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盛赞!暑期带娃来22℃云南旅居,共享亲子之乐
近期,《旅行与旅游世界》这本美国媒体杂志高度评价了中国旅居体验,其中云南因其气候适宜和可持续度假的特点而备受推崇。实际上,云南不仅吸引了众多成年人的旅居梦想,更是孩子们欢愉的乐园。暑假期间,携子女踏入22℃的云南之地:晨曦时分采摘野生菌类,正午时分聆听蝉鸣,黄昏时刻观赏云卷云舒,夜晚仰望繁星点点;课堂之旅拓展至山野、田边、文化场馆,课本化作那些生机勃勃的野花,教师则成了讲述神话故事的山风;孩子们卸下书包,在广阔的天地中尽情嬉戏奔跑,将彩虹色彩收进玻璃瓶中,将山间歌声镌刻在童年记忆里……
从今日起,让我们跟随小编的脚步,共同探索“携子游云南,体验22℃的温馨旅居”这一系列内容,让您领略“云南独有的生活方式”,一同享受避暑度假与亲子时光的乐趣。
当微风吹动周城村的扎染布幔
当建水的陶泥在晨光中苏醒
当甲马雕版的木屑轻轻扬起
这些散落在街巷里的印记
让恬静淡雅的生活
瞬间有了文化的温度
这个暑期
与其带着孩子在景点间奔忙打卡
不如带他们来云南
在温润的气候里放慢脚步
轻松闲适地开启一段
非遗浸润的深度旅居
让孩子穿越时光
静静地触摸岁月的印记
感受文化、感受生活
苍山洱海,一幅美丽的画卷,其秀丽之处令人陶醉;传统文化,悠扬的弦歌从未间断,传承着历史的厚重;城市气质,开放而包容,彰显着独特的魅力……大理白族自治州,无疑是理想的居住地。这里不仅拥有舒缓成年人心灵的良药,更是孩子们心中向往的精神乐园。
周城村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里游客正在进行扎染体验。李丽摄
在大理周城村的白族院落之中,染坊内可见众多工人辛勤劳作,他们正在从事着扎染这项传统技艺。这项技艺以板蓝根为染料,以针线为绘制工具,如今已逐渐转变为亲子游活动中生动的学习素材。
踏入任意一家手工作坊,各式各样的文化创意产品映入眼帘,孩子们在设计师的引领下,将想象中的奇幻图案,投入深蓝色的染缸中,转眼间,一场“魔法”般的转变悄然上演——原本鲜嫩的绿色汁液在氧化作用下,逐渐沉淀成深邃的蓝色。解开绳结,留白处的冰裂纹仿佛是苍山雪峰在布料上投射的阴影,这展现了扎染艺术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与天空交相辉映的染布。高吴双孙欣玥摄
这并非仅仅是一次手工艺的实践机会,孩子们在此处得以接触人类智慧,体会自然恩赐与技艺传承。他们亲手绘制的图案,将那些抽象的文化基因转化为具体形象,使得他们幼小的心灵因文化的滋养和创新的启发而充满活力。
漫步在大理的青石小巷,常常能见到孩子们手举着新鲜拓印的甲马版画,脸上洋溢着喜悦。这些木雕神像,如今以它们可爱的模样,为传统文化开启了新的大门。屋脊上威严的瓦猫、口中含着铜钱的金蟾、骑着龙巡游海面的本主……白族人对自然的崇拜和生活的智慧,在雕刻的刀锋起落间,变得触手可及,生动感人。
甲马作品。李丽摄
雕刻需谨慎,内心需平和,在喜洲镇的白族甲马传习馆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甲马的传承人张瑞龙,将雕刻工具递至孩童手中,并细心地告诫他们。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在梨木上成功刻画出了第一条优美的曲线。木屑在空中轻轻飘舞,图案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韵味。随着沾满烟墨的棕刷在雕版上均匀地滚动,覆盖上薄薄的土纸,轻轻一拓,墨汁便渗透进纸背的纹理之中。在揭起纸张的那一刻,门神的刚毅眉眼便在纸上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张瑞龙正在讲解甲马技艺。李丽摄
这份由手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比任何玩具都更能引起孩子们的珍爱之情;当他们回到家中,将这幅贴在书房门楣上的甲马画挂起,它将变成他们旅居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亲手创作。
