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等地:重温总书记回信,看云南边境发展变迁
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和班老乡的一些老支书,在国家领导人回信的地点,共同回顾了信中的内容。
行走云南边境沿线,一村一景,一寨一特色。
每个村落都有其独特的魅力,然而最为璀璨的景致无疑是家家户户飘扬的五星红旗,最为感人的传说则是那些村子从贫困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和谐的蜕变,而最常回荡在耳边的,则是各民族人民由衷发出的声音:“感恩党的恩情,听从党的教诲,跟随党的步伐。”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
保山市傈僳青年边境巡逻突击队在巡边。
云南,作为我国疆域边界超过四千公里的省份之一,于2007年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启了边疆党建长廊的建设工程。在这一过程中,该省在加强基层建设、壮大基层力量、完善基层保障体系等方面,实现了显著的进步与成果。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国家领导人三次亲赴云南进行考察与调研,四次向云南的干部和群众致以回信,两次发出贺信,对云南的工作给予了系列关键性的指导,为边疆党建长廊的建设注入了崭新的时代精神。
省委认真执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指示和批示,于2017年对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进行了部署,并实施了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打造开放前沿、助力脱贫攻坚、繁荣边疆经济等战略任务;到了2021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深化抓党建促强边固防工作的意见》,大力推动“铸魂工程、堡垒工程、头雁工程、先锋工程、稳边工程”五大项目的实施;2023年,深入落实国家领导人关于巩固边疆、稳固边防、振兴边疆组织基础的批示,围绕打造美丽家园、维护民族团结、保卫神圣国土的目标,实施了“深入贯彻国家领导人‘三边三好’重要指示精神,强化边疆党建长廊三年行动计划”,在强化政治忠诚、夯实基层工作、促进边疆繁荣、深化联防联控等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年复一年地努力,经过18年的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云南逐步摸索出一条切合边疆实际情况、立足于守卫边疆职责、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党建引领边疆治理的新路径,组织力量不断增强、边民生活日益富裕、边疆地区蓬勃发展、边防安全得到巩固、边境风光更加迷人,一幅幸福美好的画卷正缓缓铺展开来。
建强战斗堡垒带领边疆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
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村的下班坝村民小组名声大噪。这个不起眼的小佤寨,在2021年因国家领导人的一封重要信件在此朗读而引发轰动,现已成为传达国家领导人信中精神的关键宣讲地。
村头广场上,一块巨大的石碑巍然矗立,上面用汉语和佤语两种文字刻着国家领导人写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的回信。宣讲国家领导人重要回信精神的站点内,展示着当初写信的10位老支书的照片。木屋内,几把藤椅摆放整齐,游客和青少年纷纷慕名而来,聆听老支书们解读回信精神,分享佤山地区的崭新变化。
国家存续,家庭方能安宁,保卫边疆即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保卫那片神圣的领土,每一株草木、每一方土地都绝不容许有所遗失。75岁的班洪村老支书岩翁在宣讲时常常如此言说。他担任村支书长达33年,见证了从匮乏温饱到如今依靠旅游业、发展蜂蜜产业享受幸福生活的转变,于是与另外9位边境村的老支书联名致信,向总书记汇报了阿佤山的巨大变迁。总书记的回信送达后,他们迅速转变身份,成为备受尊敬的金牌宣讲员。他们以院坝会、火塘会以及“微党课”等多种形式,在村寨、景区、学校、机关等地进行宣讲。此外,他们还受到邀请,前往北京、上海、湖南等地进行宣讲活动。
政治建设一旦得到强化,党的建设便得以灵魂附体、根基稳固。近期,我省的边境县(市)借助“国门宣讲团”以及“少数民族语宣讲小分队”等平台,广泛推行“自强、诚信、感恩”的实践活动,讲述国家领导人深切关怀云南的感人故事,讲述在党中央领导下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千年的发展历程,以此引导各族人民深切感受党的恩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定地跟随党的步伐。
勐海县打洛镇景莱村
为了提升边境区域党员及民众的“守土有责、守卫国门”的认识,各地将革命遗址、边境界碑、边防哨所以及村史馆等场所打造成为党性培养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平台,并与普法基础强化及短板弥补专项活动相结合,广泛进行法律知识和边防政策的学习。以国家安全总体观为核心,创建了110所“国门党校”,实施了“万名党员接受党校培训”计划,对边境地区24万余名党员进行了培训。
强化党组织构建,思想构成其核心,组织构成其架构。我省在边疆民族地区夯实执政基础,针对基层党建中的难点与痛点,实施了一系列综合措施,从而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开展战斗堡垒工程建设,全面加强抵边村党组织建设,推广“三好、四优、五强、六提升”的建设模式,全省60%的抵边村党组织晋升为州(市)级乃至更高层级的示范党支部,组织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开展先锋模范项目,对村干部职位进行整合,实行村级组织的“大岗位制”,显著提升了村“两委”的待遇;同时,推行“头雁”培育项目和“归雁”引回计划,推动村党组织领导者的培养和储备工作,为期三年的行动确保每个边境村至少拥有1至2名成熟且可用的预备人选,不断加强骨干队伍的建设。
