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扁都口:藏语地名背后的历史渊源与绝美风光
“扁都口”这一名称来源于藏语,意指金露梅生长的沟壑入口(因该地区金露梅资源丰富),其地理位置位于西宁与张掖的接壤地带,与民乐县城相隔仅28公里的距离。《大通县志・地理关隘》一书中对这一地带的描述是:“位于县城西北方向三百九十里处,群山环绕如帐篷,峡谷深陷似瓶口,是通往甘州北部的必经之路。”《视连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中同样有所记载,“扁都”指的是一个交通要冲,该名称来源于其地势险峻和地形特点。在古代,此地被称作“大斗拔谷”,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从青海通往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必经之路。
我发现这完全是个偶然,原本只是对G227国道两侧突然映入眼帘的辽阔黄绿交织的田野与山峦景象心生感慨,那景象既壮观又充满了连绵起伏的美丽与浪漫,于是我立刻将车停在路边,拿出了无人机进行空中拍摄。
遗憾的是,当我途径此地时已是九月,因此那传说中的广阔油菜花田此刻大多已收割完毕,原本金黄一片的景象,现在却变成了大量黄褐色。所幸,即便只是通过航拍镜头观赏,这景色依旧让人感到十分惊艳和震撼。
据调查,“扁都口”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南路的关键路径,是商旅从青海进入甘肃并通往西域的重要途径之一。自汉唐时期起,它一直是西部羌、匈奴、突厥、吐蕃等民族进行交流往来以及出入甘肃与青海之间的主要通道。尽管山河变迁,现今这片地区拥有广阔的油菜田、金黄色的农田、高海拔牧场、石佛岩画以及关隘文化,这些已成为河西走廊生态旅游的标志性景区。
由于恰逢旅游旺季之外的时间段,沿途自驾车辆数量低于预期,这对热衷于摩托车旅行的游客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实际上,若行程安排得较为宽松,完全可以在前方数百米处的游客服务中心稍作停留,那里广场边设有众多摊位,热情的摊主甚至会主动上前招揽生意,或是向你推荐骑马等活动。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