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发布10条措施加强旅游市场诚信建设,传递啥信号?
近期,云南省出台了十项政策,旨在强化旅游市场的信用体系。规定若旅行社因被吊销营业执照而成为失信主体,其法定代表人五年内不得再担任同类型企业的负责人,管理人员则三年内不得进入该行业;对于导游,一旦因吊销导游证受到处罚,将无法再次申请导游资格……这些严格的措施彰显了明确的立场。
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热度不断攀升,亲子游、研学游、避暑游、毕业旅行等新兴旅游形式成为新的增长动力。在这种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旅游服务领域的问题愈发引人注目。针对这一现象,作为旅游强省的云南,针对旅行社这一“关键责任人”,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规定。特别是关于导游“吊销证书后不得重新申请”的规定,有助于从源头迫使导游群体遵守规章制度,提供优质服务。
禁业惩戒作为一种常见的惩罚手段,在教育、证券、建筑等多个行业得到应用,并被认为是对行业内部问题进行根本解决的策略。然而,在旅游业中,这一惩戒方式尚未得到普遍实施。《旅游法》明确指出,对于违反规定的导游和旅行社,可以实施从业禁止的处罚,并规定禁业期限为三年。三年禁令能否确保一名曾犯重大错误的导游真正悔改,这恐怕仍需打个问号。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受过处罚却依然故态复萌、重蹈覆辙的导游,恐怕并非个例。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新规定是否能够得到广泛实施,从制度层面进一步优化从业禁止的执行条件,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环境的改善,这一点值得关注并持续跟踪。
禁业惩戒虽然力度大,效果显著,然而考虑到我国旅游市场正迅速扩张的实际情况,这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旅行社在导游聘用上有着自聘、长期聘用、临时聘用等多种方式,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非法导游和非法旅行社存在。同时,“包车服务提供者”“旅行助理”“研学顾问”等新型职业,实际上承担着与导游相近的职责,不过他们通常是在社交网络中以个人名义吸引客户,依旧需要受到监管和规范。
导游只是旅游产业中的一个环节,而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众多环节也时常出现问题。面对众多市场主体和多样的服务模式,我们必须对顶层设计进行优化,构建起常态化的协作监管体系,以推动旅游市场的质量提升和水平升级。
古时人们追求“寄情山水”之乐,现今则有“诗和远方”的向往,旅游活动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而且与消费市场的繁荣息息相关。通过加大力度、多角度的监管,不断净化旅游市场环境,使得每一个人都能从中获益。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