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7 年后走进安顺古城,徐霞客笔下烟火气仍在延续

1638年,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所著的《黔游日记》中,仅用28个字便生动描绘了普定城(现今的安顺)的繁华景象:城墙坚固挺拔,街道宽广;向南行半里,可见一座桥梁,再往南半里,则是横跨街道的楼阁,集市热闹非凡。这些简洁的文字,足以展现这座西南地区重要城镇在明代的风采。

经过387年的时光流转,到了2025年7月18日至19日,以“清爽有度·多彩贵州”为主题的2025年西南地区主流媒体采访团抵达了安顺古城,他们惊喜地发现,徐霞客笔下所描述的那份繁华气息依旧存续,并且在此基础上,古城还融入了更多的现代活力。

日间,老者们在古宅门前品茗弈棋,那悠然自得的市井生活仿佛穿越回了徐霞客的时代;夜晚,街灯照亮了屋檐,青年们手持咖啡在古巷中往来,宛如一场跨越百年的盛宴。“这不仅是生动的明代画卷,更是充满活力的文化旅游新地标。”来自重庆的媒体人士通过镜头捕捉到的时空交错,生动展现了安顺古城在保护与传承中不断创新、焕发新生的真实写照。

安顺古城

安顺古城近年来在维护其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勇于尝试多种商业化运营策略,借助文化旅游融合、夜间经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等创新途径,使得这座拥有六百年历史的军事重镇重获生机。

石筑古城:六百年军屯记忆的守护与传承

安顺古城的基因里,刻着“军事”与“石头”的密码。

明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遣了三十万精锐之师远赴黔中地区,于安顺一带建立起众多星罗棋布的屯堡聚落。时至今日,在这11平方公里的山水之间,依然可见40余座石头构筑的村落散布其中。以云峰屯堡为核心的建筑群,堪称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明代军事屯田遗址。

安顺古城,作为承载安顺历史文化精髓的核心区域,占地533.55亩,其中蕴藏着这座城市共同的记忆。从南边的中华东路延伸至北边的安顺一中与清泰庵一线,东临虹山湖路,西至中华北路,151座历史建筑遍布其中,占据了全市历史建筑总量的88%。在这片区域内,11处文物保护单位散布各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王若飞故居、安顺文庙、安顺武庙等傲然矗立,而8处市级及以下文物保护单位则点缀其间。这里的“三庙三街”格局——即文庙、武庙、县学宫与儒林路、蔡衙街、东街——传承着古建筑“依山傍水、顺应地势”的智慧。

安顺古城

古城的每一块砖石仿佛在低语,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而我们的使命便是领悟这古老语言的真谛。安顺古城保护项目的负责人曾如此阐述他们的保护理念。

安顺旅游集团古城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韦欢指出,2017年,安顺正式启动了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程。该工程投入了高达34亿元人民币,旨在履行“修旧如旧、依旧如旧、创新如旧”的承诺,力求最大程度地保留历史风貌。工匠们运用传统技艺对文庙的雕花石柱进行了修补,依照明代的建筑规范恢复了武庙的飞檐翘角,甚至连古街上的青石板,都是通过搜集各地老旧石材重新铺设而成。漫步在儒林街巷,触摸到的古砖墙上依稀可见明代工匠的凿刻痕迹,而脚下铺就的石板路面,至今仍保留着百年前马蹄踏过的凹凸印记。

这份执着使得古城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在2020年7月,安顺古城的历史文化街区得到了省政府的正式批准,晋升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紧接着在2021年8月,它又被省文化和旅游厅以及省发展改革委联合评选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到了2023年9月,它再次荣获省商务厅的认可,成为省级商业步行街;而在同年10月,它又成功入选省文化和旅游厅评选的第四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文旅融合:让历史可触摸、可参与、可消费

踏入安顺古都,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耸立,青石铺就的道路上游客络绎不绝。有的游客手捧着香喷喷的油炸粑边走边品尝,有的则悠闲地坐在茶馆中品茗,还有的驻足在银饰店前观看工匠精心打造的首饰,整个古城洋溢着一种轻松愉悦的生活氛围。

瞧,那位糖画艺人技艺高超,简直与明代《南都繁绘图》中的描绘如出一辙!在安顺古城的大明市集之中,来自四川的游客李先生手持手机,正细致地拍摄着吹糖师傅制作“龙形糖”的全过程。

