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晋祠泉曾断流如今重现美景,暑期迎来多股清泉
温馨提示:请尽量在wifi环境下观看视频!
悬瓮山是晋水的发源地,太原的西南部有晋祠泉,它自古被称为晋水,水流滋养了周边的土地,文化传承了上千年。
地下水被过度抽取,煤炭资源被大量开采,导致晋祠泉在九十年代某个时期曾经干涸。经过持续奋斗,运用合理方法进行治理,这个被誉为“三晋名泉”的水源再次自行涌出。今年夏天首次没有断流,预计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地恢复流动。
日夜不停,天地交融。这副张贴在难老泉亭的联语,展现着大众对于晋祠泉的向往之情,同时也显现出当代治水兴河的显著成效。
“晋祠流水如碧玉”美景重现
夏季时节,在太原市晋源区的晋祠之中,古树众多,绿水环绕。水母楼东边,八角亭下面,难老泉的泉眼位置,许多股清澈的泉水从石壁的缝隙中冒出来。亭子外面的石雕龙头上面,泉水从龙嘴中流下,形成水花四溅的景象。不远处的地方,还有一群小泉在池子里不停地冒泡。
游客观光晋祠(照片摄于2025年8月7日)。这是新华社记者詹彦的作品。
通往龙头的石阶人头攒动,游客纷纷与难老泉拍照留念,并且尝试掬起泉水尝一尝甘甜滋味。难老泉向来是晋祠的著名景致,如今重新涌流,吸引众多旅行者慕名而来。晋祠博物馆的负责人郭保平表示,今年七月该地迎来游客四十五万七千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三成多,创下了记录。
2025年8月7日,许多人聚集在晋祠难老泉处,等候欣赏泉水,新华社记者詹彦拍摄了当时的场景。
晋祠之中,嘉泉最为出众。该处有三处泉水,分别是难老、鱼沼、善利,难老泉的水量最为充沛,堪称晋祠泉水的核心。李白曾以“晋祠流水如碧玉”的诗句,表达对这处景致的赞叹。
但是,由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地下水被大量抽取、煤矿被广泛开采等因素,晋祠泉的喷涌量持续降低,在1994年完全干涸,从那以后,泉域的地下水位每年大约下降两米,到2008年跌至最低点,距离泉眼有27.76米深。
我们曾以为或许再也无缘目睹难老泉的景象,却未曾料到终能等到它再次涌流的时刻。太原市晋祠供水管理中心主任闫文生表示,起初发现地下水位逐渐上涨,随后泉域中陆续出现零星泉眼重新喷涌,最终在2023年5月14日,难老泉首次自然流淌。
二零二五年八月七日,有位参观者在晋祠难老泉体验泉水甘甜,新华社记者詹彦拍摄。
2023年总共流出天数达133天,岁末监测水线在0.36米处;2024年累计流出天数增至273天,年终监测水位升至1.12米……每年持续流出的天数持续增长,监测到的水位不断刷新记录,今年难老泉更是头一遭达成夏季持续不断的成果。到今年七月末,难老泉已经连续流淌332天,水位较泉口高出1.23米,稳定回归流淌的目标已然在望。
山西省有十九处岩溶大泉,被称为“华北水塔”。晋祠泉水重新涌流并非易事,令人备受鼓舞。这是山西和华北地区在地下水治理与泉域保护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同时也是新时代山西在治水、兴水、节水以及生态建设方面所展现的鲜活案例。
久久为功促名泉复流
古泉枯竭的缘由诸多,重新涌流也非短期内能实现。这些年来,尤其是新时代开始后,当地人们努力克服困难、采取多种措施,展开了一场让名泉重新流淌的治水保水行动。
抽水——涌现在地面,功绩在地下。减少地下水抽取量是促使晋祠泉重新流淌的重要措施。
这是2025年8月7日拍摄的晋祠风景。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2019年,晋祠泉域水源替换工程开始执行。该工程借助管道铺设,引入黄河水,使晋源区61个村庄将近10万人的供水全部转变为城市供水,封停了54口水井,每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达600万立方米。
太原市水务局党组成员、水资源科科长张雪梅表示,2018年山西省被纳入国家地下水超采治理试点范围,太原因此获得中央财政专项拨款,到目前为止已经执行了包括水源置换、泉域保护在内的15项工程,其中在晋祠泉域内实施的就有12项。
太原市着力促成泉域中高资源消耗且污染严重的机构迁出,着力强化地下水取水授权的监管,着力健全晋祠泉域的管理与守护办法。凭借一连串手段,过去十年间,太原市累计减少地下水开采量达1.13亿立方米,地下水在总供水总量中的比例,从峰值时的83.5%跌落至25.9%。
促进水源涵养区的生态恢复,必须同时减少对水资源的破坏,并增加对水环境的改善。
张天锋谈到,汾河二库坐落在汾河源头地带,地处晋祠泉与兰村泉的汇合区域,属于特殊地质构造区,只有当水库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向晋祠泉域提供水源,因此山西省水利厅特别启动了针对汾河二库晋祠泉的地下水保护及补充项目,通过提高蓄水水平,增强水库对泉域的渗透补给能力。于娄烦县汾河强渗漏区域修建堤坝,确保水面稳定,以提升泉域地表水的下渗补给水平。