红河之美,如蝴蝶翩翩、梯田层层、紫陶温润、过桥米线香浓、烧豆腐鲜美、草芽嫩绿,提及其名,便有诸多美好词汇涌现。这些词汇中,既有诗意盎然,又有烟火气息,无不蕴含着情感的韵味和家的温馨。若携子在此小住,清晨于院中播种心爱的花草,午后与孩子一同跟随匠人学习一门古老技艺……如此生活,悠然自得,亦满载着充实。
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的建水古城中,众多工作室内,时常可见父母携子女一同,全神贯注地揉捏着陶泥。
学生正在学习雕刻。黄兴能摄
在拉坯机旋转的圆盘上,孩子的双手与柔软的陶泥展开了激烈的较量。指尖下的泥团时而崩塌,时而隆起,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最终塑造出的陶杯,令孩子兴奋不已,欢声笑语中仿佛得到了无价之宝。
更卓越的享受源自“阴刻阳填”之技——以钢针在泥坯上勾勒出图案,随后用彩泥填充并精心打磨。随着残帖、山水、虫鸟、梯田、人物等图案在陶器上逐一显现,这份历经千年的传统技艺在孩子们手中得以延续和传承。
在建水古城的紫陶店内,众多游客正亲身体验着紫陶拉坯的制作技艺。黄兴能用镜头捕捉下了这一幕。
当窑炉燃烧之际,既是传统的延续,亦是生命的萌发。在揭窑的那一刹那,人们的期盼将达到最高点——那些先前的竹藤、草木等雕刻作品,在窑火的炼铸下得以定格,此刻,每一件作品都独具特色,成为了孩子们心中无比珍视的艺术孤品。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这片充满奇幻色彩的土地,这里的大象、王莲、热带雨林等自然景观,总能与家人不期而遇,为家庭旅居之旅增添无数新奇与惊喜。
孩子们在学习傣纸制作。勐海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勐混镇曼召村,被构树环抱的傣族村寨,旅居于此,不仅仅是更换了居住地,更是让传承千年的傣纸制作技艺成为孩子们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
踏入曼召村,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淡雅香气,耳边传来此起彼伏的捣浆声,在村里的研学场所,学生们簇拥在老师周围,带着浓厚的兴趣仔细观摩傣纸的制作步骤。
在导师的引领下,学生们的小巧手在细密的纱网上均匀地展开着棉絮般的纤维。午后时光,在纸艺的创意世界里缓缓流淌,将新鲜制作的水纸贴在阳台上,点缀上孩子们喜爱的花朵与树叶。待那炽热的阳光将纸张晒干,这些别具一格的花草纸便变成了书签、灯罩、小扇等工艺品。这些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随着微风轻轻飘散,遍布在居室的每一个角落。
傣纸作品。勐海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夜幕降临,昏黄的灯光透过手工制作的纸灯笼,在竹屋的墙壁上洒下错落有致的树影,孩子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妈妈,我们的灯笼好像在呼吸呢!”这便是此次旅居中最宝贵的收获——孩子们得以目睹古老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就如同庭院角落里那棵茂盛的构树,生生不息,郁郁葱葱。
来云南旅居、遛娃
“非遗即日常”的浸润式体验
已成云南旅居的馈赠
那些蓝靛的斑痕
陶泥的指纹
木刻的刀迹
是孩子们生命底片上
快乐成长中的花火
更是他们永不褪色的记忆
而这份鲜活的文化记忆
终将成为他们童年里最亮的光
这个夏天
即刻出发,旅居云南
尽情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
清凉夏日诗篇
(云南网)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