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夏日风景:荷花串联烟火诗意与增收链,凌晨西山岛白鹭惊飞
清晨时分,白塔西路的青石板路上,夜露的凉意犹存,巷口处荷叶的香气四溢。75岁的陈如珍将最后一束荷花递给了身着汉服的姑娘,竹筐中的莲蓬沾满了水珠,宛如一串碧绿的小铃铛。“十五块六朵,另送两个莲蓬!”她的叫卖声与游客的拍照声交织在一起,在粉白相间的荷花丛中回荡。这个起源于农特产品临时疏导点的集市,现已成为苏州夏日最具魅力的景观——从太湖东山的荷花塘延伸至古城的街巷,从阿婆手中的竹筐到游客的相机镜头,一朵荷花所连接的,不仅仅是古城的繁华与诗意,更是一条清晰可见、触手可及的增收之路。
卖花阿姨正在捆绑的荷花花束 图片来源/苏州新闻
亭亭立影 一荷阅尽姑苏秋夏
夜深人静的太湖西山岛,淡青色的雾气缭绕在平静如镜的湖面上,周阿姨的胶鞋踏入荷塘,惊扰了栖息的白鹭。她轻轻摘下一朵即将绽放的荷花,荷叶上的露珠沿着她的指尖滴入袖中,一丝凉意悄然拂过肌肤。“得抓紧时间,等太阳升起,花朵就不再精神。”她将荷花轻轻放入装满水的竹篮,再用湿毛巾层层包裹,宛如爱护刚醒来的婴儿——这水润的荷花,既能观赏,叶子也能泡茶,莲藕可以入菜,莲子则能清心,浑身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在这清晨时分,东山与西山的荷叶碧波之中,这样的美景从不缺席。陈如珍的指甲缝中沾着荷塘的泥土,在清点竹筐时,她向游客轻声细语:“这些花蕾泡茶,清香宜人,能消暑解热;而莲心虽然苦涩,却最能清热解毒——祖先们的智慧都蕴藏在荷塘之中。””她轻抚待放的花苞,眼角的皱纹里漾着千年传承的笃定。
这无疑得益于岁月的洗礼。苏州的种荷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白居易担任刺史,曾在城河上泛舟,留下了“绕郭荷花三十里”的著名诗句,将一片片荷叶与姑苏城的脉络紧密相连。在宋代的《吴郡志》中有所记载的“莲荡”,如今依然在阳澄湖的西岸绵延成一片广阔的万亩荷塘。明清时期达到繁荣顶峰之际,护城河畔诞生了“荷花浜”集市,清晨的采莲船只依次穿过娄门,满载着朝霞驶入,荷花上沾着露珠,与市井中的叫卖声相互交织,伴随着摇橹声和灯光的倒影,共同勾勒出一幅“水港小桥多,人家尽枕荷”的姑苏美景长卷。
陈如珍她们的竹篮在经过三小时的摇晃后抵达白塔西路,篮中不仅盛满了带着太湖潮气的荷花瓣,更仿佛展开了一幅流动的《姑苏繁华图》。在青石板路上,阿婆那布满泥痕的手轻轻折断花茎,瞬间绽放成玫瑰,那一刻,千年水韵与现世的烟火在荷香中实现了交融——这朵穿越时光之花,始终在古城的血脉中傲然绽放。
清晨刚刚入市的荷花 图片来源/苏州新闻
一叶轻舟 载满水巷晨昏温情
竹篮在三个小时的颠簸中不断晃动,发出细小的水声。随着晨光洒满白塔西路的青石板,八十多个荷花摊依次绽放:荷叶宛如翡翠般铺展成桌布,荷花在矿泉水瓶中挺拔地站立,莲蓬则串成了碧玉般的风铃。身着旗袍的女士和金发游客在花影中徘徊,卖花的老奶奶突然从布袋中拿出剪刀,几剪子就将荷花翻转成玫瑰的形状,引得孩子们兴奋不已——苏州人的巧思在荷花瓣间翩翩起舞。
在这条街道上花香四溢的背后,蕴藏着城市管理中的温馨印记。2020年,姑苏区设立了农产品疏导区,最初是为了给枇杷和杨梅提供庇护,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荷花成为了新的焦点。“一开始,我们城管队员小李每天都要巡逻,防止有人占道。”小李回忆道,“但后来我们发现,老人们收摊时,连一片荷叶都不愿丢弃。”
现在“执法袖标”已被“服务红马甲”所取代。队员们协助搬运竹筐、进行降温洒水,上周还曾用铁丝为阿婆修补那裂开的篮子。“现在的巡逻更像走亲戚。”小李指着正在指导游客拍摄荷花的阿婆,笑着说道,“她们还告诉我,今早荷塘里飞来了白鹭。”无锡游客陶女士轻轻转动手腕上的莲蓬吊坠,与刚购买的鲜莲蓬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从高铁出站那一刻起,便能感受到荷花的香气。”她向众人展示手机中那获得百赞的九宫格照片,“别处的市集喧嚣热闹,而这里,却售卖着苏州夏天的灵魂。”阿婆手中沾满塘泥的指尖、游客发间飘散的荷花香气、城管身上那汗湿的马甲,在这座千年古城中汇聚,酿就了比露珠还要璀璨的温情——随着第一缕秋风的轻轻拂过太湖,这些细微的光点将沉入护城河的深处,待到来年炎炎夏日,它们又将化身为新的花蕾。
