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下秋色浓 宁夏隆德红崖村老巷子尽显岁月静美

六盘山区域秋季景象日渐显著之际,中国古老村落之一宁夏固原市隆德县红崖村的“老巷子”,不知不觉消散了夏日的繁杂喧哗,积累出若干时光的安宁以及过往岁月的深沉感。这个被誉为“六盘山第一村”的“中国传统古村落”,正展现出秋季独有的多彩风光,传递着经年累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洋溢着亲切温暖的民间习俗,把千年古县隆德的热情好客融入了每个角落。

航拍隆德老巷子一景。 隆德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黎明刚至,薄雾便如轻纱般笼罩红崖村的老街巷,将稀疏的民居、曲折的小路温柔地覆盖。当晨光逐渐亮起,雾气慢慢消散,石板路在阳光下透出柔和的光芒,好像积攒了无数岁月的往事正要向游人讲述。旁边的老式房屋依旧保持着最本真的样子,木制窗格、灰瓦白墙之中,屋脊上残留的薄冰,给这个历史悠久的村落增添了不少韵味。

老巷子一处街景。 隆德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红崖村的老街巷东面靠着龟山,西边靠近清流河,住家区从山脚往半山慢慢散开,形成扇形。从空中往下看,整个村落和青山绿水合为一体,好像是大自然亲手画的立体山水画,上面静静记录着岁月的痕迹,也悄悄展现出新时代的活力。这个地方不仅是隆德历史文化的代表,也是游客寻找家乡记忆、全身心体验民俗风情的好地方。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杨氏彩塑创作。 隆德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幽深的老巷尽头,一块标示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氏彩塑传承基地”的匾额,在阳光下闪耀着柔和而引人注目的光芒,无声地展现着这门手艺的深厚内涵。步入其中,匠人静坐于工作台旁,神情全神贯注得如同与外界隔绝,只有手指和泥土的接触,在安静中描摹出作品的节奏感。

在匠人的手里,一些看似平常的泥土,需要经过调配、打磨、施釉等多个细致步骤,才能去掉粗糙的外表,转变成生动有趣的作品。那位气势磅礴的武将,盔甲上的图纹中蕴含着刚正不阿的气质;那位身姿曼妙的舞者,衣裳飘动时仿佛有微风拂过;那位仪表堂堂的文士,眉目间流露着儒雅气质……每一件艺术品的创作,都源于手艺人对于“内外合一”的极致向往——从泥土的湿度调节,到颜料的选择渲染,每一步操作都精细入微,只有这样,才能使彩塑既呈现绚丽夺目的色彩,又富有生动的神韵。

同样令人瞩目,还有被誉为六盘山地区民间艺术“活化石”的马社火。这种在隆德传承将近三百年的民俗技艺,自清代乾隆时期起便深深扎根于当地,曾是人们庆祝佳节、祈求吉祥的重要活动。如今,随着农业旅游文化融合的深入,马社火不再局限于特定节日,时常在老街巷中上演,让游客随时都能体验传统文化的韵味。

鼓点响起,马社火队伍慢慢亮相:表演者们穿着古代服装,脸上绘着鲜艳的历史人物妆容,有的骑着骏马,有的拿着兵器,做出各种雄壮的姿态。节奏感强的鼓声、统一的行进、逼真的演绎,不仅激发了古老村落的生机与热情,更让观看的群众激动不已,纷纷拿出手机捕捉这难忘场面。

天色已晚,秋天的气息愈发明显,但老街巷里有个别致的小院却温馨无比。乡亲们聚在院子里,桌上那口陶制火锅特别引人注目——锅下木炭正安稳地燃烧着,里面的五花肉和排骨已经炖得酥烂可口,白萝卜、粉丝和豆腐都饱吸了汤汁,诱人的香味在院落中飘散开来,馋得人还没动手就流口水了。

一锅热气能融化无数落叶,百样滋味汇成家家户户的香气。隆德人一遇天冷,最思念的就是这口隆德热锅。杨瑞林是隆德市民,他这样表示,热锅已经深深烙印在隆德人的心里。以前,秋分时节吃热锅是为了抵挡即将来临的严寒;现在,热锅早已变成隆德人款待客人的标准配置,不仅顺利入选宁夏“舌尖上的非遗”,更蕴含着无数家庭的温暖与回忆。

关键词:古村落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