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西藏旅游旺季,拉萨人民医院高反中心成游客救命站
西藏在七月迎来旅游高峰期,那里的高原阳光炽热且刺眼。对于初次抵达拉萨的游客而言,高原反应成为了无法避免的挑战。
如今,小红书上一条热门帖子让众多人心情舒畅:“若你忧虑高原反应,不妨速至拉萨市人民医院进行吸氧治疗,挂号仅需16元,吸氧费用为55元三次。治疗结束后,众人皆兴高采烈、欢快地离去。”
游客们称之为“救命站”的地点,正是7月1日新成立的拉萨市人民医院高原反应救治中心。鲜为人知的是,这个中心设施齐全,拥有舒适的躺椅、先进的实时血氧监测设备以及共享制氧机,这一切都是得益于北京援藏医生们利用援藏资金所建设而成。
巧思惠民
在这80平方米的氧疗中心内,几名游客正坐在舒适的绿色诊疗椅上,他们一边进行氧疗,一边低头刷着手机。
一到拉萨,上海的小伙子便感到头疼剧烈,得益于小红书的推荐,他迅速找到了这里,言语间流露出的全是感激之情。
在这份舒适背后,蕴藏着北京援藏医疗团队的周密思考。以往,高原反应的游客不得不与感冒发烧的患者同挤在急诊室,等待救治,不仅环境拥挤,还极易发生交叉感染。而今,设立了专门的区域,使得救治工作更加精确高效。
诊疗椅可调节至适宜的角度,患者可根据自身需求随意调整;电子显示屏实时刷新信息,医患双方均可迅速了解病情动态;而且,支付环节亦可在就诊室内直接完成。
拉萨市人民医院的党委副书记兼院长,以及北京市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领队张宁,他的一番话揭示了医院的一片苦心,那就是希望患者朋友们能够减少奔波之苦。
中心内设有扫码租赁的共享制氧机。轻症患者可携带此设备继续他们的行程,从而有效预防急性严重高原反应。
拉萨市人民医院内,北京援藏团队取得的成就远不止高反中心这一部分。这里设有高原睡眠监测机构、中藏医治疗中心、妇科盆底治疗中心以及犬伤救治科室等,旨在全面满足当地居民及游客的医疗服务需求。
仁术传薪
7月17日的拂晓,拉萨机场的哀鸣中蕴含着无数心酸往事。在这一天,第十批来自北京的援藏医疗队伍的18位成员即将踏上归途,张宁目送他们通过安检,泪水模糊了双眼。
杨辰医生,北京积水潭医院的资深医师,在前往西藏的前一天,依旧坚守在手术台前。在过去的一年中,他主刀完成了188例手术,其中60%属于技术难度极高的手术。诸如断指再植、皮瓣移植等先进技术,不仅为他个人赢得了赞誉,更为西藏自治区的医疗事业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
北京友谊医院的消化科专家何振,尽管鼻导管辅助呼吸,依然成功实施了复杂的经消化道镜阑尾炎切除手术;而北京儿童医院的小儿外科医师赵勇,刚抵达拉萨便迅速放下行李,立刻投身于手术室,为一位患有先天性肠道闭锁的婴儿进行了紧急的手术治疗……
如此执着于岗位、与时光竞速的景象,在援藏医生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张宁回忆说,初到拉萨时,凌晨两点接到急诊电话已是家常便饭。“最长的一次手术持续了12个小时,医生们就住在医院的宿舍里,全天候待命。”
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更带来了“师带徒”的传承精神。每位援藏医生都会负责指导两名本地徒弟,对他们进行明确的技能传授,并在年底进行全院的考核验收。张宁的话语揭示了援藏工作的真正目的:“我们所追求的,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培养出能够自主‘造血’的人才。”
目前,拉萨市人民医院的本土医生已具备独立实施多种复杂手术的能力,涵盖心内科的心脏介入治疗、妇产科的肿瘤切除手术、消化科的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等,其技术水平呈现显著提升趋势。
医路革新
自2015年开始,北京11家知名医院实施“院包科”策略,其中安贞医院负责心内科、天坛医院负责神经外科、积水潭医院负责骨科等,这些举措如同毛细血管般为拉萨市人民医院输送着医疗资源。
十年前,若需进行胃肠镜检查,必须前往成都。然而,时至今日,情况已截然不同。常见疾病和高原病症,患者如今在家门口即可得到有效治疗。拉萨市人民医院也因此成为了众多患者治疗的首选之地之一。
今年标志着西藏自治区建政60载,同时也是北京“组团式”支援西藏医疗工作十周年的重要时刻。在这十年间,22家北京直属医院坚持不懈地提供援助,使得拉萨市人民医院不仅成功晋升为三级甲等医院,更在综合实力上显著增强,已成为自治区内大病救治的关键核心医院。
这份报告中的数据明确揭示了医院的快速发展:与2015年相比,医院的编制床位增加了1.37倍,年门急诊接待量提升了2.25倍,住院患者数量增长了1.63倍,手术例数更是增长了3.07倍……
张宁坚定地表示,“老西藏精神并非仅仅是口号,它是由每一位援藏工作者通过实际行动所书写的——我们面对缺氧环境,却从不缺少精神力量,即便在艰苦的环境中,我们也不畏惧吃苦。”谈到未来规划,他的思路非常明确:“在医疗援藏工作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不仅要提高技术水平,还要加强管理和提升工作效率。”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