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ravel走红海外,China Shopping升温,外国游客青睐中国商品
中国游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备受关注,随之而来的是“中国购”的迅速升温。从古老的丝绸、茶叶,到时下流行的按摩仪、无人机,这些物美价廉且富有创意的中国商品,成为了众多外国游客的心头所好。根据最新数据,我国去年接待的外国游客达到了2694万人次,同比增长了96%;入境游客的总消费额高达94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77.8%。
商品供给升级
在前往中国之前,马来西亚游客Dila通过社交平台对北京的红桥市场有所了解。“那里的丝绸化妆包和各式床上用品价格公道,且图案精美,若是带回国赠予亲友,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
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成为游客旅游购物、文化体验的热门之地。王府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百货大楼顾客服务部会员前台负责人陈莉表示,随着过境免签政策的调整,去年下半年接待的外国游客数量明显增加,购物后办理离境退税的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7%,各类商品如服装、儿童玩具、箱包、手机等销售情况均表现良好。
孙梦阳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专家,指出:现今,众多融入日常生活、实用性强的“中国制造”与“中国智造”产品广受欢迎,传递出积极的信号。这些产品从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到服装鞋帽、文化创意产品,再到小家电、无人机等,种类繁多,选择丰富。在产品质量、技术创新以及设计能力方面,都实现了显著进步。吸引消费者的,不仅仅是价格优势,还有其多样性和高品质。“中国购”的兴起,正是“中国制造”商品供给不断升级的体现。
王超商户表示,随着签证政策的持续改进,光顾店铺的外国游客数量显著增加,我们每天能够接待数十名外国游客,他们对我国生产的数码产品以及小家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相机、耳机、充电宝、筋膜枪等产品都颇受欢迎。
消费更趋便利
购物,作为旅游六要素中的关键一环,是旅行中不可忽视的乐趣。得益于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中国游”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络绎不绝,使我国成为全球购物旅游的热门选择。据国家移民管理局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各口岸接待入境外国人达到921.5万人次,同比增长40.2%。在这其中,免签入境的人数高达657万人次。
在华旅游的外国游客享受到了日益增强的支付便捷性。去年,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这一文件,明确规定,所有规模较大的商业街区、旅游景点、娱乐设施、住宿点和医疗机构等关键区域,必须提供移动支付、银行卡支付以及现金支付等多种支付手段。此外,支付服务提供商还推出了“外卡绑定国内账户”和“海外账户国内消费”等特色服务,使得外国游客能够利用自己熟悉的“本国支付工具”轻松完成交易。
优化后的离境退税政策有效减轻了外国游客的购物负担。商务部联合其他六个部门近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离境退税政策以促进入境消费的通知》,对离境退税政策进行了升级:将“即买即退”的服务措施推广至全国范围,将离境退税的起始金额从500元人民币降至200元人民币,同时放宽了退税商店的备案要求。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加快实施相关的配套服务措施。陈莉指出,王府井百货大楼利用电子显示屏、店内广播等渠道广泛宣传最新的离境退税政策,同时制作了多种语言的离境退税手册。经过系统的培训,工作人员们已具备为外国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
增长潜力巨大
去年,我国境外游客的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大约仅为0.5%,这一比例与世界主要国家普遍的1%至3%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显示出入境消费的显著增长空间。
要充分挖掘入境消费的潜力,我们需打造更为便捷和舒适的消费氛围。目前,部分外国游客已开始探索更广阔的市场,然而,众多中小城市的支付便利性尚需加强,而国际主流支付手段的普及率亦需进一步提升。孙梦阳提出,应进一步优化支付操作的便捷性;同时,提高商品及服务的统一标准,并在商品描述、质量鉴定、售后保障等方面对外国游客提供明确的标识,确保他们能够安心购物;此外,还需增强语言服务的水平,以便更有效地为外国游客提供咨询和指引。
在“中国购”这一现象广受欢迎之际,如何能让中国品牌的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的吴丽云教授提出,我们可以在繁华的商业街区、著名的旅游景点以及文化旅游景点增设更多的体验店,让外国游客能够亲身体验到我们的产品。孙梦阳强调,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实施生活化的“种草”策略至关重要;这种做法能通过导游和博主的角度,借助旅行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数量增长的原因,比如乘坐高铁、大巴、入住酒店、漫步商业街等,来拓宽他们的认知范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旅游纪念品颇受外国游客青睐。据浙江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的副馆长叶晶晶介绍,该馆每年接待的外国游客超过一万人次,贝雕这一古老的非遗技艺备受推崇,而离开博物馆的外国游客大多会选购一些文创产品作为纪念品。吴丽云提出,构建身临其境的消费环境,能够增强外国游客的互动体验,进而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众多品牌可携手文化博物馆等机构探索跨领域合作,开发富有中国特色的纪念商品,为外国游客提供更丰富的选择。(经济日报记者 张 雪)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