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酒店价格暴跌!五星级往下卷,背后原因引人深思?

1. 今年暑假,酒店便宜到我不敢相信

今年7月,我在某旅游APP上刷酒店,差点以为自己眼花了——

北京东三环的希尔顿酒店,两晚含早餐只要599元。

这价格,放在三年前,你只能在市郊全季或如家住一晚。

同类的超值住宿并非仅限京城。南京江宁的明发珍珠泉酒店是五星级住所,提供双早加一晚服务,费用仅需298元。广州番禺的威尔登酒店则更为划算,不仅含泳池、桑拿设施,还附赠早餐,总价只要268元。

暑假期间,通常酒店是吸引顾客的高峰期,今年情况却不同,高端酒店竞争加剧,中端酒店向下挑战,就连经济型连锁也开始打折促销。

2. 数据背后的怪现象:人多,钱少

别以为这是个别促销,背后是整个行业的困境。

北京统计局7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登记的住宿场所数量达到1613家,这些场所的房间使用程度以及游客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呈现上升趋势。

但利润总额只有5,980万元,同比暴跌 77.2%。

计算一下——每户人家半年的收益不足四万元,而且这个数字是减去了亏空之后的平均值。

很多酒店甚至是在赔钱接客。

更令人关注的是,北京市今年上半年游客数量同比增加了八成四,然而游客平均消费却减少了九成八。这说明——虽然游客数量有所增长,但他们在消费方面的支出却降低了。

3. 为何高端酒店“集体跳水”

过去期间,高级旅馆在夏季通常不缺乏顾客,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城市,外资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参展商的出差人员、外国观光客,都是持续带来丰厚利润的顾客群体。

但今年,这些人少了很多。

外企撤离潮

涉及汽车、半导体、互联网等行业的境外企业,在最近两年内显著削减了在中国的运营规模。它们撤离后,不仅办公场所变得空置,邻近的高档酒店的商务招待和长期居住客户也相应减少了。

外国游客减少

当前,由于疫情后遗症,出入境手续办理进度迟缓,同时航班班次稀少,再加上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因此远赴中国的外国游客数量,至今仍远低于2019年时的规模。

消费降级

国内富裕阶层购物行为变得审慎,优先使用积分抵扣,出差时入住高级套房的人减少,自费外出旅游时更倾向于选择物美价廉的方案。

4. 供给端的“老问题”

存量太多

许多五星级宾馆大多建于2010年左右,它们的数量非常可观,规模也相当可观,在那个时候曾作为城市的显著标志,然而现在由于设施设备更新迟缓,与近期新落成的轻奢型酒店相比,便显得陈旧过时了。

新玩家分流

近年来,民宿行业扩张迅速,特别是那些设施完善、服务优质的民宿,大量吸引了原本属于高档酒店的亲子游客和度假客户。

结果就是:高端酒店数量没减少多少,但客源结构彻底变了。

5. 酒店的自救——摆摊卖早餐

最近,南京一家五星酒店于入口处摆放售卖点,提供豆浆油条、煎饼果子,受到附近住户欢迎。

北京也有五星酒店推出“39元自助早餐”,朋友圈刷屏。

表面上看很有新意,不过酒店方面本人也坦言,这点进项对于支撑巨额开销来说微不足道,主要目的是为了留住顾客,同时让员工有工作可做。

6. 价格战只是表象

酒店业当前的价格竞争,并非仅由“供应过剩”这一单一因素造成,而是源于需求方面出现了结构性衰退,这种衰退具有根本性特征。

高端商务与国际游客锐减,造成空置率上升。

国内中产消费习惯变化,更追求性价比,不为“面子溢价”买单。

线上平台价格透明化,信息差没了,促销很快被对手跟进。

这也是因为你会注意到希尔顿、万豪以及香格里拉,它们都不得不参与价格竞争。

7. 经济的温度计

五星级酒店价格下探到全季的水平,本质上是个经济信号:

宏观层面,外需不足、投资下降的余波,传导到高端消费领域。

微观层面,企业和个人的支出都更谨慎,消费决策更加理性。

酒店行业或许即将迎来一番大调整,部分年长的五星酒店可能会转营为长租住所或健康疗养场所,而能够持续经营的高端酒店,要么拥有难以替代的地理位置和品牌影响力,要么必须探索新的营收途径。

结尾

若将来于应用程序中遇见标价299元的五星级住宿,不妨加以思量,这并非所谓的幸运发现,实则是该行业对当前境况的一种让步。

这背后,是一次不易察觉的体制性变动,它揭示的,不只是旅馆的走向,还有购买意愿的强弱。

关键词:酒店价格暴跌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