族运用与“预售楼花”相仿的策略,手持设计蓝图,引导族人预先订购住宅,收取订金后便着手建造房屋。时至今日,经过修缮的聚龙村民居不仅居住着原住民,还吸引了咖啡馆、珠宝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等文化商业旅游资源的融入。

聚龙村完美保留了岭南建筑群的布局与风貌,堪称岭南建筑文化传承的典范之一。该村巧妙融合了时尚与潮流等现代元素,成功实现了对老建筑的活化利用,成为激发老建筑生命力的优秀范例。陈平,作为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的院长、教授以及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的首席主持人,他提出,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共处并非相互冲突,然而在实施老旧建筑的活化与利用时,必须关注其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吸引更多人流至聚龙村。

陈小奇,一位知名的词曲作家、音乐制作人,以及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的常务副主席、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的终身名誉主席,他对聚龙村如何提升人气这一议题十分关注。聚龙村虽然保留了岭南民居的传统风貌,但若要将艺术工作室引入此地,首要考虑的便是交通状况以及人流量问题。

“古祠流芳”城市名片,望再提升软实力

“古祠流芳”曾于2002年和2011年两度荣登“羊城八景”榜单,该景点以陈家祠4A旅游区为中心。陈家祠,亦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是由清代广东各地陈姓宗族共同出资建造的合族祠。1988年,它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为精美的祠堂式建筑。

陈家祠不仅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还是岭南建筑工艺精品的汇聚地。作为我国一级博物馆,其馆藏丰富,包括各类珍贵文物与现代工艺精品,总数超过两万件(套)。在这些藏品中,国家级珍贵文物就有近三千件(套)。

评审专家们来到陈家祠调研

陈家祠作为国内外游客所熟知的文化地标,其如何重新焕发生机?陈平提出,为了让游客一睹陈家祠的新风采,我们可以从改进工艺精品的展示手法着手,“在不改变建筑原貌的前提下,对工艺精品进行深入整理,并尝试创新其展示形式。”

陈家祠近期着力运用数字化技术,致力于创新文化衍生品,成功塑造了“古祠流芳”这一文化品牌。2023年,该祠推出了“光影秀”活动;到了2025年,其东广场增设了融合非遗元素的景墙,从而构建了一个集文化体验和休闲于一体的完整空间。

陈家祠,作为连续两次被选入“羊城八景”的著名地标,早已成为城市的璀璨名片。然而,随着周边区域的开发与建设,陈家祠有望与1906科技园等文化商业旅游区域实现联动,共同打造成为旅游景区。这样,市民和游客在陈家祠不仅可以欣赏这一旅游景点,更能在该片区进行消费和娱乐。广州市景协旅游发展中心的负责人邹义荣提出,在构建旅游景区的过程中,必须运用高瞻远瞩的设计理念。具体来说,对于陈家祠周边区域的开发与建设,必须注重与陈家祠的互动融合,以丰富游客的游览体验。

“荔湾胜境”汇集底蕴,文旅价值大有可为

溪水泛着碧绿,两岸荔枝如火般绽放。2011年,"荔湾胜境"将复绿整治后的荔枝湾涌、西关大屋、荔湾湖公园等景点巧妙串联,共同展现了岭南的独特风情。

十四载光阴流转,“荔湾胜境”焕发出勃勃生机。沿着荔枝湾蜿蜒而行,两岸风光旖旎,12座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桥梁将荔枝湾的水系与周边的城市美景、文化地标紧密相连,诸如蒋光鼐故居、何香凝艺术中心、靓少佳旧居等地,而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加入,更是为这一景区增添了新的活力与魅力。

评审专家们在文塔下感受西关风情

西关永庆坊4A旅游区是“荔湾胜境”所在地,该区主要由永庆坊和荔枝湾两大核心区域构成,两条廊轴,一条是荔枝湾涌,另一条则是龙津西至恩宁路的水陆交汇处,它们将逢源大街至荔湾湖、昌华大街、恩宁路、多宝路、宝源路这五个历史文化街区紧密相连。

2018年10月24日,国家领导人考察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时强调,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必须给予历史文化保护以充分重视,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避免大规模拆除和建设。应当凸显地域特色,致力于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广泛运用精细的微改造方法,强调文明与文化的传承,确保城市能够保留历史记忆,使人们能够深切感受乡愁之情。

现在,该景区正努力成为城市有机更新的典范、岭南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并成为广州城市更新示范区的代表之一。今年夏日,"荔枝红"再次绽放,使得景区的荔枝湾人文内涵得到了充分体现。

评审专家们来到乘坐游船感受“荔湾胜境”之变

永庆坊区域成为了老城区焕发新生的典范。保留老城区并非是固守陈规,而是实现其活化与再利用,以现代人的审美视角出发,巧妙地注入传统街区的时尚元素,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粤剧艺术博物馆内,粤剧的优美旋律在广福台上回荡,陈平对此表示,粤剧的表演既高雅又通俗,即便并非每位游客都能完全理解粤剧,但粤剧的魅力足以让游客驻足,领略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

陈小奇认为,荔枝湾融合了文化和商业的双重价值,对于夜间经济的开发,仍有广阔的探索空间。他提出,荔枝湾一涌两岸的区域,可以进一步挖掘其文商旅的潜力,致力于打造一个集休闲与文化产业于一体的空间。

评审专家有话说

荔湾如何凸显西关风情?

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一级作家梁凤莲

荔湾地区展现了古老城市与新兴广州的交融风貌。其中,永庆坊、荔枝湾、沙面等知名景点,共同展现了广州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荔湾地区展现出了老城市的新生机,这里不仅特色鲜明,而且极具吸引力。荔湾地区将陈家祠、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等众多资源整合,形成了一个整体,以点带面,成功打造出了一个集中展示西关风情的旅游区域。

我们格外期待陈家祠、永庆坊、沙面等文化集中区域能够带来创新的内容,同时也要展现广州的独特风格和迷人魅力。

在广州的城市发展历程中,各个区域所承担的角色与肩负的使命各不相同。荔湾区能够将自身丰富的文化遗产,以现代化的手段向国内外游客和市民进行展示。

文、视频剪辑|记者 马思泳图、视频拍摄|记者 陈秋明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