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杭州老街巷:藏着故事与烟火味,开启城市灵魂对话

杭州最有腔调的地方是哪里?有人给出答案——老街巷!

那些旧式巷陌,在时光流逝里默默隐匿,却持续弥漫着别致而诱人的传统市井气息。除了市井气息,巷陌中还隐匿着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每段往事都是都市风韵的构成,它们好似颗颗珍珠,散布在巷陌的各个位置,静待人们去探寻、去体会。

不妨从这些街巷缓缓走起,开启一场与城市灵魂的深度对话吧……

南方的巷道,于热闹非常的大都市里,宛若一段恬静的随笔、一幅素净的民俗图景。

沿着石子或青石板铺成的道路进入窄巷,两旁的建筑布局和谐,墙面上攀附的藤蔓,窗台上放置的各色花朵,阳光中晾晒的布料,迅捷跑过的孩童,划过屋顶的麻雀,亲切的相互致意,流动小贩的吆喝声,电视里播报的新闻声,在屋檐下飘荡的饭菜香气……

摄/北辰

那些普普通通又毫不起眼的事情,弥漫着挥之不去的生活温情和世态炎凉。同时,还有那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好像在说明人生在世应有的处世方式。

我们巷子里的孩子

知道葡萄是甜的,得感谢老王

老王在某个制造企业的库房担任看管工作,住在一条窄巷中的一套单间平房里,他的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在外地谋生,自从老伴离世之后,他就独自一人生活了,早些年他曾经习练过武术,浑身布满筋结肉块,每天清晨和日落后总喜欢比划几趟兵刃兵器,街坊邻居们对他都有些畏惧。

某年,在巷子转角处的一个空旷地带,冒出了一株葡萄树,其生长态势十分强健,顺着枝干沿着院落围墙枝繁叶茂地攀爬着。到了第二年,青翠的枝叶之中就结出了豌豆般的葡萄。

葡萄成为果实之后,人们开始格外留意它。我们这些孩子最初在藤蔓下流着口水抬头观看,接着用石子敲打,又用竹竿抽打,打落了一些枝叶和果实。果实又酸又涩,我们便把它当作弹珠来玩打仗的游戏。然而到了果实真正成熟的时候,却连一颗葡萄也找不到了。这类现象在弄堂里延续了好几年,葡萄树的枝干不断生长,结出的果实也显得饱满,然而却无人能够描述出熟透的葡萄究竟味道如何。

一个春季,老王拿着他平时练武的利刃砍倒了葡萄树,又截取一段枝条重新种植,向大家表明态度:这棵葡萄树是我亲手栽种的,今后若有人随意破坏,我绝不会轻易放过,提前把话讲清楚。人们首次听到老王说出这般不留情面的话,感到十分意外——同住一条街巷,远亲都比不上近邻,就为了一株葡萄树闹得不可开交,老王究竟是怎么了?既然老王说出了那样的狠话,此后,也就没人敢去糟蹋葡萄了。

两年之后,葡萄开始结出果实,到了收获时节,一簇簇如同红宝石般的葡萄缀满了藤蔓。

没过多久,老王便动手采摘葡萄了。他采摘的葡萄数量不少,然后逐一分装到各个小袋子里。这些葡萄被送到有孩子的家庭中去。我们这些孩子品尝了葡萄,才明白葡萄的味道确实很甜美。

在巷子里,很多人从出生到去世

一住就是一辈子

我家隔壁住着位叫张大力的运输公司员工,他专门负责搬运工作。这个人身材高大,体格强健,力气特别大。他经常端着个大海碗,站在门口接受路人提供的免费食物。

街头用餐,便是午间与黄昏之际,邻里们捧着食盒在弄堂里,成双结伴或三五成群地聚集,相互谈笑风生,同时小口品尝着盘中的食物,以此消磨时间,排遣日子里的沉闷与漫长。

摄/楼航

孩子们也爱吃街边摊的饭菜,瞧见这位大叔碗里摆着金黄酥脆的小鱼,便迅速夹起一条,又瞅见那位大妈碗里盛着金黄诱人的炒豆腐,也拣起一块送入口中。张大力特别疼爱孩子们,也最爱同他们嬉戏打闹,每逢碰上捧着饭碗的孩童,总要装出十分惊奇的模样,一本正经地喊道:“哎呀,你的饭碗底儿破了呢,吃食都撒地上了,快把碗反过来瞧瞧。”

