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水乐山绿韵嘉州:林文旅融合绘就生态长卷,康养集群崛起
乐水乐山,绿韵嘉州
——乐山市林文旅融合发展的生态实践
青山绵延,翠色连绵,广袤的绿野一望无际。乐山,这座承载着峨眉山月色和大佛禅意的千年古都,以其61.09%的森林覆盖率作为基底,正挥洒笔墨,绘制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当代画卷。从郭沫若故居中盛开的樱花名木,到黑竹沟的神秘原始之地,从嘉阳蒸汽火车所承载的工业历史,到辕门仙草谷中错落有致的石斛梯田,一幅以森林为骨架、文化为灵魂、旅游为媒介的生态长卷,在三江交汇之地缓缓铺展开来。
生态筑基
绿色资产焕发时代生机
森林康养集群的崛起
峨眉山盛夏时节,绿树成荫,气候宜人,该地森林康养基地,作为省级基地,以红珠山宾馆为中心,将温泉疗愈与禅意山居完美融合于广阔林海之中,每年接待的康养游客数量超过百万。这里四季风光各具特色:春天繁花似锦,夏日绿意盎然,秋日层林尽染,冬日银装素裹。温泉水中富含多种矿物质,从美容养颜的牛奶池到舒缓疲劳的中药池,各类泡池一应俱全。位于北纬30°的同一纬度线上,距离乐山超过一百公里之处,黑竹沟借助“勇闯百慕大·挑战黑竹沟”这一神秘品牌,精心打造了长达55公里的徒步路线。该路线将高山杜鹃花海、被誉为“鸽子树”的珙桐古树群以及古老的冰川遗迹串联在一起,至2024年,其旅游综合收入已成功突破千万元大关。2025年上半年度,峨边县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独特的彝族文化和自然景观等优势,积极推进“林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在此期间,接待游客量高达343.8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了19.98亿元。犍为县的金楠山谷拥有30万株金丝楠木,青钱柳茶种植基地与萤火虫观赏区共同打造了“森呼吸”经济圈。该地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3.6%,并成功研发了包括金楠醉系列养生酒在内的40多项专利产品。
林下经济的立体交响
林色葱郁,林中藏宝,全市的林粮经营面积已扩展至354万亩。圣芝公司于峨眉山8300亩的林地上,成功打造了“灵芝传奇”,采用仿野生种植技术,使得产值从7000万元猛增至4亿元。该公司的种植基地遍布龙洞湖、麻子坝等关键景区周边,同时开发了灵芝观光科普点、健康养生文化游等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辕门仙草谷利用太空育种技术培育的石斛,构筑了一座“空中花园”,沿3.8公里的道路两旁,栽种了八万株石斛,塑造出“梯田景观”的生态长廊,到2024年,其全产业链的产值已高达3.87亿元。沐川永丰集团已发展成国内领先的竹浆纸一体化企业,年产量达112万吨,位居全省首位。
文化铸魂
历史年轮与现代创意的碰撞
名木见证友城佳话
你或许曾在峨眉山脚下邂逅那拥有1500年历史的白紫薇,若幸运之神再次降临,你甚至有幸目睹那1500岁的连香树,幸福之感必会随着你的目光悄然融入心田。
大渡河畔,郭沫若故居的后花园里,那棵1981年由日本友城赠送的樱花树,如今枝繁叶茂,形成了一片繁茂的绿荫。淡粉色的花瓣,每年都在默默诉说着中日两国之间的深厚友谊。到了2025年,这棵樱花树更是荣获了“四川省名木”的殊荣。据悉,全市共有1523株古树,它们以黄葛树(占比52%)和楠木(占比24%)为主,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活态博物馆”。而峨眉山上的桢楠古树群,更是被评选为全国“最美古树群”。雷畅故居中,一棵有着260年历史的古核桃树与12个精致的天井相得益彰,形成一幅独特的风景。在清代建筑群的柱础和斗拱上,精美的“福禄寿喜”图案彰显了川西民居的独特风格。
工业文明邂逅生态美学
嘉阳·桫椤湖景区内,蒸汽火车穿梭于古老的侏罗纪桫椤林中,至2025年上半年,景区共迎来了117.36万游客。景区内保留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燃煤蒸汽小火车,这些火车依靠人工加煤和人工制动等古老的操作方式运行,因而被誉为工业革命的“活化石”。芭蕉沟的苏式建筑群与高达8米的“桫椤王”仿佛在空中进行着对话,占地5.5万平方米的中外建筑博览园见证了抗战时期四川首个中英合资煤矿的辉煌历史。在五通桥的桫椤峡谷中,5万株桫椤树营造出12公里的侏罗纪神秘境地,“徒步旅行+西坝豆腐宴”的套餐每天吸引了500桌顾客前来品尝。
创新驱动
科技赋能激活生态价值
节庆IP引爆流量
以壮丽的大峡谷和大瓦山为背景,金口河鹿儿坪举办的“转转花文化旅游节”借助冷杉林中盛开的野生花卉海洋,在2025年上半年成功吸引了2.38万名游客。而永胜乡的五彩天池,凭借其位于大瓦山脚下的五个高山湖泊,已成为成渝两地避暑的热门之地,同期接待游客量达到了3.32万人次。沐川白鹇山舍独树一帜,开创了“观鸟经济”模式,每一笔收入中提取5%用于回馈生态环境,吸引了来自14个国家的观鸟爱好者,年增收入超过300万元。金山镇的杏林李花节已成功举办至第9届,4500亩的李花海为园区蜂糖李的年销售额推波助澜,使其突破1亿元。
古树做活乡村振兴