开展阵地建设,边境地区的县乡村三级“云岭先锋”党群服务中心已全部投入使用。全省范围内,共建设了超过2.7万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确保了所有村民小组的活动阵地得到了全面覆盖。
一系列举措持续夯实基础、弥补不足,确保基层党组织拥有健全的队伍、稳固的阵地和强大的战斗力,从而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不断加强党组织整顿,致力于提升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活力。该市积极引进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等优秀人才,充实基层干部队伍,从而有效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曾经被视为软弱涣散的营盘村党总支,通过优化组织结构、规范党内活动、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基础保障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实现了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达标目标。党总支吸纳了两名大学毕业生进入村级“两委”班子,雷木鲁同志在其中脱颖而出,成功当选为党总支的书记以及村委会的主任。
在雷木鲁的引领下,营盘村成功设立了劳务合作社,村民们得以在附近的蓝莓园工作,这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收入途径,也使得村集体经济得到了有效激活。昔日名不见经传的“空壳村”现已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五十万元,实现了从落后到先进的华丽转身。
突出支部引路“党建+”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龙利村民小组,被誉为“极边第一村”,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领略其独特的热带风光和边境风情。此地交通便利,水、电、路、网四通八达,一排排装饰着蓝色琉璃瓦尖顶的傣族民居井然有序。游客们途径“感恩桥”,目睹了往来货车将村民种植的甘蔗、火龙果等经济作物源源不断地运往远方。
勐海县打洛镇龙利村
玉儿囡,打洛村龙利党支部书记,曾这样讲述:“过往,我们村子里充斥着私自搭建的建筑,每家每户都筑有围墙。村民们出村必须穿越打洛江上的木桥,而这桥在雨季时常被冲毁。为了出行,村民们不得不绕行长达6公里的边境小道,这使得我们的农产品难以销售。”
近年来,在实施美丽家园示范行动的过程中,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形成了党建引领群建、群建推动党建的互动机制。各级干部深入村中,对群众进行思想鼓舞,并与他们并肩劳动,拆除了过往私自搭建的围墙,建造了现代化的傣族楼舍,并将牲畜集中安置于村外。村民们齐心协力,种植花草树木,共同美化家园。“感恩桥”建成之后,火龙果种植得到了推广,使得寨子变得更加美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到了2023年年末,龙利村民小组携手一家旅游企业共同打造了红色边境旅游线路,上一年共接待游客14.34万人次。
既注重环境的改善与升级,同时亦珍视民族的风俗习惯;既迎合了产业发展的需求,又能够保留那份对故乡的眷恋……如同龙利村那般,现今,众多风格迥异的边境幸福村庄不仅拥有美好的外在形象,更具备独特的内在魅力,这一切都离不开各级党组织齐心协力、汇聚智慧,共同攻克重重难关。
家乡建设我负责!自2021年起,我省推行“干部规划家乡”计划,依托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激励了12万公职人员返乡投身于实用性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截至目前,已成功完成并批准了12370个行政村的规划实施,这些如珍珠般串联的美丽乡村,共同勾勒出了云南边陲最为迷人的风景带。
2021年起,我省整合资金138亿元,依托乡村党组织力量,推动建设了374个边境幸福村项目。这些项目显著美化了边境村庄的外貌,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并有效促进了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预计到2024年年末,参与边境幸福村建设的374个沿边行政村将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也将达到2.25万元。
让党支部在带农增收中唱主角。省级共投入15.1亿元资金,致力于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助力各地培育坚果、咖啡、中药材等高原特色农业,促使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稳步提升;同时,积极寻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创新模式,有效激活扶贫资产、村集体资产、农民个人资产以及各地独有的其他资源,引入知名企业,搭建就业创业平台,确保群众能够在本地实现就业梦想。
