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江南文化典型代表,数字园林建设稳步推进
苏州园林堪称江南文化的经典象征,江苏的苏州亦因园林的繁盛而享有“园林之城”的美称。据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透露,目前苏州完好无损的古典园林数量超过80座,其中更有9座被正式收录进《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游客正在苏州的拙政园内游览观赏,该场景于5月18日通过无人机拍摄记录下来。新华社的摄影记者李博负责了此次拍摄。
游客们正于苏州的拙政园内游览观赏,这一幕是在5月18日被新华社的摄影记者李博捕捉到的。
外国游客正在苏州的拙政园观光游览,这一幕是在5月18日被记录下来的。新华社的摄影师陈朔负责了此次拍摄。
苏州近年来持续深化“数字园林”的建设进程,在园林的整体数字化建模、园林要素数据库的构建、以及园林“元宇宙”应用场景的开拓等多个领域展开实践,致力于加速实现“数字园林”成果的全民普及与共享。
↑苏州环秀山庄全景展示↑
测量专家携带着先进的数字扫描仪器抵达苏州的环秀山庄,着手开展园林资料的搜集任务,这一过程于5月19日被新华社的摄影师李博记录下来。
工作人员运用软件对苏州环秀山庄的数字化场景扫描资料进行了处理,这一过程发生在5月19日。新华社的摄影记者李博负责了此次拍摄工作。
↑苏州环秀山庄全景展示片段↑
↑苏州环秀山庄全景展示片段↑
在苏州的环秀山庄,工作人员运用无人机技术开展了航拍摄影作业,这一拍摄活动是在5月19日进行的。这一拍摄任务由新华社的记者李博负责拍摄。
工作人员于5月19日,在苏州环秀山庄运用手持式三维激光扫描设备,对园林中的家具进行了数据的收集。新华社摄影记者李博负责了此次拍摄工作。
↑苏州环秀山庄海棠亭结构拆解演示↑
↑苏州环秀山庄全景展示片段↑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采用了高精度扫描、航拍摄影以及建筑信息模型等多种先进技术,对园林数据进行了全面搜集。他们致力于构建苏州古典园林要素数据库平台框架,并通过数字化手段,成功采集了19座古典园林中的家具、花窗、陈设等特色元素,共计5000余件。
5月18日,新华社记者李博拍摄了苏州狮子林的无人机照片。
在苏州狮子林,工作人员正在安装三维扫描设备,为园林的数据搜集工作做准备(摄影时间为5月19日)。新华社摄影记者李博记录下了这一幕。
在苏州狮子林,工作人员运用三维扫描技术进行数据搜集,这一过程于5月19日进行。新华社摄影记者李博负责了此次拍摄。
在苏州狮子林,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园林建筑信息的搜集工作,他们旨在打造一个苏州古典园林要素的数据库。这一过程是在5月19日进行的。新华社的记者李博负责了此次摄影任务。
新华社记者李博于5月19日记录了苏州狮子林工作人员利用三维扫描技术收集园林家具信息的场景。
工作人员于5月19日对苏州狮子林的假山进行了数据采集,他们使用了便携式三维激光扫描设备。这一过程由新华社记者李博进行拍摄记录。
当地运用数字技术,精心打造了“数字云游”这一VR体验场景,推出了“云游拙政园”、“狮林园宇宙”以及“留园虚拟元宇宙”等一系列项目。这些项目旨在营造一种真实而令人身临其境的虚拟空间,让观众得以深入体验苏州园林的独特韵味。
游客于5月18日,在苏州的拙政园内,通过VR技术进行了一场虚拟游览的体验,这一幕被新华社记者李博记录了下来。
游客在苏州拙政园体验VR漫游(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儿童在江苏苏州的拙政园内进行了虚拟现实之旅的体验,这一场景于5月18日被新华社的摄影师陈朔捕捉记录。
游客在苏州拙政园体验VR漫游(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数字技术的运用不仅为古典园林的测绘带来了更加详实和精确的数据资料,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为古典园林的保护、管理以及“活化”传承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手段,从多个维度和层面生动地展现了园林的古典韵味。
游客身着传统旗袍,在苏州的拙政园内留下了美丽的身影,这一幕是在5月18日被新华社的记者陈朔用镜头捕捉到的。
策划:宋为伟 徐亮
记者:李博 陈朔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