红尘中一骑疾驰,妃子欢颜绽放,却无人知晓,这喜悦源自远道而来的荔枝。位于市中区悦来镇的荔枝湾村,有棵“官荔枝”树,已有1270年的历史,据传,唐朝的杨贵妃曾品尝过它的果实。荔枝湾村充分利用“荔枝”这一特色,把握乡村振兴的契机,修建了超过30公里的产业道路,成功打造了中国最北部的晚熟荔枝种植区,设立了“官荔枝”观赏平台,开发了“千年荔枝林”旅游景点,精心设计了“荔枝文化”乡村旅游特色线路,举办了荔枝文化旅游节,承办了首届乐山国际自驾游营地节等一系列活动,并培育了毛绒玩具、文化衫、手提袋、发箍等文化创意产品,吸引了近百万游客前来参观。
科技重构产业逻辑
林业产业因科技创新而活力四射,太空育种、科技小院、红外观测等项目功不可没。在沐川神木山脉,共布设了18套鸟类监测设备,成功记录下了277种鸟类,其中包括3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而在夹江辕门仙草谷,全国首个石斛产业专家工作站得以建立,2022年,石斛种苗更是有幸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开启了太空育种的征程。研溪湿地利用5G技术绘制热力图来管理游客流量,这片占地2640亩的水域成为了青头潜鸭等十余种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共同构筑了一个“林水相融”的城市生态绿肺。峨眉山灵芝种植基地则借助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线上推广,成功吸引了超过百万次的关注。
2025年,四川峨边笋用竹科技小院荣获“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称号。该院已成功培育出“梦笋1号”“梦笋2号”“湘妃梦竹”“龟甲刺竹”等四个优良的笋用竹新品种。其中,“梦笋”系列产量显著提高,每亩地已可达260公斤。
机制保障
林长制下的系统治理
织密四级管护体系
林长总数达3665人,监管员与护林员共计7222人,各级林长巡林活动参与人次高达45.07万。乐山通过构建紧密的管护网络,将古树名木的保护视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延续历史文脉、打造宜居美丽城市的重要步骤。
市林长对《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给予了重要指示,并专门听取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汇报。他亲自带队前往峨眉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等地,对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进行了实地督导。此外,他还发布了第3号林长令,即《关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这些举措充分展现了乐山市在保护古树名木方面的坚定决心和显著力度。2025年,政府资金投入超过一百万元,用于常态化的补充调查,即发现每一株、确认每一株、保护每一株,以确保对每一棵树实施精确的档案管理。同时,还划拨了四十万元作为林长制激励资金,专门用于树木的抢救与复壮工作。不断加强“林长与检察长”“林长与警长”“林长与人大代表”的协同合作,率先在全省构建起“四长三员”的管理体系,并首创“林长与政协委员”的合作模式,特邀12位市级政协委员担任林长制社会监督员,这些创新举措被纳入四川省首批《林长制创新试点典型案例》之中。
产业融合政策提质增效
近年来,乐山市全力推进林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实施了林竹提质增效的倍增计划。该计划促进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林竹产业全链条的升级。同时,积极推进“天府森林四库”的建设工程,林下经济的规模已扩展至86万亩。此外,成功建立了3个省级“天府森林粮库”基地和1个省级园区。集体林权改革正在有序进行,通过创新生态产品的经营与开发、产权的流转以及生态补偿等多元化价值实现方式,马边彝族自治县荣幸地成为四川省首批碳汇试点县之一。至2025年上半年,全市林业生态旅游的综合收入已经达到了201亿元人民币。
未来展望
绿色发展的乐山路径
在未来的发展中,乐山将致力于对林文旅业态的深度挖掘。我们将深入挖掘古树名木的历史、文化、生态、科研以及经济价值,大力推动古树公园的建设。同时,我们计划打造集古树保护、科普宣教、森林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地标”和“打卡点”。通过这些举措,古树名木将转变为历史文化的新载体,以及生态文化的新象征。
蜀地海棠闻名四海,花开之时香气弥漫整座城市,“海棠香国”的美誉并非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乐山古称嘉州,一个让人向往、留恋、自豪的绿意盎然之地。
嘉州绿心公园地处海拔300多米,而乐山之巅的马鞍山则高达4288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1.09%,这一数据有力地证明了每一片绿叶都是生态文明的生动体现。在这座全省森林蓄积量位居首位的绿色宝库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续写着一部新的《桃花源记》。
来 源:乐山发布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