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石窟之龙门与云冈石窟对比,云冈综合体验更胜一筹?

我国有四大石窟,分别是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以及洛阳龙门石窟。这四座石窟,将艺术作品雕刻在岩石上,是历史长河中信仰的见证,也是人类技艺的结晶。在四大石窟中,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由于历史背景、艺术特点、文化意义等方面有很多共同点和内在联系,常常被放在一起进行分析。

我亲身探访过两个石窟,其中云冈石窟更是往返两次,从未感到乏味,反而收获更深切体会。将两者相提并论,简直如同顶尖高手对决,毫无疑问,它们都是各自城市的标志性景点、不容错过的游览地。只要在当地游览,前往了,必定不会感到遗憾。若从一般游客视角来评判,我觉得云冈石窟的整体感受更为出色。

先概括一下之前去的洛阳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同属一个朝代开凿,龙门石窟是在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开始修建的,其建造过程持续了四百多年,横跨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朝和唐朝等多个朝代。造像艺术风格经历了从少数民族特色向汉族风格转变的过程,两者风格差异很大;北魏时期的造像呈现出清瘦挺拔的特点,例如宾阳洞内的佛像;而唐代时期的造像则显得丰满圆润,富有雍容华贵的气质,比如奉先寺中的卢舍那大佛。

龙门石窟堪称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标志,相较于以往的石窟,其工艺水准有了显著提升,是汉文化审美理念下雕塑技艺的极致体现。石窟的地理位置选择十分精妙,地处伊水河畔的香山和龙门山区域,“两山环抱一河”的独特地貌构成了天然形成的峡谷风光。山峦与水景相互映衬,为石窟建筑赋予了生机勃勃的韵味。

非常遗憾,龙门石窟承受的损毁极为惨重,除了那座举世闻名的卢舍那佛像,可供游人观赏的洞窟雕像已寥寥无几,有的只有空窟,有的仅有残躯,屡见不鲜;并且四周都设有护栏,不允许人们进入洞内亲身感受。再加上龙门石窟地势起伏不定,坡道台阶众多,即便在游览淡季也常常人满为患,严重干扰了参观感受。倘若在旅游高峰期前往龙门,实际上只能专注于观察人群了。

不过龙门石窟有个独特之处,其他三大石窟都无此景,那就是它的夜间风光。来到伊水河畔,当华灯亮起,太阳能灯依次照亮各个洞窟,仿佛无数星辰从天而降。看到这般景象,让人恍若穿越时空,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龙门,当时它所在的城市名为神都洛阳。

再说大同的云冈石窟

这一石窟群始建于北魏迁都平城(今大同)之时,从公元460年持续至公元524年,大约六十余载光阴,堪称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后,首例由帝王亲自推动的大型洞窟工程,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开创时期的昙曜五窟,发展阶段的皇家巨制,以及后期民众的零星增刻(通常关注前两个时期)。远古的石窟内部十分开阔,佛像异常高大,然而基本上都是素雅无彩;到了中古时期的石窟,则以在洞窟中细致雕刻见长,并且画面色彩繁多,显得非常华丽。

云冈石窟的雕刻展现了民族交融的特色,既有北方部族风格的雄浑,也有华夏文明匠心的精巧。佛像最初呈现高鼻深目大耳垂肩的样貌,体现出浓厚的域外艺术特色,例如昙曜五窟的作品;随后在承袭部分外来风格的同时,逐步吸收了中原地区的文化特征,多种文化元素的交织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线条与装饰;最终佛像的艺术风格走向简化,表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并接近南朝的艺术特点。

云冈石窟的雕刻风格雄浑奔放,同时又不乏奇思妙想。那个时代的匠人们汲取了东西方众多雕刻技艺的精粹,融会贯通,使得云冈石窟成为公元五世纪世界美术雕刻的顶尖代表。这种融合与革新的创作思路,不仅被后来的艺术创作所继承,还反过来对早于它开凿的敦煌石窟产生了启发。

云冈石窟虽然也饱经风霜,但整体保存状况较为理想,多数洞窟和造像保存得比较完整,特别是中期石窟,游客可以不受限制地进入洞内参观。与龙门石窟相比,这里的游客数量要少一些,景区内部以平坦地形为主,行走起来非常轻松,购买景区交通票后,几乎无需过多步行,整体游览感受十分愉悦。

云冈石窟的代表性石窟(参观重点)

第3窟

这个石窟的开凿空间大约相当于七个羽毛球场那么大,如果站在里面,感觉就像进入了非常宽敞的工厂车间,它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为宏大的一个。经过考古学家的分析,当初的设计本应是建造一座大型塔庙式的石窟,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在北魏王朝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个工程最终都没有彻底建成。

第6窟

第五号洞窟和第六号洞窟是相邻的两个独立空间,十分遗憾,我们到访时第五号洞窟因为正在进行维护工作,暂时不能进入参观,该窟内部安放着一尊云冈石窟中体态最为高大的造像。

第六号洞窟堪称云冈诸窟中内容最为充实的“首要宏伟洞室”,属于中心塔柱式结构,内部装饰的造像被誉为云冈艺术中的巅峰之作。洞窟四壁上部环绕排列着十一尊站立的佛陀形象,上方架设着华丽的伞盖,神情威严,气度非凡;顶部藻井之间的图案中,可以观察到驾驭孔雀、狮子、老虎、长尾禽鸟等生物的多臂多头天神形象。如此广阔的洞窟内部,竟然没有任何空白之处,所有造像共同构建出一个熙熙攘攘、景象万千的佛教世界。

第9-13窟

这个被称为五华洞的石窟,属于中期石窟的重要作品,到了清代末期才被添加了彩绘,经过彩绘处理的五个洞窟显得格外精美,堪称云冈所有洞窟中最为华丽、色彩最为丰富的一组。这些石窟建造于北魏社会经历民族变革和文化更新的时期,因此汉文化的影响逐渐增强,开始展现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艺术特点。在这组石窟中,12号窟尤其特殊,它被称为音乐窟,是云冈石窟艺术中的顶尖之作。

第16-20号窟

被称为昙曜五窟,是由高僧昙曜负责主持开凿的,与北魏最初的五位君主相对应,是云冈规模最为宏伟的洞窟组合,在此展示的是云冈石窟早期时期的雕刻艺术风格。

十六窟为云冈石窟中最为古老的褒衣博带佛像,是云冈石窟依据本土审美进行的创新,标志着北魏时期佛教造像开始融入汉文化风格。

云冈石窟的标志性洞窟是第20窟,该窟因前壁崩塌而变为露天雕像,整体高度达到13.7米。它代表着五万余尊佛像的存在,持续不断地迎来往来如织的国内外参观者,在云冈石窟中的重要性堪比卢舍那佛在龙门石窟的地位。

总结

倘若条件允许,应当先参观云冈石窟,而后前往龙门石窟,毕竟二者在时间上存在先后相继的脉络。这两处石窟都是佛教传入我国后极具标志性的艺术造境,通过它们可以管窥佛教形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本土化的轨迹,见证了一个历史节点到另一个历史节点的递进。

关键词:四大石窟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