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成立60周年:赛牦牛、织泽帖尔,处处展现新风貌
西藏拉萨市达孜区,农牧民群众在参加赛牦牛比赛。新华社发
游客在西藏萨普景区游玩。本报记者 方莉摄/光明图片
西藏山南市乃东地区的一个民族织锦合作社里,村民们正忙着制作传统的泽帖尔织品,这项工作完全依靠手工完成,记者李丹阳拍摄了现场照片,照片由光明图片发布
西藏羊卓雍错风光。本报记者 李丹阳摄/光明图片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藏北草原上牧歌传唱,藏南谷地中青稞成熟;阿里高原处格桑绽放,雅鲁藏布江河畔绿意满溢。正值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记者漫步高原,沿途考察,亲眼所见,感受这片土地六十年的发展变化。
此地,安定基础愈发扎实,各民族同胞似石榴籽般紧密团结,共同创作团结发展的新篇章;增长势头愈发强劲,高原地区特色产业助力农牧民共同走向富裕,往日贫瘠土地焕发无限活力;环境面貌愈发优美,雪山冰川与湖泊沼泽交相辉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正在形成;守卫边疆的决心愈发坚决,边境幸福村炊烟升起,幸福喜悦洋溢在每个人脸上。
西藏的每一次进步,都彰显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卓越价值;每一项发展,都展现着新时代党的治藏政策的伟大成就。如今的西藏,正以更加昂扬自信的风貌续写着新的篇章!
团结之花处处开
嘎拉村最为人称道的,不仅有春日盛开的桃花,还有象征民族和睦的繁盛之花!7月23日,林芝市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的院落里,访客络绎不绝。这位德高望重的书记在树荫处静坐,以香浓的甜茶和可口的点心款待来自各方的来宾。当时正值第八届尼洋旅游文化艺术节,不同民族的人们聚在一起,情同手足,兴高采烈地观赏着赛马和射响箭的竞技场面。
青藏高原地区,聚居着藏族、汉族、回族、珞巴族、门巴族等四十个以上族群的人口。近些年,西藏地区的民族和睦发展事业收获显著进步,这些优异成就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福祉,渗透到高原各民族民众的日常起居之中。
桑珠孜区城北街道幸福社区,居住着来自十六个不同民族的居民,如何才能让这些民族之间和谐共处呢?城北街道的宣传干事格珍提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团结之舞动起来,让团结之歌响起来。
她特别喜欢跳舞,舞出的是生活的美好,内心的喜悦。一提起跳舞,60岁的藏族阿妈参木拉就喜形于色。她加入了社区的文艺组织,每个月都能参加一两场面向大众的舞蹈表演。
昨天排练结束后,大家都不愿离开,于是接着跳了很长时间的锅庄舞,格珍面带微笑地表示,各个民族的人们“交往交流交融、情谊紧密相连”,幸福社区处处充满和睦融洽的氛围。
难以跳完的团结之舞,说不完的团结往事。来到拉萨市八一社区的家史馆,居民何秀英指着墙上的影像,说:"这是我的父亲,一位蒙古族人,曾经加入八一农场的建设,从此定居下来,形成了我们这个蒙藏结合的家庭。"
何秀英生于1958年,至今仍清晰记得孩提时衣物上层层叠叠的补丁,以及用野菜和糌粑煮成的食物的味道。如今,她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想吃的东西,想去的地方,这种生活,过去连做梦都不敢奢望。
“石榴籽之家”“先锋之家”“艺术之家”等命名,集中体现在去年十月落成的西藏首座社区家史馆中,馆内收录了众多与何秀英家庭相似的家族信息。褪色的物品、温暖的影像,展现了家族风范延续、民族和睦相处的感人情节。
看见邻居家谱被陈列在展示墙,许多住户来询问我“来年能否轮到自家”,大家都很想“上墙”。在社区家史馆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居民们主动记录家族往事,彼此分享家谱故事,邻里关系因此更加和睦。
