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全国高温影响面积达214万平方公里,避暑旅游受热捧
吴普
7月13日,我国多地遭遇高温侵袭,受影响区域广达214万平方公里。据预测,未来大规模的高温天气还将持续。2025年的夏日,高温持续时间较长,强度较大,覆盖范围广泛,避暑旅游的需求也随之提前释放,且需求量超过了往年同期。
暑期来临之际,避暑旅游活动迎来了旺盛期。根据在线旅游代理的数据,相较于2024年同期,今年的机票、酒店、门票以及租车预订量均实现了显著提升,其中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成为了游客们争相前往的热门旅游地。
文化和旅游部门联手气象部门,为广大游客在夏季寻找凉爽之地,精心策划了众多旅游线路和多样化的优惠政策。文化和旅游部携手中国气象局,特别推出了16条“2025年避暑旅游路线”。这些路线所覆盖的地区,均精心设计了丰富的文旅消费优惠活动和特色文旅体验项目。众多游客在畅游清凉之地、饱览我国壮丽河山之际,亦能享受到实质性的旅游消费优惠,并有机会参加各地举办的森林音乐盛典、星空露营活动、民俗文化表演、清凉美食盛宴、高山激流探险、溶洞神秘探索以及特色集市等各式各样的夏季趣味活动。
传统与新兴的避暑旅游地均做好了充分准备,持续创新,扩充避暑季的产品种类。在贵州,着重打造了“清凉观赛”、“清凉文化”以及“清凉旅居”三大板块。黑龙江则紧紧抓住“后亚冬”的契机,开展了避暑旅游的“百日行动”,致力于全方位提升“食、住、行、游、购、娱、学”等要素的供给,力求成为全国夏季避暑旅游的先锋区域。河南虽非典型的避暑旅游地,但紧扣夏季消费潮流,不断举办消暑避暑活动。针对夏季民众的文化旅游需求,以“夏爽中原·老家河南”为主题,举办各类艺术、美食、红色旅游、旅居体验以及研学活动,共同打造出充满活力的河南暑期文化旅游景象。
避暑旅游并非仅仅是为了躲避酷热,寻求一丝清凉。实际上,它更侧重于气候养生,涵盖了旅居、会议会展、研学等多个领域和产业。
首先,我们必须从宏观角度充分认识到避暑旅游对目的地在经济社会领域产生的全方位促进作用。这一领域不仅关联到房地产市场的去库存问题,还涉及碳排放的减少、柔性人才的吸引以及社会治理与共享等方面。2024年,面对安顺市房地产市场普遍下滑的严峻形势,该市打破常规思维,充分挖掘气候、生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主动吸纳省外客源,并大力推动避暑旅居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全市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回升注入了强劲动力。
第二点,持续扩大有效供给,并提高服务品质。避暑旅游的胜地需扩充高品质的有效供应,并强化对游客的服务支持。游客若选择长期居住,便会产生对异地生活的需求,这一需求远超当地水平。为此,需提升高品质供应,以激发避暑旅游的消费潜力。打造15分钟生活圈,旨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同时为避暑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日常文化娱乐、体育和休闲活动,确保他们生活便捷、游玩愉快、尽情享受清凉时光。
第三,强化气象医学领域的探究,并孵化气候健康旅游的优选地。目前来看,众多避暑旅游区对气候资源的开发多停留在较为表面和宽泛的层面。许多避暑旅游区仅是利用夏季的凉爽宜人气候,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气候优势明显、旅游发展不足”的问题。至于更深层次的,比如哪些慢性疾病能够得到气候改善的理论依据,还显得相当薄弱。气候本身并无偏向,对男女老少、南北地域、基础病患等不同群体的影响各不相同,有时甚至呈现对立。以德国为例,其每个气候疗养旅游点都明确标示了适宜人群及相应的疗养方法。
夏季往往成为气象灾害频发的季节,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夏季避暑旅游的安全预防措施。在山地和滨海等避暑热门地区,必须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并迅速发布相关信息。同时,要严格管理涉水滨水活动的安全。此外,夏季也是疟疾等疾病的高发时段,考虑到啤酒和烧烤成为常见的饮食选择,我们必须强化食品安全和卫生的管理工作。此外,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市场监督,遏制酒店、民宿以及餐饮等行业价格的恶意炒作。必须始终紧绷安全与质量这根弦,确保游客的健康与权益得到保护,通过采取多种措施促进避暑旅游的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气候资源才能成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持久动力,确保每个夏日的“清凉之约”都能让人感到更加安心和舒心。(作者为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