百米花市实景图 图片来源/苏州新闻
田田荷韵 香沁水巷富盈袖
陈如珍的荷包逐渐丰盈。这位在东山新潦村辛勤种植荷花一生的老人,以前总将荷花视为“附赠”——在售卖莲蓬时,随手赠送几朵,“这些花并不值钱,没人会专门购买。”而今,她的竹筐中,荷花成为了主角,而莲蓬则变成了“赠品”。“每朵15块,一个夏天就能多赚上万元。”她数着钱,手指关节因长期浸泡在荷塘中而略显变形,却将钞票捻得整整齐齐。
古城中弥漫着荷花的芬芳,这香气甚至渗透到了店铺的玻璃橱窗里。在平江路上的“花无缺”花店内,蒋文雅正细心地将花瓣粘贴到发簪上,那些用蚕丝制成的荷花瓣轻薄如蝉翼,点缀着细腻的金粉,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是刚从荷塘中采摘的新鲜花朵。她自豪地指着墙上的照片,照片中的几位身着汉服的女子头戴荷花发簪,正站在热闹的市集之中,背景正是陈如珍的摊位。蒋文雅解释道:“游客们买花的同时,如果再搭配一个发簪,拍照效果会更加出色。”这些发簪每天都能卖出二十多对。
相城区内的“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堪称国内最大的荷花观赏地之一。园内培育了405种荷花,构成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丽景象。景区巧妙地结合了历史脉络,将春秋时期春申君黄歇种植莲藕、范蠡养鱼的传说故事融入景观设计之中,使游客在泛舟采莲之际,能够感受到2500年水乡的历史记忆。文旅融合的创新尝试,更是使得此处人气旺盛,备受瞩目。景区创新实行“购买饮料即赠门票”的联合营销策略,此举不仅显著提升了景区每日游客接待量至超过一万人次,而且促使周边农家乐和民宿的营业收入增幅达到30%以上。
荷花的实用价值远远超出了仅仅作为观赏之用。沿平江路,众多餐馆将荷花融入菜肴,精心打造了“荷花宴”这一特色套餐;而在拙政园周边,茶室和书店则将荷花元素巧妙地融入文化创意产品中,从荷叶书签到手绘团扇,构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荷文化”消费链。更为重要的是,荷花引发了城市空间的“化学反应”——游客手持荷花在平江路上悠闲漫步,打卡留念的同时,也促进了沿线的消费活动;摄影师则定点捕捉“人面荷花”的画面,从而催生了摄影服务的新兴业态。“荷花经济”不仅表现在产业链的拓展,更在于它对城乡发展的全方位促进作用。相城区的沈周村借助“太空莲”这一特色,精心设计了占地409亩的沈周园田园综合体项目,巧妙地将荷花种植与沈周文化、科普教育融为一体,预计这一举措将有效促进就业,为当地创造超过200个就业岗位。
“荷花经济”正迅速在全市蔓延。昆山亭林路、重元寺等区域竞相模仿“荷花市集”的模式,将赏花、采摘、手作体验等活动连贯起来,打造出“荷花生日”、“姑苏早点来”等一系列文化品牌。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曾庆江强调:“荷花经济不仅仅是产业上的创新,更是对文化认同的一种具体体现。游客将荷花带回家,实际上是将苏州的浪漫生活方式带到了更远的地方。从田间地头至整个城市,苏州的荷花不仅映射出江南的浪漫诗意,更彰显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曙光。
夜色渐浓,护城河畔的荷花船上点缀着闪烁的灯笼。身着汉服的青年们乘坐画舫在其中穿梭,衣摆与荷叶相互交织,翩翩起舞。这朵源自《诗经》的荷花,正以崭新的风貌续写着“江南可采莲”的千年传说。荷花不仅是苏州夏日里的浪漫象征,更是激发文旅经济的璀璨之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