基于沟通互动融合,中华民族集体更为和谐美满。在阿坝州中心医院小儿科任职二十多年的医师索朗平措,能准确叫出所有支援藏区同行的称谓。当地设施条件已媲美东部地区医疗单位,在协助藏地医疗人员的推动下,团队对初生婴儿的护理也从简单处理升级为周密管理。索朗平措表示。
该医院作为全国海拔最高的三甲医疗机构,于20世纪60年代设立了儿科科室,然而长期以来面临专业病房缺失、医疗设备不足的困境,导致救治能力相对滞后。近些年,得益于医疗人才成批进入当地开展援助工作,那曲市人民医院的儿科实现了快速进步,不仅建立了新生儿专科病房,还大幅增加了各类救治设施,并且成功组建了市级危重新生儿紧急处理平台。
一根线将远方连接起来,27岁的卓玛突发腹痛持续四个小时,当地卫生机构无法明确诊断,借助远程诊疗,支援藏区的专家实时提供帮助,半小时后她的症状得到了减轻,这种做法既能为基层医疗机构带来支持,也能让它们向上级医院寻求帮助,到目前为止,这条“空中生命通道”已经成功进行了83次联动诊疗。
十年之内,先后有七批共131名医疗工作者前往那曲地区,培养出225名当地医疗人才,引进并推广了293项医疗技术。这些举措在当地产生了深远影响,充分展现了支援藏区工作对于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作用。
高质量发展暖人心
在羌塘高原的辽阔草地上,24岁的风电项目维护人员张浩宇伫立在一座高大的风机旁边。炎热的夏日阳光强烈,猛烈的风吹得工作服哗哗作响。每转动一次叶片,就能让那片区域多获得6.7度电力。他望着高大的风机说道。
那曲欧玛亭嘎风电场属于国家能源集团,平均海拔高达4650米,是西藏首个100兆瓦级的新能源工程,同时也是西藏海拔最高地区已竣工并运行的单台装机容量和整体装机规模最大的风电工程,在起伏的缓坡上,25台大型风力发电机缓缓转动,将猛烈的风力转换成清洁的电力供应。
每次检查,先乘塔身里的电梯到八层,再沿近二十级的台阶往上走,到达舱室才动手干活。这些年,张浩宇和伙伴们照看这些“风车”,实现了超过五百天安稳运转的佳绩。这个风电场自从开始发电,总共生产了超过2.2亿度电,这相当于节省了七万吨标准煤,减少了十九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牧民们因此不再为冬季取暖时电力供应中断而忧虑。
草原上无数人家亮起灯火时,高原居民家的厨房也开始弥漫着与众不同的饭菜香气。西藏地区,不少人曾经因一个“小问题”感到困扰——食物煮不烂,水烧不开。由于海拔高、气压小、沸点低,普通的锅具在这里常常难以胜任。如今,随着高原地区特色产业的迅速兴起,困扰高原民众许久的这一难题终于得以破解。
进入西藏尚厨炊具科技有限公司的先进制造车间,自动化机械臂正在自如地运行,将件件高压锅体准确送达激光焊接区域。95后技术主管向梓懿指着一批待组装的厨具说明情况:这些并非一般锅具,由于选材和构造上的突破,能够适应低压环境,切实帮助人们解决烹饪难题。
需要了解高原炊具的特性,向梓懿常常带领同事前往四千米五百米以上的高海拔区域收集重要信息。为了得到一个炊具在极端低压环境中的准确温度和压力关系,他们不得不采用原始手段进行手动测量、对比,有时还要改造或制作专门的检测设备。他感到高兴的是,那些信息送抵拉萨工场后,专业组多次改进锅具用料、封堵构造,最后创造出适应高海拔地区的密闭炊具等广受当地民众喜爱的得意之作。
这个锅,不仅温暖了身体,也凝聚了人心。2022年之后,西藏迎来两家生产高原用厨具的公司安家,同时推行了高原用厨具的民众补助和旧物换新两个便民措施,总共卖出各种高原专用厨具118万套,许多家庭因此摆脱了煮饭不熟的问题。
现代技术正在改变高海拔地区居民的家务环境,同时也在重新规划藏区乡村的货物配送格局。天刚亮的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川藏路快递站点,年过半百的多吉次仁正有条不紊地处理着成堆的包裹。他回忆说,二十年前根本没见过这样的场面,那时他是一名邮递员,主要投递的是报纸和信函。他抹去额角的湿气,面带微笑地说,如今每天要配送上百个包裹,乡亲们通过手机网购的智能手机、衣物,乃至锅具碗盏,都由我们负责送达。
自前年始,工布江达县着手实现客运货运及邮政业务的协同发展,将各乡镇的客运与快递体系进行合并,将原有的公共交通线路升级为兼具载客与运输功能的专用车辆,操作人员同时承担快递派送职责,由成都地区寄出的包裹在最短时间内能够实现当日抵达相关乡镇。