限煤——要治水,必须治煤。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太原西山煤田进行了大规模的开采活动,共修建了二百七十五处煤矿,每年从地下排出的矿井水高达三千三百三十三万立方米。张雪梅指出,这种采矿行为扰乱了西山岩溶水系统在自然状态下的正常循环,影响了水的补给、流动和排出过程,结果是晋祠泉等众多泉眼的出水量急剧减少。
太原市在2006至2014年间,对西山煤矿实施了全面整合调整,矿井数量削减至53处,煤炭开采产生的排水量显著降低。到了2018年,针对位于晋祠泉域重点保护区的19家煤矿,开展了专项治理工作,其中4处被勒令停业,剩余15处则重新明确了开采边界。此外,当局严格约束泉域范围内的采矿许可程序,以此全力避免煤炭开采活动对水资源造成损害。
2025年4月10日,在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官地矿,矸石山经过治理后呈现新面貌。此照片由新华社发布,摄影者为王西勇。
增绿——减少水土流失,涵养地下水源。
晋祠泉发源于太原西山,此地山水交融、休戚相关。近些年,太原实施西山生态保护项目,制定措施吸引民间资本介入改善,总共完成植树造林面积达二万公顷,令西山区域树木覆盖比例从低于百分之二十增至大约百分之八十六。
西山整治收获诸多好处。太原西山示范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俊峰表示,森林覆盖率增高后,能够降低水土流失现象,有助于地下水的蓄积,还能促进区域降水量的提升,这些因素都对晋祠泉域水生态的修复产生了正面影响。
古泉新生水韵悠长
晋祠水利的演变历程,同样反映了三晋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以及文化传承。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张俊峰这样认为,晋祠的泉水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今重新流淌,不仅对生态环境改善作用显著,而且对当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文化延续都大有裨益。
这是2025年8月7日拍摄的晋祠风景。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水流关联着文风。晋祠是当今留存下来最为古老的皇家祭拜园林,园林风光须借助水的柔美。不仅如此,晋祠泉水重新涌流,对于晋祠文化气息、文化地位的保持和增强具有关键作用。这是郭保平的观点。
最近,在晋祠博物馆的文创商品区,一个以难老泉出水口的石雕龙头为造型的冰箱贴非常受欢迎。这位被称为“95后”的文创设计师秦志臻表示,这款冰箱贴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难老泉重新流淌的景象,自从上市以来就备受游客们的青睐,许多人希望能够把这段古老泉水重新涌出的故事带回到自己的家里。
晋水现在流入并州城郊,稻花一片片滋润着平坦的田野,晋祠泉是山西省内最早用来浇灌农田的泉水之一,近些年,由于晋祠泉周边地下水位开始上涨,当地开始逐步恢复水稻的种植,并且发展了结合农业、文化以及旅游的“水稻+”产业,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晋祠旁边的北大寺村,有上百亩的荷塘,荷叶铺展开来,一直延伸到天边,粉色的荷花竞相开放,十分好看,稻田里的禾苗长势喜人,绿色的波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很多游客在那里参观,热闹非凡,村委会的武宏杰副主任表示,得益于泉水的浇灌,今年的“荷花世界稻花乡”景色比往年更加美丽,吸引的游客数量也大大增加。
二零二四年五月四日,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北大寺村那片稻田中,有孩童与家长期待着体验插秧的乐趣。此情此景,由新华社记者詹彦镜头捕捉记录。
晋源区水务局表示,该区已经着手开展针对晋祠泉域的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具体工作包含修复晋祠泉原有的南北主干水渠和分支水渠,目的是逐步使晋祠灌溉区恢复其正常功能;同时,也对泉域内部分沟壑实施了生态化改造,旨在建立一个为晋祠泉提供近距离补水的系统。
晋祠泉重新涌流只是一个开端。张天锋表示,针对“确保持续流淌”这一宗旨,相关部门协作拟定了《晋祠泉恢复流动行动计划》,该计划着重强调运用先进技术,为晋祠泉的维护和水资源利用给予专业支持与理论指导。只要各方可持续协作,坚持不懈地付出,晋祠泉定能无愧于“难老”这一称号,持续展现出新的生命力与活力。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