这场以明代文化为灵魂的市集,代表了安顺在唤醒历史方面的创新探索。它借鉴了《南都繁绘图》的规划,通过“场景还原、艺术装置以及光影互动”等多种方式,构筑了一个“触手可及的历史、可供消费的文化、值得打卡的景观”。

大明市集之外,古城中的“时光隧道”更是令人陶醉:步入“青春理发店”,那复古的转椅与搪瓷脸盆让人瞬间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气息;“鹤记照相馆”内,即便胶片相机依旧在运作,也能捕捉到带有怀旧颗粒感的影像;“火车小卖铺”那绿皮车厢中,则陈列着麦乳精、水果糖等老式零食。安顺古城电影院于今年全新启用,其设计灵感源自80年代的“新桥电影院”。这里,红砖墙与霓虹灯交相辉映,观众不仅能够欣赏到《庐山恋》等经典怀旧影片,还可以点上一杯“老冰棍拿铁”,在复古沙发上悠闲地聊天。

安顺古城

以前,人们以为古城只是观赏古旧建筑,而今,游客们可以亲手制作蜡染、欣赏地方戏曲、品尝历史悠久的老字号美食,这样的体验真是丰富多彩。一位来自云南的游客这样说道。

目前,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已迎来159家商户,它们以非遗传承、文创文化、特色美食和沉浸式体验为特色。这些新兴商业元素与原有业态的巧妙结合,不仅为古城注入了勃勃生机,也为它带来了显著的人流量和经济效益。韦欢向媒体团如此介绍。

科技的威力同样为游客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受。置身于安顺古城的历史文化街区,游客们可以在裸眼悬空巨幕剧场中,通过逼真的场景再现和全方位的环绕音效,尽情享受那一场场沉浸式的科技文化旅游盛宴。

安顺古城现今每日接待游客量达两万人次,节假日期间更是高达十万人次,这一数据已初步扭转了游客们“仅游览黄果树瀑布,而不踏入安顺城内”的传统观念。

点亮夜经济:从白日烟火到霓虹繁华

近年来,得益于21℃的宜人气温,安顺市大力发展夜间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使得夏夜经济不断升温。在2025年的前五个月,安顺共接待了656.27万过夜游客,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8.14%,过夜游客比例达到了25.61%。在这其中,不少游客是专程前来游览古城的,“夜游古城”这一活动已经成为了热门话题,影响力远超当地。

安顺古城

自2023年起,为了增强古城夜晚的吸引力,安顺古城举办了67场音乐会、连续两届“三会一展”活动,以及7场无人机表演和民俗展示。同时,活动还融入了灯光秀、沉浸式表演和夜市美食,使得夜间经济逐渐实现常态化并形成了品牌特色。

在这段时间里,安顺古城曾以500架无人机为载体,上演了一场光影秀,而在“霞客黔行”这一主题环节中,通过古籍书卷、明代城廓等图案的展示,生动地再现了徐霞客在《黔游日记》中对“普定城垣峻整”的描述。

古城夜市的繁华景象格外迷人。在杨嬢嬢烤小肠的摊位前,游客们从日暮时分一直排到了深夜,铁板上小肠烤得滋滋作响;龙老太夺夺粉店内,酸汤的浓郁香气弥漫至巷口,那道源自明代军屯的“一锅煮”美食,现已成为年轻人深夜食堂的宠儿;林记甜品铺里,冰粉依旧采用古法红糖精心调制,碗底沉甸甸地铺满了安顺特产的刺梨果粒。

调查结果显示,古城内的餐饮店铺多数在晚上11点之前结束营业,而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店铺甚至全天候开放,不间断服务。

古城新生的启示:从“活下来”到“火起来”

古城的复兴蕴含着传统与当代和谐相处的奥秘:它保留了石砌古城的脉络,却并未局限于“纯粹古风”;它深入挖掘明代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不排斥咖啡、AR等新兴元素;它珍视传统手艺的延续,同时也为年轻一代搭建了创新的平台。正如一位商家所言:“在这片土地上,明代时期的砖墙可以悬挂霓虹灯,上世纪80年代的理发店也能售卖网红奶茶,但那份市井生活的气息始终未变。”

夏日炎炎,晨曦中的薄雾缓缓笼罩虹山湖,古城便在老一辈的茶香中缓缓苏醒;夜幕降临,霓虹灯映照着古老的城墙,年轻人们的欢声笑语在狭窄的巷弄中此起彼伏。历经六百年的军屯历史,正以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形式,在现代生活中不断延续。安顺古城展现了古城最动人的风采:既坚守着历史的脉络,又孕育着时代的生机。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