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钟鼓楼广场活力满满,古都中轴线绽放新光彩
中国新闻社北京八月十日发布 标题:京城:历史脉络焕发新生 老城建设注入新动力
新华社记者罗鑫
市民手持彩带、脚踩毽子进行娱乐锻炼,书商在绿荫处设点售书,访客悠闲漫步……8月,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清晨,整洁、宽敞的北京钟鼓楼广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北京中轴线上的钟鼓楼,前后排列,十分壮观,气势恢宏。这里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又不失日常的活力,令人觉得很棒。来自西班牙的游客巴尔迪维亚这样评价。
北京中轴线最早在13世纪开始修建,到16世纪时已经初具规模,之后持续得到增建和修缮。这条中轴线总长度达到7.8公里,南北贯穿北京古城,由众多建筑物和历史遗迹共同构成,它不仅主导了整座古城的布局形态,还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都城中心轴线建筑群,被称作北京这座古老都城的主干。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正式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之后,除了故宫、天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这些备受关注的景点,北京中轴线包含的15个遗产组成部分里,像钟鼓楼、先农坛这些原本不太出名的地点,也正吸引着日益增多的游客。
申遗成功已有一年有余,北京围绕中轴线打造了新的文化旅游项目,增设了众多主题游览路线和深度文化体验线路,持续增加骑乘、缓行等旅游活动,旨在满足国内外游客多元化的旅游偏好,游客数量正经历快速增长的态势。
在鼓楼,来自萨尔瓦多的游客克劳迪亚欣赏了鼓乐演出,参与了电子钟的互动活动,了解了北京钟鼓楼长久以来的报时传统,感受了“暮鼓晨钟”的意境。看到日晷、碑漏、铜刻漏等计时工具的中英对照说明,克劳迪亚对记者表示:“非常奇妙,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的时间观念和生存哲学。”
从鼓楼二层朝南望去,北京古城坦荡开阔的格局、别具一格的雄伟气度徐徐展现,景山万春亭、北海白塔等景物历历在目。
北京中轴线进行世界遗产申报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时间,很多文化遗产在修复维护和功能提升过程中展现出新的生机。鼓楼那些拱形门洞重新接通并恢复旧观,借助数字手段和互动设施进行布置,转变成备受游客青睐的文娱体验点;明代和清代皇帝用来祭祀先农、亲自耕种耤田并庆贺成功的场所——拥有560年岁月的庆成宫,通过文物搬离、非文物建筑移除、彩绘维护、主体修缮等作业,古老建筑布局得以复原,面向大众开放;北京内城朝南的主门正阳门的箭楼在修缮维护和布置后,再度对公众敞开大门,化作文化交流的接待空间……
北京中轴线守护与发扬的民众关注度持续增强。钟楼的展项将北京、华盛顿、巴黎的城市中心线进行对照,观察角度十分独特。北京一位姓刘的女士领着读小学的儿子逛完钟楼后表示,孩子的暑期任务就是画中轴线,盼望孩子能绘出一条彰显华夏风范、交织多种文化元素的北京中轴线。
借助数字科技的力量,关心文化遗产守护的人们持续加入北京中轴线的保护行列。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遗产监测部主任周子予表示,民众利用手机使用“云上中轴”小程序,广泛参与“数字打更人”项目,对北京中轴线进行拍照检查并收集检查信息。政府引导、专家支持、群众共同参与的文化遗产守护新模式正迅速形成。
位于北京中轴线最南端、永定门城楼之南的地方,有一座新近树立的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碑,显得十分引人注目。在永定门公园枝繁叶茂的树荫之中,北京市民高奶奶正坐在长椅上,悠闲地摇动着蒲扇,她说道:“北京中轴线如今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一名居住在附近的居民,我内心充满了自豪感。”随着申请世界遗产工作的推进,这个区域的环境持续改善,面貌日新月异,街道上经常能看到广场舞和音乐会的场景,北京中轴线已经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的一部分。(完)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