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中沱江波光粼粼!雁江奏响成都都市圈近郊游新乐章
沱江在晨曦中闪烁着波光,字库山的轮廓逐渐显现,马蹄湾的稻田中响起虫鸣声声,傍晚时分叮叮集市弥漫着热闹的气息…… 随着周末的序曲在蜀地原乡悠扬响起,这座饱含千年文化底蕴的城市,正以山水为背景、文化为笔触,绘写着成都都市圈周边旅游的新篇章。
会议现场。
7月21日,中共资阳市雁江区委六届十次全会成功召开,会议中明确提出了一个重要目标,即加速建设一个特色突出的成都都市圈周边旅游基地。同时,会议还确定了到2027年,雁江区文化和旅游的发展布局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初步建立起沿沱江的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带,并培育出一批具有雁江地方特色的农文旅融合新业态。
在蓝图的深层次,雁江区正积极推动“三化联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借助规划之力、项目之实、文化之魂,综合推动农业、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地铁、高铁、高速”三位一体的现代交通网络,构建起一条现代化的旅游发展脉络。沱江两岸的翠绿田野,宛如一幅绵延的画卷;乡村田野中,消费新场景层出不穷;非遗展演的传承精神,坚守在历史的长河中;节会经济的活力,如潮水般涌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末到雁江”不再仅仅是一句邀请,它正逐渐成为众多外地游客随性而行的旅游首选。
山水织景:从蓝图到实景的 “雁江速度”
规划的蓝图尚存墨香,而建设的脚步已然铿锵,这恰是雁江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在《雁江区“十五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这份宏伟蓝图中,晏家坝、马蹄湾、温泉等地独特的山水格局中,正孕育着一个个充满生机的文化旅游新景。
沱江河畔,叮叮集市的改造升级使得这片老地方重获生机,休闲餐饮与创意市集的交融,使之成为市民和游客“畅游一整天”的活力中心。与此同时,老君镇水龙灵温泉度假村的火热程度,更是充分证明了山水资源的巨大转化潜力——自元旦开业以来,这里的累计收入已超过120万元,汩汩温泉不仅温暖了游客的身体,也点燃了乡村的消费热情。
水上运动基地。
雁江地处资阳市管辖范围内,坚定地致力于以关键领域突破推动全局进步,精心打造高品质旅游线路,培育具有特色的旅游产业,积极吸引成都都市圈游客,构筑商机无限、人气旺盛且文化内涵丰富的滨江城市,以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充满活力的美丽乡村。
科学地开发利用沱江城区段的水域空间资源,这一行动被置于“加速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成都都市圈周边旅游基地”战略中的首要位置。在雁江的探索中,这一理念正逐渐演变为“连点成线”的规划布局:以沱江文旅产业带为核心,依托城东新区扎实的城市建设基础,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从而进一步扩充文旅、商旅、体旅等多种业态,推动人、产业、城市三者间的深度融合,将沱江的水面、两岸风光以及临江街区各自独特的业态紧密串联起来。
雁江的目光也不止沱江。字库山婚俗文化公园的轮廓逐渐显现,它将蜕变为一个融合传统与浪漫的新地标;依托山水之美,天府花溪在四季变换中展现出别样风情,正逐渐成为乡村休闲度假的胜地;马蹄湾的稻田竹筏、摸鱼钓虾等活动,为“田园乐趣”赋予了生动的形象;而乘坐地铁前往资阳采购食材、制作香肠、品尝小龙虾的“成都大军”......便捷的交通网络,使得雁江的山水田园风光和市井气息,更加轻松地融入了成都都市圈市民的周末时光。
节会聚气:从流量爆棚到产业扎根的 “雁江智慧”
雁江小龙虾。
炎炎夏日,夜幕低垂之际,雁江的街巷间弥漫着小龙虾的诱人香气,众多食客被吸引,纷纷前来一尝为快。
2025年雁江小龙虾美食周的成绩斐然,吸引了17万食客,消费了13万斤小龙虾,实现了1200万元的营收。在这场龙虾狂欢中,鱼香、麻辣、咸蛋黄等23种口味的小龙虾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尽享美食盛宴。采用“1+4+N”的模式,在短短11天里,叮叮集市、中和镇、保和镇、老君镇这四个品鉴区以及32家特邀商家各展其能,每年以小龙虾为主题的盛宴正逐步演变成雁江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一张璀璨的“金”名片。
节会是激发活力的关键,而产业才是发展的根本,雁江的探索并非仅仅停留在短暂的繁华之上。面对即将到来的“4轨道4高速”新时代,作为成都周边交通最为便利的区域之一,雁江区委在第六次十次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加速推进农业、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
雁江城区。
在保和镇的“龙栖岛”,借助租赁空置宅基地创建的林盘经济项目,将百年老宅改造成热门的“网红打卡点”:这里有悠闲的稻田竹筏之旅、充满童趣的摸鱼钓虾、时尚的旅拍体验、典雅的旗袍秀表演,这种“沉浸式乡愁体验”使得“流量”成功转化为“留量”。“行走大雁江”研学品牌的兴起,使得“旅游与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拥有了新的发展前景——凭借省级研学实践基地的支持,雁江每年接待的学生数量高达五万人次;雁投研创也借此机会发展成为规模以上的企业;研学经济的规模正不断壮大,如同滚动的雪球一般。
自今年起,雁江区针对多个关键时点,举办了福满雁江、年货节、音乐节等一系列促销活动,共计80余场。同时,推出了100多种促销商品,有效刺激了消费,总消费额达到了20亿元,文商旅融合的促销活动在促进消费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尤为难得的是,“濛溪大米”、“蜀雁腊肉”以及“雁媛”蜜柑等农产物凭借优势实现了品牌提升,由原本的田间产品转变为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这些洋溢着雁江特色的特产,还借助便利的交通条件,被越来越多的游客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文化铸魂:从遗产保护到活态传承的 “雁江答案”
东峰剪纸。
在东峰剪纸的巧手中,剪刀演绎出沱江波涛的美丽浪花;而在两节山老酒的酒窖深处,酝酿着时光流转的浓郁香气。今年上半年,18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活动深入社区和乡村,让这些隐匿于狭窄街巷的技艺得以亮相,吸引了众多目光。新增的省级非遗传承者1名、区级非遗传承者11名,正通过开设“剪纸体验课程”和“老酒酿造观摩”等活动,使传统文化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这恰恰是本次全会提出的“强化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应用”理念的生动体现。
文化的活力,蕴含于“潜移默化”的细致服务之中。雁江创新推出《文旅管家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并组建了专业团队,打造了“一站式”服务系统,“两馆一站”的免费开放举措,已惠及近七万民众。无论是为游客精心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山水风光”相结合的旅游路线,还是协助研学团队对接体验项目,这些周到的服务让“文化惠及民众”的理念得以具体呈现。
守护历史遗产,我们才能更稳健地迈向未来。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活动中,雁江区新发掘了124处文物,其数量在全省范围内名列前茅;黄氏宗祠的抢救性修复工程以及半月山摩崖造像本体的修缮工作,使得这些历史瑰宝重新散发出耀眼的光芒。目前,半月山大佛已被纳入资大石窟石刻文物主题旅游规划之中,得益于便捷的交通线路,游客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跟随古佛的目光,感受千年蜀人的精神风貌。
踏上新的征程,周末漫步雁江,沱江的清澈波光将向你展示何为“诗意栖息”,非遗的繁华景象将向你诠释何为“文化传承”,而整个城市的勃勃生机将向你昭示——蜀地故土的新篇章,正等待着你的续写。
(雁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