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集美区文旅双丰收,闽南文化嘉年华亮点多
前些天刚结束的国庆中秋假期,厦门市集美区举办了许多周密安排的文化旅游商业活动,不断激发居民和游客外出活动的兴趣,呈现出一幅文化与旅行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统计资料表明,在“双节”这段时间,集美区总共接纳了197.8万名游客,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6%,创造了12.98亿元的旅游收入,同比提升了15.9%。
如今众多城市纷纷致力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集美却成功实现了游客数量和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这是怎样做到的?其深层原因在于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的相互促进,同时依托一套完善的文旅发展模式,
文化传承需要创新表达
闽南文化嘉年华活动
在“声情故里·乡音迎国庆”开幕式以及闽南文化嘉年华活动中,主办方设立了乡音集市,村民们用闽南话叫卖土笋冻、菜头粿等当地美食,同时还有手绘木偶、制作传统糖画等民俗体验区域,供人参与
集美学村、南堤公园、大社戏台附近举办快闪活动《我和我的祖国》,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展现文化融合,包括将高甲戏与萨克斯管结合的合唱表演,将非遗歌仔戏和舞狮融入群唱环节,以及采用歌仔说唱的创新表达方式,这些活动都巧妙地融合了传统戏剧元素与西洋乐器特色。
借助海水漫堤形成的“大鳌戏珠”罕见天象,集美鳌园景区联合陈嘉庚纪念馆共同开展“嘉庚心 诚毅行”主题知识竞赛,使参观者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增强对家国的热爱。集美区通过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活动形式,让闽南传统与爱国精神不再局限于博物馆,而是融入当代社会日常。
青年力量正在重塑集美文旅新生态
哈利·波特主题展区
集美区是厦门年轻人比例最高的地方。众多歌迷前往龙舟池、十里长堤进行拍照留念,借助“集体演唱”活动促进新式潮流文化与流行品牌形象之间的互动融合。
青春市集设有持续不断的青春说唱表演,还有汉服萌娃比赛,以及邀请排球冠军惠若琪到场为“排球之夜”活动助威等多项内容;同时大悦城布置了哈利·波特主题的装饰,引得许多哈利·波特爱好者纷纷前往拍照留念
青年人的新颖想法和蓬勃生机为集美旅游文化带来了诸多机遇。尤为难得的是,集美区并非被动迁就年轻人的喜好,而是主动为他们构建施展能力的平台,促使青年文化与固有传统相互促进。这种跨越年龄的文化交融,使得集美旅游文化既蕴含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充满现代活力。
景区内外,服务温度在细节中流淌
园博苑嘉年华现场
园博苑国庆中秋嘉年华举办多个活动,包括超110亩的“光影秘境”灯会、花卉展览、灯光集市等,总共吸引游客达34.4万人次。
巨大的负荷能力源自于节前市区相关部门的预先安排:组建了园博苑嘉年华活动指挥机构,全面负责入园登记、道路疏导、人员服务、环境维护等具体事务。
另外,在两个节日里,本地区全部6700个道路停车位不收费用,为大约8万6000辆车次提供无偿停车便利;新城市民公园的停车场、政府办公地点以及区级行政服务机构停车场,共超过400个位置免费供民众和访客使用;对于园博园的活动地带和受欢迎的商业区,事先公布交通导引,以便民众和访客出行更顺畅。
现阶段,文化旅游的消费模式正在经历由情感意义和情境感受驱动的变革。福建厦门的老院子景区在国庆期间,设置了二十余种与游客有交流的特定人物活动,引导参观者从单纯观看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深度融入的主动感受,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内心触动和情感交流。
集美杏林湾通过改造后的滨水绿道,营造了放松的氛围,招徕居民和访客到草地上扎营、聚餐,感受悠闲时光。这种全身心投入的方式、共同参与的活动,让人们收获了特别的难忘经历。
地方旅游兴盛的根本原因通常并非宏伟构想,而是根植于本土风情,紧贴自然禀赋,洞察民众期待,精研接待之道,不断优化旅游项目组合,借助丰富多样的经营模式来激发旅游市场活力,把假日里的游客高峰转变为长久的心灵共鸣与愉悦体验。
这个假期,回望集美区的实践,他们打造了“产品—服务—体验—情感”的完整链条,以此证明文旅融合并非简单的文化加旅游,而是需要通过创新表达、青年参与、贴心服务和情感互动,来构建一个多元共存、充满活力的文旅生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彼此促进,政府引导和市场活力相互支持,专业运营和大众参与相得益彰。这种体系化的革新理念,可能是集美旅游文化进步的根本钥匙。 “旅游文化兴盛”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在集美,旅游文化进步的亲切感不仅表现在游客的喜悦中,更渗透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集美区借助提供无偿使用的车位、开放公共设施、改善休憩环境等多项“主客同享”的措施,消弭了“旅居”和“常住”的界限,使城市的基础建设、自然风光与人文气息,既能满足居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也能为访客带来深入的体验感受。
一个对访客热情的城市,同样也会善待本地居民。当外来者来到集美体验到超乎想象的舒适行程,当本地人更加珍视并享受在集美的日子,文化和旅游便构成了美好生活的精彩诠释,是幸福感的具体体现。(来源:集美区委宣传部)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