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伊甸园告急!中国援手能否保住这颗世界遗产明珠?

东非高原中心区域,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区享有“非洲天堂”之美誉。该地保存着约三十六万年前远古人类活动痕迹,同时繁衍生息着众多稀有生物种类。它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双重遗产,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全球宝贵名录之中。

不过三年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纸警告扰乱了当地平静状况,指出遗址维护设备存在缺陷、地质公园特色不够鲜明、科学普及工作进展缓慢,倘若不按时修正,这个国际级遗产可能会被取消资格。紧要关头,我国提供了支持。2023年,中铁二十五局西北分公司的国际建设人员从西安启程,横渡大海。他们成为自然守护者,耗费十八个月在六千平方公里原生态保护区树立了二百八十一块指引牌和说明牌,建造了一座一千二百平方米的地质博物馆、一个史前人类遗址维护场所,使“非洲伊甸园”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项目建设者

6000平方公里上的“拓荒者”

这项工作既是建设任务,也是保护世界遗产的政治责任。援建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伦盖地质公园项目,是我国首个地质公园类型的对外援助项目。中铁二十五局西北分公司负责实施基础设施的核心建设内容。

钟安兵担任项目经理时果断应允,没有丝毫迟疑,因为距离他结束上一段为期六年的海外援助工作,仅仅过去不到一年,家里还有两个女儿,分别是七岁和十二岁,她们正期盼着父亲的归来。妻子当时说了一句“家里有我”,这句话给了他极大的勇气,支撑着他踏上了新的征程。

钟安兵之外,徐江博、武景辉等十二人同样参与行动。由于缺乏援外地质公园类项目的参考经验,即便团队中不乏经验丰富的“老海外”成员,在应对各种挑战时,也只能边实践边摸索。园区内部没有一条硬化道路,仅存被车辆反复碾压形成的“搓衣板”状土路,酷暑时节地表温度达到四十度,脚底下的火山岩石块让人感觉十分疼痛。我们历时一个多月,走遍了6000平方公里的区域,从奥杜威到莱托利,从马雅拉到伦盖。这番经历,何吉兴部长戏称为在东非大地上开拓一片“南泥湾”。

这座新建的博物馆需要充当中坦文化间的沟通桥梁。在构思阶段,钟安兵多次与设计团队协商。建筑的主要外形从地质公园里的伦盖火山汲取设计思路,而庭院和走廊的构造则参考了北京天坛的祈年殿以及福建的土楼。此外,还加入了源自非洲部落的风情图案作为点缀,达成了中非文化间的自然交融。整座建筑展现出一种精巧而别致的风格特点。

援坦桑尼亚地质公园项目航拍图

把“绊脚石”磨成“铺路石”

考察路线、莱托利史前遗址维护站点、地质展览馆等,各自零散的作业点、连绵不绝的行程,再叠加资源不足、人员不足等难题,致使工程进展一度停滞不前。每逢雨季降临,土路便泥泞不堪足以困住车辆,物料难以运达,工人们也无法作业。技术员王利阳回忆起当时情景,说那阵子他每天背着测量工具在泥地里艰难前行,鞋底磨破了整整两双。

“办法总比困难多。”项目团队掀起了“攻坚战”。面对时间紧迫、分布零散的挑战,何吉兴和王利阳等技术人员负责组建临时作业队伍,带领本地工人就地驻扎,每十日集中返回交流工作进展,这样既绕开了雨季出行困难,又降低了行政开销;物资主管高志理仔细核算了费用,通过比较国内、本地及邻国供货价格,确立了包含集结、运输、通关在内的整体计划,使得海运周期缩短了约三分之一;王利阳依据前期实地考察的记忆,规划出各作业点的最佳路径,并将标识系统构件集中加工再吊装,导致工程效率立即提升了40%。

成本风险信号也曾出现。钟安兵召集工程部、计划部、物资部进行商议,最终制定了“改进方案+本地人员使用”的对策。项目组聘请了5名经验丰富的中国工人和120名本地人员进行作业,1比24的外籍与本土员工比例显著削减了人工费用。

佳音不断,十月间,地质公园博物馆主体工程宣告完工,十二月时,该地质公园成功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复审,被授予认证资格。

技能与希望的双向奔赴

中国友人让他开启了崭新的人生旅程。35岁的坦桑尼亚劳动者皮特,由于家庭条件有限缺少资金建造居所,连婚配之事也因而延误。当他见到工程发布的招聘启事时,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前来求职,即便自身没有掌握什么专门技艺,项目单位还是安排他从事了清理地面的任务。现在每月能获得稳定的经济回报,皮特脸上常常浮现喜悦的神情,同时也为自己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他表示要长期在此工作,将原本的泥土茅屋改建为气派的水泥砖房。

项目人员指导外籍员工使用测量仪器

项目人员正在进行莱托利古人类遗迹保护设施施工

团队中,类似皮特的经历并非个例,戈德温也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位。他是最初参与项目的成员之一,担任过搬运工的岗位,在结束当天任务后,他总会额外负责将工作区域打扫干净。武景辉留意到后,就手把手指导他如何操作切割机、弯曲机,领着他一起搅拌混凝土、打磨墙面、安装钢筋……过了半年,那个原本话不多的搬运工,不仅当上了施工队伍的领头人,还能灵活运用各种机械,还曾在职工夜校上讲解自己的心得体会。他说,多亏了武师傅的悉心传授,他才能掌握一门手艺,成为技术过硬的工人,也是中国企业给了他脱胎换骨的机会。”荣获项目“劳务之星”的戈德温眼里满是光芒。

帮助别人获得鱼,不如教会别人捕鱼的方法。徐江博说明,项目部运用“职工夜校搭配导师辅导以及岗位定向培养”的方式,将“书本知识传授”转变为“实际操作学习”。自项目启动以来,总共聘请了本地工作人员超过一千名,他们如同皮特和戈德温,在公司的精心培育下迅速进步,现在已经成为公司融入当地、达成本土化运营的核心骨干。

“筑梦人”的家国情怀

感情总是相互的。对于付出努力的人们来说,坦桑尼亚已经变成了另一个家,而亲人却是永远的惦念。

安全员刘帅,因为经常在各个施工地点进行巡查,每年需要更换四五双鞋子,每次和母亲视频通话,都要把晒得黝黑的脸庞贴近摄像头,说:“妈,我在这里一切都好,您不用挂念。”张俊峰更是将自己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非洲,在八年的时间里,他从只会说不太流利英语的年轻人,成长为能够和当地工作人员顺畅沟通,并且精通国内外技术标准的熟练技工。

“在国外可以开阔眼界、结交伙伴,这确实不错。”“不过恋爱方面就比较麻烦了!”傍晚值班时,一位年轻的建设人员半开玩笑地说,引得周围人发笑,也透露出海外工作者长期付出的辛劳和无私。

王利阳每天背着设备穿越原始土路,郝渊博、王红明负责仔细规划财务收支,卫凯民总是忙碌地四处打听采购生活用品……这些人满怀热情,始终坚守在偏远的地区,为支援建设默默付出,尽心尽力。“虽然错过了很多家宴,但亲眼见证亲手建造的项目落成,感觉一切都值得。”

项目已经交接了,我打算领着家人来逛逛,把这儿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讲给他们听。目光投向远方的乞力马扎罗山,钟安兵话语中充满向往——他们凭借努力培育的丝路之花,在“非洲伊甸园”里绽放出最动人的姿态。

关键词:世界遗产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