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木渎古镇,唯一园林古镇,严家花园始建于乾隆年间

江南众多古镇之中,苏州吴中的木渎古镇因其独特的“中国独有园林古镇”美誉而格外引人注目。在明清盛世,这里曾拥有超过三十座园林,遗憾的是,大部分园林如今已随历史沉浮而消失,然而,仍有一些园林精品得以留存,供游客欣赏。在这些园林中,严家花园以其精致细腻的设计和布局,最为引人入胜,完美地契合了人们对苏州古典园林的憧憬。

严家花园的建造始于清朝乾隆时期,至今已有将近三百年的历史。最初,这个地方是苏州著名文人、乾隆帝的老师沈德潜的居所,当时称作“灵岩山居”。到了道光年间,沈家的后代将这座园林出售给了木渎的诗人钱端溪。钱端溪对园林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包括堆叠山石、拓宽池塘,并建造了亭台楼阁,使园林初现规模,随后他将园林命名为“端园”。当时端园广受文人墨客的赞誉,龚自珍对这座园林赞不绝口,称其“布局极尽自然,意境非凡,非人力所能创造”,“倚靠山石宛如美女”等赞美之词不绝于口。

在清代末期,这座园林迎来了其历史上最为关键的一位主人——木渎地区首屈一指的富翁严国馨。严国馨购得园林后,便委托香山帮建筑界的宗师姚承祖以及众多技艺高超的工匠,对园林进行了彻底的修缮,并更名为“羡园”。在这番改造中,园林内部巧妙地布置了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花园,这一格局至今仍得以保留。

严家花园之所以名声远扬,主要得益于严国馨的孙子,即该园的最后一任主人——严家淦。他在此地度过了青少年时光,随后离开,踏上了前往台岛的征途。1975年,严家淦接替蒋介石,成为台岛第五任领导人,直至1978年将领导权转交给蒋经国。李敖曾如此评价严家淦:“显而易见,他是中国历史上出身于吴侬软语之地,官至顶峰的杰出人物之一。”

在抗日战争时期,严家花园曾遭日军占领,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解放之后,该地被划归吴县农具厂所有。真正的修复工程始于上世纪末,直至2000年年底,严家花园才得以正式向公众开放。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典园林,历经三代主人的传承,耗费了170余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了一座汇聚江南园林之精华的典范之作。它不仅是木渎园林的典型代表,而且受到了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教授的高度评价,被誉为“苏州园林中的佼佼者”。

园林内布局错落有致,局部设计精致而优雅,曲径通幽,厅堂错落有致,营造出多个宁静的小院落。上世纪30年代,著名的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曾到此园林进行考察,他们对严家花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梁思成在其著作《中国建筑史》中提到:“严氏的园林,占地面积相当广阔……创意层出不穷,独具匠心。”在严家花园参观,最深刻的感受便是其不拘泥于传统框架。

园林中心区域由五进主要建筑组成,包括门厅、怡宾厅、尚贤堂、明是楼以及眺农楼,这些建筑气势恢宏,既富丽堂皇又充满古风古韵。位于第三进位置的尚贤堂,是苏州地区难得一见的明代楠木建筑,或许堪称苏州园林中价值最高的厅堂之一。其建筑结构所用材料均为珍贵的楠木,历经四百年风雨,至今仍保存得相当完好。此处曾是严氏家族举办重大庆典和接待尊贵宾客的地点,厅堂内部的装饰充分展现了江南豪门望族的豪迈风范。

苏州园林多建书斋供主人或子女研读,严家花园的书斋名为友于书屋,藏匿于园林一角,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院落。书斋前院有几块湖石,花木繁盛,四周亦是绿意盎然,静谧宜人,堪称读书的理想场所。据悉,严静波(家淦)自幼便在此广泛阅读经典古籍,四岁时便能吟诵唐诗,六岁时已能熟练阅读《易经》。

严家花园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巧妙地以“春夏秋冬”四季为设计核心,四个园林各自栽种了适合季节的植被,四季变换间,景色各异,宛如四幅风格独特的画卷。园中每个院落,乃至每一扇门,都精心布置了景观,这充分展现了明清时期士大夫的生活审美情趣。

春景园以一株历史悠久的广玉兰为核心,周围点缀着海棠、桃花等各式花卉,建筑风格轻盈而明快,充分展现了春日的勃勃生机;夏景园则以荷花作为主要的植物景观,荷叶层层叠叠,再辅以芭蕉、翠竹,共同营造出一种清凉宜人的氛围;秋景园广植桂花,其中名为“闻木樨香”的主景建筑,是苏州园林中极为罕见的“厅榭合一”式建筑;而冬景园则以梅花作为主要的植物景观,粉墙、亭廊、假山、藤树倒映在水中,于冬日里呈现出“暗香疏影”的意境。

此园在设计上独树一帜,具有典型意义,因此吸引了众多以江南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前来严家花园进行拍摄和取景。众多知名影视作品如《红楼梦》、《水月洞天》、《武林外史》、《忠勇小状元》、《幻影神针》、《萧十一郎》、《如懿传》、《孤舟》等,均展现了严家花园院落的一角。

游览严家花园,宛如翻阅一册江南园林的传奇故事,每一篇章都蕴藏着意外的喜悦;仅短短一小时,犹如穿越了四季的更迭,亦见证了这座园林历经三个世纪的跌宕起伏。

关键词:苏州园林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