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6位党员共同创立了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该公司的成立由党支部主导,吸引了全村男女老少共同参与其中。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们创作了300多首原生态歌曲和舞蹈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走进了国家大剧院,还登上了春晚的舞台。演艺团队的成员们每年平均可以分得2万元的分红。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采用“村党总支+村集体经济+企业+合作社”的模式,有组织地开展了草果、灵芝等产品的采购与销售工作。到了2024年,全乡种植的草果达到了8.37万亩,其产值达到了2315万元;同时,种植的248.5亩仿野生白肉灵芝也实现了131.6万元的产值。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生态效益的提升,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且促进了社会效益的全面丰收。全乡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在2020年基础上显著提升,人均纯收已超过1万元;到了2024年底,这一数字更是攀升至2万元以上。独龙族群众中,超过九成的家庭存款额超过了5万元;此外,超过九成的家庭已拥有自己的机动车。
河口瑶族自治县河口镇曼章社区充分利用边境区位优势,实施了“基层党组织联合集体经济组织、互助小组以及边民”的互市贸易运作模式,并动员社区内超过500名边民全面参与到互市贸易及后续加工等各个流程中。曼章社区党总支书记兼主任李玉龙表示,自2025年起,居民们共参与了边民互市活动3.9万人次。每次交易,边民们都能赚取60至70元的利润。整年下来,边民互市的贸易总额达到了3亿元,这一举措有效促进了边民家庭的平均收入增长,每人每年增收约3万元。
景洪市基诺山乡新司土村巴朵党支部携手旅游公司,成功开辟了三条徒步旅游线路。公司吸引了众多游客,村民们则担当起导游和后勤保障的角色。村小组从游客支付的款项中,每人分得10至15元,以此作为集体经济的收入。到了2024年,巴朵村共接待游客10.3万人次,此举有效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增长,增收金额高达103.7万元。木腊切,这位曾外出谋生的基诺族青年,三年前重返故里,投身于雨林徒步游的导游事业。今年,他勇敢地申请了青年创业贷款,将自家的老宅改造成了一家咖啡店,生意兴隆,日均销量高达80杯咖啡。
党组织引领,民众共同参与,人才提供支持,各方紧密合作,借助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强劲势头,各类花卉、茶叶、咖啡豆、水果等农产品纷纷走出山区,打响了自己的品牌。把握住云南旅游热潮的契机,徒步旅行、旅居体验以及农文旅结合等项目持续受到热捧,从而让边疆地区的居民们收入增加,生活更加美好。
发挥“主心骨”作用绘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2024年9月24日,国家领导人向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盟誓代表们回信,向他们表达诚挚的鼓励,并寄托了深切的期望。
在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园内,义务讲解员方财兵不厌其烦地向游客们述说着他与父亲共同经历的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他强调:“唯有听从党的指导、保持团结一致,我们才能迎来美好的生活。”
方财兵,这位哈尼族汉子,是70多年前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方有富的儿子,同时也是向国家领导人写信倡议者之一。他感慨地说:“成为盟誓代表,是我父亲一生中最为自豪的时刻。他曾经叮嘱我,务必将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代代相传,让所有民族都能了解并铭记碑上那庄严的签约盟誓。”
宁洱县同心镇那柯里村
宁洱县的发展始终以民族团结为基础。在国家级领导人曾莅临视察的同心镇那柯里村,生活着汉族、哈尼族、彝族、傣族等多个民族的人民,他们经营着茶馆、民宿、农家乐等业务,共同维护着和谐稳定的局面。
高仕兴一家的成员共有九位,他们分别属于汉族、哈尼族、傣族、彝族这四个民族。他选择从外地返回家乡创业,并引领村民们共同成立了茶叶合作社,从事采茶、制茶以及销售茶叶的工作。高仕兴表示:“在我们这里,家庭成员来自不同民族的情况十分普遍,大家都能和谐共处。”
近年来,同心镇那柯里村党总支积极整合茶马古道旅游资源,致力于发展旅游业。他们将党支部设立在旅游景点,引领群众共同挖掘景区资源。党员商户们主动展示身份,公开作出经营承诺,以身作则,推动景区商户诚信经营,共同守护茶马古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茶叶开采节、开门节、丰收节等传统节日,各族群众和商户们共同参与,共享节日欢乐,传承共享文化。
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村落中,常见到不同民族的人们共同进餐、共度佳节,互相协助建造房屋……这样的情景在柯里村非常常见。
多年来,我省始终把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核心,以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为关键,促进民族团结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共同绘制出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同心圆”。
