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照亮萨尔瓦多旧城区,奏响色彩与声音的独特乐章

宋亦然

萨尔瓦多城市景观。 米格尔·托瓦尔摄(影像中国)

晨曦中的阳光穿透轻纱般的薄雾,洒满了巴西东北沿海城市萨尔瓦多旧城区佩洛里尼奥的每一角落。此时,街道上尚未拥挤着游客的身影,铺满石子的路面在阳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泽。两旁的房屋色彩鲜艳,柠檬黄、湖水蓝、珊瑚红,宛如孩童随意涂抹的调色板。墙面上点缀着涂鸦和壁画,既有婀娜多姿的剪影,也有用不同字体书写的约鲁巴语词汇“祝福”。

萨尔瓦多,这座巴伊亚州的首府,是一座由声音与色彩交织而成的城市。日间,鼓点与教堂的钟声交织成和谐的乐章;而夜幕降临,海浪的涛声与人群的欢声笑语交织出一曲交响乐。五彩斑斓的房屋、熙熙攘攘的街头人影、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歌声,在热带阳光的照耀下,焕发出勃勃生机。登上旧城的高处远眺,不远处的大海闪烁着银色的光芒,海港中停泊着一艘艘船只。翻开历史尘封的书页,这些繁荣的港口曾是黑奴登陆的起点。

萨尔瓦多曾是巴西的首都,同时也是拉丁美洲最早的大西洋黑奴贸易中心之一。自16世纪起,非洲人丧失了姓名和自由,被锁链束缚,带到了这片海岸线上。根据数据统计,在长达近四个世纪的奴隶贸易期间,大约有500万非洲人被贩卖至巴西,这一数字占据了美洲黑奴人口的四成以上,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在萨尔瓦多登陆的。

众多黑人奴隶在漫长的旅程中丧命于船舱底部,而那些抵达萨尔瓦多港的幸存者同样承受着无尽的折磨——他们被带到市场上,分批次被贩卖,有些人则在矿洞深处背负着沉重的铁镐,日夜不停地劳作,而有些人则成了主人府邸中默默无闻的仆从。甚至他们的信仰也遭受了篡改——将非洲的神祇隐藏在天主教圣像的背后,从而成为了今天“坎东布雷”这一宗教融合的起源。

在困苦之中,文化的种子静静地播撒。厨房中黑人妇女熬制的棕榈油辣酱、夜晚低声吟唱的旋律、源自黑奴自卫术的巴西战舞卡波耶拉……这些原本抚慰心灵的点滴,最终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脉。正是那些被剥夺所有的人,凭借坚韧与创造力,赋予了萨尔瓦多独特的灵魂。

在1823年7月2日,萨尔瓦多民众成功驱逐了葡萄牙的殖民军队,并正式宣告了国家的独立。这一天,被后人尊称为“巴伊亚独立日”,它象征着众多黑人及混血族群,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应有的尊严和解放。

在当今的萨尔瓦多,大约三分之二的人民拥有非洲血统,这座城市成为了巴西非洲文化最为突出的代表。步入市中心的集市,身着民族服饰的商贩们正售卖着名为“阿卡拉热”的油炸豆球,同时热心地讲述其非洲的来历;在教堂门口的广场上,一群年轻人敲打着鼓点,为旁边舞姿优雅的卡波耶拉舞者伴奏;在社区文化中心的一个角落,众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在非裔女性的指导下,学习非洲的古老乐器,他们虽然肤色不同,却都全神贯注地敲击着,共同享受着音乐的美妙旋律。

黑人不再是人们遗忘的轮廓,他们成为了街头关注的焦点,他们是塑造民族记忆的工匠,他们如同在巴西当代文化乐章中跳跃的独特色彩音符。

夜幕降临,古城依旧充满活力。街头巷尾,鼓点和歌声此起彼伏,灯光将舞动的人影拉长,映射在墙壁之上。我坐在石阶之巅,目睹着一群孩子追逐足球,欢声笑语不断。不远处,教堂的台阶上,一对情侣相互凝视,微笑着。尽管他们的肤色、语言和背景可能迥异,但在这座城市中,他们共同生活,相互尊重,互致祝福。

历史并非仅仅是过往的叙述,它蕴藏于每一个眼神的交汇、每一次问候的温暖、每一次转身的一刹那。在萨尔瓦多,这座城市在苦难中孕育而生,于抗争中茁壮成长,在融合中挺拔前行。现今,它的海风不再吹拂着沉重的锁链,而是带来了自由的清新;它的街道也不再回荡着镣铐的声响,而是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真正的自由并非他人所赐予的恩惠,而是民族在废墟之上屡次崛起,于黑暗中高歌的勇敢与毅力。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08日 18 版)

关键词:萨尔瓦多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