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延安村晚:车灯汇成红绸带,乡村文旅新力量崛起

夜色笼罩的山谷中,车辆的车灯交织成一条绚烂的“红丝带”,将周围环境染成浓重的红色——并非交通高峰时段,而是人们涌向乡村晚会的场景。延安,这个名字承载着革命历史的记忆,此刻正被这抹充满活力的现代色彩所照亮。

7月10日,在陕西延安河庄坪镇赵家岸村出现的这一幕,不仅是对当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有力证明,同时也映射出中国乡村文化旅游正迅速崛起的崭新活力。

往昔岁月里,“村晚”成为了节日限定下的乡村盛宴。然而,在河庄坪镇,这一活动已逐渐转变为日常的文旅项目。在节假和旅游高峰期,村民们成为了舞台上的真正明星。

“村晚”活动在兀里红谣文旅中心举行,这里群山环绕,窑洞民宿点缀其间,天地交融,村民们的歌声表达着对家乡的热爱,走秀则展现了文化的自豪。陕北说书艺人刘龙龙对陕北酸曲中的传统小调进行了重新填词,既有“热爱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这样的动人旋律,也有“热爱延安,热爱宝塔,热爱我们的乡土”的积极颂扬。模特队的阿姨们身穿新中式服饰,步履间流露出下半生生活的自信与光彩;而孩子们手提瓜果蔬菜,穿梭于“村T”之中,向游客们推介家附近的特色佳肴;那些分发的狗头枣,更是甜蜜满溢,深得游客喜爱。

“村晚”的普及意义深远,不仅超越了单纯的一场演出,更实现了普通民众对理想生活的双向追求。

赵家岸村举办的“村晚”为何能从一方之地走向全国,每一场都备受追捧,观众们的热情始终如一,难以减退?

“村晚”的核心在于将乡村生活转变为一种沉浸式、互动性的生活剧场。游客们不再仅仅是旁观者,他们成为了市井生活的深度体验者和参与者。此时,乡村所独有的烟火气息和人情味,变成了最为珍贵且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这种变革所引发的增值效果显而易见。河庄坪镇的葡萄售价高昂,却始终供不应求,这生动展示了生活方式附加价值的体现。众多游客络绎不绝地前来,他们不仅是为了购买葡萄,更是为了体验采摘的乐趣、感受乡村的宁静、享受与家人共同学习的美好时光。

兀里红谣文旅中心精心打造的,是一个全面的乡村休闲度假胜地,其中包括窑洞风格的民宿、蔬果采摘园、垂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街区以及农耕研学基地等。当农产品与乡村特有的体验、丰富的文化活动以及社群间的互动紧密融合,其价值便实现了显著提升。

大棚内30元每斤的葡萄,其销售的不仅仅是葡萄本身,更包含了采摘时的欢声笑语、周末带来的身心放松与愉悦,以及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深刻印象。从单纯销售产品到推广生活方式,这恰恰是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推动经济效益增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关键所在。

延安某村庄举办的“村晚”活动不仅充分体现了乡村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巨大发展前景,而且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中国力量。

“村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热潮,这股热潮为乡村振兴贡献了宝贵的“场景力”启示。这表明乡村不再是仅仅依赖外部援助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通过自主打造具有独特吸引力的磁场——吸引资金、人才和游客,从而形成持续的内生发展动力。这种动力使得人们愿意前来、愿意留下、愿意消费,最终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我满怀期待,希望这种照亮乡村、激发内部活力的“村晚”活动能够有更多,而且更加璀璨。

关键词:乡村文旅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