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藏戏四大流派之一湘巴藏戏的故乡,聆听独特戏腔

藏戏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其历史可追溯至700多年以前。湘巴藏戏,源自日喀则南木林县,作为藏戏的四大流派之一,历经数代艺人的传承与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曲调。因此,湘巴藏戏在2006年荣获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跟随记者的镜头,踏入湘巴藏戏的诞生地,共同聆听源自雪域高原那独特的戏剧唱腔,体会藏族人民对这一文化遗产的深厚情感与世代传承。

自拉萨启程,沿着雅鲁藏布江一路向西南方向行进,途经约两百公里,便可到达南木林县——这座被誉为“高原绿洲”的城镇,它正是湘巴藏戏的发源地。

申杨,总台央视记者:我们抵达了位于日喀则的南木林县米如村,恰逢其时,正逢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的庆祝活动,一场湘巴藏戏展演正在进行。南木林县组织了超过30支藏戏队伍,他们在此展开了为期三天的精彩演出。

那美妙的歌声中蕴含着高原的清新气息,曼妙的舞姿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传奇,来自周边乡村的观众们被深深吸引,沉浸在陶醉之中。在众多湘巴藏戏队伍中,有一支少儿队伍格外引人注目,尽管他们的歌声和舞步还略显青涩,但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有模有样。

湘河流域的民众心中,湘巴藏戏早已超越了艺术本身,它已成为一种流淌在血脉中的生存方式。这种藏戏独特的近距离演出形式,使得观众能够迅速地被其吸引,每个眼神、每句唱词都能在心中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文成公主》展现了汉藏联姻的温馨,《智美更登》彰显了人性至善的光辉,《朗萨雯波》则体现了女性坚韧的力量……这些剧目不仅仅是舞台上的演出,它们还深刻地刻画了藏族人民面对困难时的勇敢精神、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渴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们向记者透露,南木林县借助一系列举措,如举办惠及民众的演出、在校园内推广传承、以及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使得藏戏这一艺术形式不仅普及到了各个村落家庭,还深入到了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

次多,作为湘巴藏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表示:我们多角乡的湘巴藏戏剧团目前有25名成员,他们在传承和表演等方面都表现出色。为了持续维护和发扬湘巴藏戏,我深信自己有能力培养出更多年轻一代的传承者。

藏戏中的面具各具寓意——蓝色面具代表着智慧和正直,而白色面具则象征着纯洁与善良,这些面具均由男性演员扮演。湘巴藏戏作为蓝面具流派的代表,其面具以蓝色为主色调。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懈努力,湘巴藏戏在艺术风格和音乐旋律上不断推陈出新,现已成为极具代表性的藏戏流派之一。

西藏自治区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家级藏戏继承人班典旺久表示,先前对藏戏传承的后继问题曾有所忧虑,但如今国家逐年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仅南木林一县便已形成超过三十支的藏戏队伍,传承成效显著。因此,当前市场潜力巨大,且藏戏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亦逐年提升,呈现出愈发良好的态势。

南木林县正以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切入点,全面推动藏戏的保护工作,致力于传承这一艺术形式,并竭力塑造“藏戏之乡”的品牌形象。

关键词:藏戏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