我们如今还配备了无人配送车辆,多吉次仁向笔者透露,今年六月,这类无人配送车便开始在高原上的乡村里来回行驶,沿着扎墨公路分布的各个村落,装载着包裹的无人配送车抵达目的地后会自动联系收件人,村民只需扫描相应二维码就能领取物品,不论遭遇刮风下雨还是路途遥远,这些“钢铁信使”都能准确地将货物送到指定地点,成为了高原地区一道独特的景象。
绿色画卷徐徐展开
姜根迪在阳光下闪耀着冰川般的光芒,湿地草原安详得如同画卷,十几只黑颈鹤正在从容地漫步……在那曲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监测中心里,众多鲜活的景象正通过大屏幕实时展现出来。
这一系列成果,都得益于“天地空联合”监控网络的敏锐捕捉与高效传递。该网络覆盖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区域4.87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如同为辽阔大地配备了“聪慧之瞳”,运用卫星观测、空中巡查以及地面固定观察站的全方位部署,再融合边缘处理、海量数据等尖端科技,达成了对冰体、沼泽和珍稀动物的全天候无死角监控。
自去年起,红外相机已记录下超过一百二十头雪豹的活动影像。那曲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王明清谈到,目前当地已设立十四个综合监测站点,这些站点能够对环境资源动态、重点动物行为以及人类非法行为等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智能识别和评估。
系统如同默默守护的警卫,管护员宛若饱含情感的探针。仲夏季节,前往阿里地区普兰县北部玛旁雍错湿地自然保护区,满目盎然景象映入眼帘。这片一度遭遇退化的湿地借助科学治理,水草再度繁盛,先前匿迹的黑颈鹤、斑头雁等水禽重新飞翔,实至名归地称作“水鸟乐园”。
保护湿地里的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牧民的根本利益。巡护员占堆语气坚决地表示。他讲述说,曾经有一次为了救助陷入沼泽的牦牛,他和同事们冒着风险走进了泥泞中,经过好几个小时的努力才最终得救。看到获救的牦牛,他们这些浑身是泥的人互相笑了笑,感觉再疲惫也心甘情愿。
玛旁雍错地区,类似占堆的管护人员达到九十名,他们全天候守护这片圣洁之地。普兰县自然资源与林业草原局的李海容提及,自2012年起,该保护地带内已设立六处管护站点,配置了八组野生动物保护人员,统计出有维管植物四百一十一种、脊椎动物一百五十七种。
西藏在湿地维护与荒漠改良方面持续努力。山南市隆子县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北麓,拥有50多平方公里的沙棘林带,像一条绿色巨龙环绕着河谷地带。难以想象,这片区域曾经是盐碱地,人们稍不留神就会扬起沙尘,每年将近八个月时间都被风沙覆盖。
从前,桌子擦过之后很快又蒙上了灰尘,茶缸底部总是布满沙粒。74岁的桑旦这样说道。1964年,担任新巴乡乡长的朗宗从山西省引进了治理沙漠的方法,然后带领大家尝试种植沙棘。桑旦是第一批种植沙棘的人当中的一位,因此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沙棘奶奶”。
桑旦等最早治理沙漠的人,一直照看沙棘生长,持续了整个生命历程。沙棘林由少变多,沿着河岸形成一道保护屏障。原本只有60亩的试验田,现在扩展为8.2万亩的绿色区域。这片沙棘林不仅阻挡了风沙,还催生了绿色经济:去年,沙棘产业使得全县农民的人均收入超过2.2万元。
如今,桑旦经常在沙棘林生态公园里散步,目睹这片亲自栽种的树林变成百姓增加收入的好地方,老者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神情,感慨道:看着这些“后辈”日益茁壮,我这一辈子活得值。
(本报记者 方莉 李丹阳 王美莹 尕玛多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