所有孩子都清楚张大力耍的手段,拒绝受骗,表示质疑说:“撒谎,我的盘子底部没有破口。”

即便未能成功,张大力本人早已控制不住情绪,笑得身形摇晃、动作夸张,心情无比愉悦。

传闻,曾经确实有个别孩子中了张大力这个戏法,打算从碗沿往下瞧是否渗水,幸亏张大力立刻阻止,否则饭食就会洒落地上。张大力并非意图让孩子受骗,导致饭食狼藉。

大人们看到张大力跟小孩开这种玩笑,从不生气,还站在一边笑。

在旧式小镇上的人,彼此都很熟悉,关系融洽,哪家遇到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手,待人处事十分随和,充满善意,没有谁存心做坏事。

摄/北辰

巷子里许多人是靠手艺为生的

有木匠、篾匠、泥瓦匠、剃头匠

我家对门的徐叔,以木工手艺为生,在巷内经营木器作坊,主要制作木制座椅。徐叔有一位同行的师弟,姓胡,在邻近的巷道里也开设了木器店铺。

图源/上城发布

那个时期,每家每户都偏爱购置经济实惠的木质用品,尽管同属这个行业,彼此之间却不存在竞争与对立,各自经营,和平共处。

徐叔是个特别能干的人,只要不是吃喝和睡觉的时候,他总是忙个不停。但是他的师弟胡叔却完全不同,每天他只做两张木椅子,赚够一天的生活费就不再干活了。接下来他就会喝茶看戏,或者去茶馆跟人打几局纸牌。到了中午和晚上,还会美美地喝上几杯酒。

胡叔偶尔会去徐叔的木匠店坐坐,徐叔便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跟他聊天。胡叔听了,摇头道:“老哥,人生在世,应当懂得放松,日子过得长,干活儿也长,总也干不完的。”徐叔仍旧专心致志地干活,没空理他。

徐叔到了六十岁,觉得干活越来越吃力,又因为孩子们都各自成家,便把做木工的店子停了。恰巧那一年,胡叔也把木器店结业了,打算享享清福安度晚年。

某日,胡叔提着数斤蛋糕探望徐叔,徐叔总算有空闲与他闲谈。

胡叔表示,师兄从前总是埋头干活,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现在回想起来,他都觉得师兄很不容易,活得太累了。

徐叔露出微笑,表示确实非常划算,胡叔心生疑窦,询问究竟值在哪里。

徐叔问他:“你家几个子女?你一天做几张木椅子?”

胡叔表示,他只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每天只制作两张椅子,他并不追求制作数量多,只求能够维持家庭生活就足够了。

徐叔表示他自己有两个孩子,每天能制作四把木椅,而如果情况和他一样,每天只能做两把木椅,那么一个孩子就会挨饿。徐叔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他怎么就不值钱了?如果值钱,他一生的价值就相当于你们两代人的价值。

说罢,师兄弟都哈哈大笑起来。

徐叔和胡叔的这番对话,在巷子里传了许久。

摄/肖奕叁

从人流如织的市区,拐进一道弯路,便能置身于南方数不尽的弄堂之中。尽管部分巷道狭窄而短促,但其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景、一店一坊,都饱含着传统市井生活深厚的温情、人际交往和人生哲理。

从黎明时隐约的足音,到夜幕下零星的灯火,这里的生活步调迟缓而安逸,使人极想将双手藏进衣袋,哼着小调,反复踱步。

巷子,是我们出发的地方,也是我们回归的地方。

一条条老街巷

是城市的记忆宝盒

藏着往昔的烟火、旧时的故事

你最喜欢的老街巷是哪里?

你最难忘的街巷故事又有哪些?

关键词:老街巷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