全省各地积极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的优良传统,广泛实施以党的方针政策引导群众、以基层党组织为纽带凝聚群众、以爱国故事激发群众情感、以身边的榜样引领群众、以民俗活动促进群众团结的“民族团结五用工作法”。同时,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党日活动,以及“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系列活动。此外,还积极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深化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推动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对边境地区基层治理进行改革创新,同时加强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我管理、法律规范和道德约束的“三位一体”治理模式的构建与优化。各地以基层党组织为支柱,强化乡村振兴理事会、乡村治理协商委员会以及群团组织等基层自治组织的架构,实施“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等决策模式,充分发挥驻村干部、党员等基层治理的骨干作用,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富民县旅游,实施党员积分兑换奖励等手段,让文明和谐之花在各个村落绽放。
麻栗坡县天保镇天保村,村规民约内容广泛,涉及强化边防、弘扬公德民俗、生态保护、土地管理、文明建设以及婚姻家庭等方面,这些规范被放置在每个村小组的显眼位置。随着这些规范的推行,村庄环境整洁,居民行为文明,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田维忠,天保村党委书记,曾表示:“昔日,村里盛行请客宴席,饮酒之风盛行,请客名单长长,包括月子酒、新房酒等,甚至新房主体完工后要请客,厨房建好后又得请客,村民们对此苦不堪言。”为此,天保村党委召开了党员大会和村民大会,将禁止大操大办的规定作为村规民约的第一条,此举有效遏制了铺张浪费的恶习,每年为村民节省了近600万元的份子钱开支。天保村获评“全国乡风文明示范村”称号。
筑牢安全屏障党旗飘扬强边固防一线
从腾冲市区启程,车辆沿着西北方向前行,沿途山峦起伏,崇山峻岭相随。随着高度的增加,云雾缭绕之中,一座座布局有序的傈僳族村落逐渐显现,家家户户飘扬的国旗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此地名为腾冲市猴桥镇胆扎村,位于中缅边境一线,是一个抵边村落。
王根助,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立于共和国一号界碑之侧,娓娓道来:“此碑始建于1960年,中缅两国划定边界之际,它标志着新中国与邻邦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开端。在胆扎村民的心中,守护此碑,便是守护家园。”
胆扎村的边界线绵延42.8公里。为确保这一边界的安全,王根助被任命为村级段长,他将边界线细分为3个主要段落和40个责任区,实施了“党员、民兵、护林员、界务员”的分段保障制度。在此机制下,村里的致富能手、女干部、青年志愿者等群体踊跃加入守边行列,他们组建的巡逻小队和志愿服务团队,已成为常态化的守边力量。
胆扎村秀水沟小组的组长蔡国发表示:“我家位于边境线附近,无论是耕种还是牧养,我都会特别关注边境的动态。这种关注,已经成为了我们努力成为热爱党、热爱国家、追求富裕、加强边防、促进民族团结、遵守纪律和法律的‘五好’边民的一种日常行为。”
蔡国发担任着村里网格员一职,他与所负责的15户村民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们不仅携手保障边境安全,还投身于基层治理工作,协助群众解决各类矛盾纠纷。这种机制在边境日常管理和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胆扎村区域内设有两个边境联防站点,这些站点由腾冲市选派的公职人员出任负责人,共有14名联防员,他们实行24小时不间断的轮班巡逻和值班,确保边境巡查和保卫工作的持续稳定。
猴桥镇一级推行了“国门兼职委员制”的实体化运作模式,设立了党政军警民联合指挥中心,将驻地部队、乡镇、海关、边检、边管等各方力量有效整合,共同参与其中,从而构建起“党领导、政建设、警力运用、军警联动、民众参与”的协同工作机制。猴桥镇党委书记李有旭在介绍时提到,指挥中心能够调集各方资源,一旦边境出现异常状况,公安机关将迅速出动,部队将提供支援,村组和群众也将积极参与,共同构建起一个高效的快速反应机制。
胆扎村并非唯一,在我省的边境地带,"五级书记负责边防"和"五级段长制"共同守护着国门,每个村庄都筑起了坚固的堡垒,每户人家都成为了前哨,每个人都是巡逻的哨兵。
边境风光中最为绚丽的色彩乃是中国红。经过多年的“红旗飘飘”工程推广,党员家庭悬挂党旗,普通百姓则挂起国旗,这一行为已逐渐成为边民们的日常习惯。与此同时,“唱国歌、升国旗、巡边关”等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活动也在广泛展开,这些活动将国家意识、国门意识、国土意识、国民意识和国防意识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中。
边关之地,最令人动容的情感莫过于爱国之情。在“党政军警民”共同的努力下,边疆的巩固与防御成果得到了持续加强。全省范围内,119个边境乡镇均已全面设立联合指挥中心,并建成了1006座抵边联防所,同时选聘了7303名联防员,他们常态化地驻守在这些地方。军警与地方基层党组织携手共建,边境派出所和边防部队的优秀党员和官兵们还兼任了抵边村党组织的副书记职务,他们带领群众有力地打击了电信诈骗、走私贩毒等跨境违法行为。
我省的抵边村,其坚固的钢铁长城是由众多基层党组织共同构筑而成。我们省已建立起完善的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小组(网格)党支部以及党员中心户的党组织体系。同时,我们推广了“五户联防”和“十户联防”的邻里守望机制,致力于实现“小事在村解决、大事在乡处理、矛盾不外传”的目标。推动强化边境防御示范村的建设,持续进行边界的巡查和保护工作,每个党支部都构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每名党员都成为引领方向的鲜明标志。
边疆党建长廊已然化作一条稳固边疆、振兴边疆的红色通道,它将党的意志与民众的心声紧密相连,汇聚了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为我国西南边疆构筑了一道坚实的安全保障。
云报全媒体记者郎晶晶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