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的青藏铁路:从餐食简单到有机菜旅客自摘的变迁
辽阔的雪山地带,唐古拉山巅的积雪高耸入云,云彩在峰顶仿佛薄雾般慢慢飘动。高原上的铁路列车飞奔,横贯万里的铁轨像一条彩带,把西藏和国内其他地区牢固地联系在一起。
列车用餐区气氛活跃又亲切,陈列架上的盆栽天然青菜生机勃勃,乘客亲手拾取新鲜叶片递给厨师,从点单到清炒时蔬呈上餐桌,总共只需不到十分钟。乘客一边倚靠窗边欣赏窗外风光,一边享用食物,感觉非常舒适自在。这种情景,在青藏铁路刚运营西宁至格尔木那段时间,连做梦都难以想象。餐厅一个角落里,列车餐车工作人员郝宝君正在查看一本内容繁多的旧书,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怀念之情。他回忆说,以前火车上的饮食非常基础,主要食物包括米食、面点和面条,菜肴的种类不多,味道也比较单调,"怎么比得上现在这些充满活力的绿色蔬菜,火车上的旅客还能自主挑选、亲手采摘呢!"这位六十岁的郝宝君,年龄与西藏自治区相同,自从开始乘坐青藏铁路列车工作以来,就与这条"天空之路"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四十多年来,他见证了青藏铁路餐饮服务发生的显著转变,并且借助上万个影像记录,完整捕捉了铁路全线开通后沿线区域经济文化生活的深刻变迁。二千零一年,郝宝君自费购置了首台摄影设备,此后每次执行任务都必定带着它。乘客们的不同境遇、工作人员的辛劳场景、路途中的雄奇风光,都成为他镜头里难得的记录素材。他的影集中,那组记录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开通景象的影像,时常唤起他内心最深的怀念。
观察这张照片,每当火车驶入西藏站点,常常能见到当地藏族民众挤在车旁,趴在玻璃窗上,好奇地朝火车里面看。郝宝君谈到,许多藏族同胞一生中未曾见过火车,青藏铁路建成后,他们初次体验到“一日千里”的便利。车厢内的景象,更蕴含着时光的痕迹。图中,几个小家伙在车厢接口处的洗手池边嬉戏打闹。他们初次乘坐火车,对车厢里的物件感到十分有趣。一登上车,孩子们就在洗手池边嬉水,全身都淋湿了,圆圆的脸颊洋溢着喜悦。郝宝君将他们天真烂漫的笑颜摄入镜头。另有一张照片里,一位藏族旅人煮着速食面,旁边两个小孩嘴巴微张,舌头伸得老长,神态充满渴望。郝宝君记得,部分旅客初次见到火车售卖的速食面和健身饮品时颇感新奇,尝试过后认为口感尚可,因此会购买相当数量。
“不过你再看现在,人们早不是当年的模样了。郝宝君接着把相册翻到后半段,给记者看一些近年拍的影像,有藏族大哥用相机拍摄车内外景致,还回头和同伴交流,有年轻藏族女性打开笔记本,手指在键盘上灵活打字,好像在处理公务,还有不同民族的人聚在一起,吃着火车上的佳肴,脸上挂着笑容,十分和谐,这些景象,和早些时候相册里的情景形成强烈反差,无声地展现了“天路”的时光流转。在青藏铁路建成之前,前往西藏的物资与旅客主要借助公路和航空进行周转,这种交通方式常常让人感叹“出去方便进来困难”,真实反映了当时西藏的交通状况。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开通,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状况。近二十年,这条高原交通大动脉带动西藏经济实现飞跃式增长,到2025年7月,青藏铁路已运送进出藏乘客四千零二万七千九百人次,运送货物九千六百三十九万一千吨。
近些年,青藏铁路沿线的基建进展迅猛。新关角隧道全线贯通,让列车穿过关角山所需时间显著减少,格尔木新火车站和西宁新火车站的落成,为沿线居民出行提供了切实的便利……郝宝君的影像中,不仅展现了铁路设施的更新换代,更捕捉了西藏踏上“铁路经济”发展快车的有力步伐。铁路运送了大批地方特产到东部地区,旅客沿着铁轨前往高原,沿途居民借助铁路开展商业活动,经济日益繁荣。青藏铁路不仅是运输通道,也是民族融合的桥梁。郝宝君谈到,青藏铁路为民族间的往来提供了通道,许多来自内地的游客前往西藏观光、互动,西藏的各族民众也获得了更多进入内地旅游、求学、就业的途径,推动了不同民族间的相互认识,加强了民族间的情感纽带。他的镜头,曾捕捉到内地旅客初见雪域高原时不停拍照的喜悦,也记录下藏族母亲携三个孩子首度乘火车离藏时的灿烂笑脸。火车飞驰途中,关于远行与归来的故事,每日都在上演。
铁轨延伸,火车驶入高原腹地,郝宝君又拿起摄影机,他计划持续用影像展现“天路”沿途的风貌变化,以便让更多人了解。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