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沿线的临县开阳村,藏着怎样的诗与远方?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沿线上的美丽乡村—临县开阳村。
本报记者 李全明 摄
人们常言山西风光旖旎……手指一指便是吕梁山脉。正如歌中所描绘,那座雄伟壮观的吕梁山峦屹立不倒,黄河水波荡漾,绵延不绝,激荡出磅礴壮丽的时代波澜,永不停歇地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与繁荣。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贯穿吕梁市,全长876公里,巧妙融合了交通与旅游两大功能,将沿途的72个景区景点串联成一条美丽的项链,同时促进了30多个农业特色产业园区的繁荣发展,成为该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路文旅,诗和远方入眼来
你明白,那黄河在世间流转,弯道无数……身处吕梁山脉,那黄河蜿蜒曲折,每一道弯都流转着,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互映衬,美得让人目不暇接。
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漫游,沿途欣赏,沉浸于这独特的体验之中,这里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观让我不断感到惊喜。来自北京的游客李想,驾驶着房车,与几位好友一同前往中阳县弓阳村露营地,他兴奋地述说:“这个坐落在上顶山脚下的村庄,被群山环绕,溪流环绕,美得令人陶醉!”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启用,使得弓阳村得以借助上顶山景区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休闲度假和康养体验等多种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络绎不绝地前来观光,该村也因此荣获了“山西省美丽休闲乡村”和“国家森林乡村”的称号。
吕梁市不仅如此,它还借助“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这一平台,精心设计了黄河古韵文化区、关帝山生态区、汾河晋商文化带以及黑茶山红色圣地等四大核心区域,成功打破了吕梁山区交通受限的难题,打造出“城市与景点相连、景点之间互通、城乡一体化的”旅游公路网络。
在“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吕梁段周边,众多景区景点依次映入游客眼帘。根据山西·文旅云的数据分析,今年“五一”期间,吕梁全市共吸引了175.90万游客,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1.95%。
一路产业,金山银山富万家
坐落在被誉为“中国红枣之乡”的临县之内的开阳村,在2022年荣获省自然资源厅授予的“沿黄美丽乡村”称号,次年即2023年,它又被列为吕梁市着力培育的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之一。该村依托“古枣树群”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着力推进红枣产业,有效促进了超过100户脱贫户以及500多户农户的稳定收入增长。每当红枣丰收的季节来临,众多游客便络绎不绝地涌入开阳村,尽情享受那农家休闲采摘带来的乐趣。
张新勤,山西青塘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如此表述:“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途经我们村口,将红色文化区、黄土文化区等众多旅游景点紧密串联,这一举措使得以粽子为核心的青塘粽子文化节得以被更广泛的认知和参与。此举不仅促进了青塘粽子在软实力和硬实力方面的共同提升,更为青塘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位于“青塘粽”的故乡——临县青塘村,目前约有2600名村民投身于粽子相关的产业。该村已成功培育出150多家粽子加工企业,年产值高达1亿元人民币。“青塘粽子”的名声早已传遍各地,产品远销至陕西、北京、上海等全国超过10个省市。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如今已促使沿线超过30个农业特色产业园迅速成长,为黄河沿岸160万亩的红枣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促进了沿线村镇通过发展农家乐、民宿等关联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让18万群众受益。
一路传承,黄河文化放光彩
今年五月,碛口岸畔,一场名为《如梦碛口》的巨型户外实景演出在夜幕下震撼登场,观众们陶醉其中,掌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历史元素与现实场景在这一刻完美融合,相互映衬,更显风采。
漫步在碛口古镇的街道上,不难见到村民驾驭着毛驴,高声叫卖,还不时地吟唱着当地的民谣。来自吕梁的回乡创业者李赵,一边指着那些明清时期的古街道,一边介绍道,为了更好地把握“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带来的发展机遇,他们引入了“晋商驼道”这一平台,并在碛口古镇以及“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周边地区设立了流动的销售点,从而帮助吕梁的特色产品通过“晋商驼道”走向国际市场。在近期,碛口古镇严格遵循对原有自然环境的保护原则,同时深入挖掘其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与发展,有效地推广了黄河流域的文化以及晋商文化的魅力。
绵延千里的山川河流,相互连接成一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贯穿景区,带动产业发展,延续文化脉络,让百姓生活富裕。临县文化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李鑫向记者透露:“碛口古镇享有‘活态古镇’的美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当地居民也因此吃上了‘旅游饭’。”碛口镇,人口超过三万,现已开设各类民俗客栈及农家乐四十多家,旅游饭店六十多家,旅游商品经营点一百二十多家,配备解说员近百名,整个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总数超过五千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