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乡村解锁振兴密码:农旅融合,特色村镇焕新颜
大棚里的多肉植物长势喜人
采访团参观鑫源现代农业休闲观光景区
游客在永登美乐幸福农场开碰碰车
皋兰什川那百年历史的古梨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相遇,河口古镇的青砖灰瓦与桌游的新颖玩法相碰撞,红古循环农业园的智能温室中,各式南方水果纷纷上市——兰州的乡村正以“生态优先、文化助力、产业融合”的密码,开启乡村振兴的广阔前景。近期,兰州文化旅游深度探访的第二阶段活动深入至该市下辖的三县五区,实地探访了具有特色的旅游村镇,亲眼目睹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如何激发古老村落的活力、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以及如何推动乡村的振兴发展。
古梨园焕新
非遗技艺,织就生态经济双面绣
皋兰县什川镇拥有连绵万亩的古梨树,它们与黄河共同孕育,构筑了“林田交织”的立体生态系统。这片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世界级农业文化遗产的古梨园,不仅蕴含着“天把式”高空修剪、烟熏杀虫等十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凭借“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养护模式,焕发出新的生机。
魏至玉,一位73岁的果农,脚踏着蜈蚣梯,精心照料着自家那棵百年梨树。他感慨道,生于黄河之畔,从小便与那棵大梨树为伴,什川的孩童们,自幼便学会了游泳和攀爬蜈蚣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便开始承担起攀登蜈蚣梯劳作的重任。尽管年过七旬,他仍不舍得放下这份充满手艺的活计。那棵老梨树,比他们还要年长,曾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因此,他们有责任更加精心地呵护这棵老梨树。
古梨园已由原先的单一农业景点演变成为集旅游文化于一体的目的地。在梨花盛开之际,游客可以在非遗工坊里亲手体验掸花和制作梨膏的技艺;而到了深秋,梨园民宿的露台则成了观赏“满树金果映黄河”美景的绝佳地点。2025年第一季度,什川镇的游客接待量同比大幅上升68%,旅游总收入成功突破1.2亿元,让“一棵梨树多重收益”的愿景得以真正实现。
古镇新叙事
实景剧本杀,解码文化基因
兰州河口古镇坐落在西固区黄河之北,正好处在庄浪河、咸水河以及黄河三河交汇之地。这块土地上,丝绸之路的文明痕迹历历在目,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而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它曾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渡口之一,享有“金城西大门”的美誉。它是古代商业的要冲,将西域、巴蜀、吐蕃与长安紧密相连,目睹了霍去病西征、文成公主入藏等重大历史时刻。至今,这里仍保留着众多明清时期的古宅,青砖灰瓦映衬下,木门铜环因岁月的洗礼而熠熠生辉。漫步在这狭窄的巷弄中,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历史的跳动。
古镇青砖灰瓦之间,一场名为《纱灯秘境》的实景非遗剧本杀正热闹上演。参与者手提纱灯,在明清古建筑群中穿梭,他们需破解“时空机关”,并与非遗传承人携手,致力于挽救濒临失传的河口纱灯技艺。这种结合“文化体验”与“角色扮演”的创新形式,使得古镇每日接待游客数量同比翻倍,而在暑期剧本杀专场的门票甚至提前半个月就已售罄。其深远影响还体现在,剧本杀的收益得以回馈于非遗保护事业,古纱灯工作坊成功培育了37名年轻匠人,并成功复原了23种清代的纱灯纹样。
我们正在对沿河景观健身步道进行改造,目标是将河口村建设成为全省的旅游中心。河口村党支部书记张鹏如此说道,古镇正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计划将周边的丹霞地貌和湿地资源连接起来,打造出一个融合“黄河文化”与“自然生态”的旅游环线。
智慧农业秀
南方果蔬的北方生长记
在红古区的鑫源农业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科技与古老的农耕方式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各种南方水果,如芭乐、李子、百香果、无花果、柚子和柠檬,在温室大棚中争奇斗艳。在特色鲜明的航天果蔬科普厅里,蛇瓜宛如绿色的丝带悬挂,莲雾果实犹如粉红色的灯笼,这些热带作物与太空芦竹交织,共同打造了“农业+航天”的科普品牌。
踏入“多肉天地”,犹如走进了一个多肉植物的奇幻国度。此处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种珍贵多肉植物,包括形态可爱的生石花、晶莹剔透的玉露,还有形态独特的仙人柱、色彩缤纷的法师系列,每一株都得到了精心的照料,彰显出它们坚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几何美感。园区精心打造了“多肉迷宫”、“悬垂花瀑”等创意艺术装置,同时设立了多肉DIY工坊,游客可以亲自动手种植小巧的盆栽,设计独特的微缩景观,把这份可爱与趣味带回家。另外,多肉植物科普长廊通过趣味互动的方式传授植物知识,成为了亲子家庭亲近自然的课堂。
鑫源现代农业休闲观光景区凭借“多肉世界”和采摘经济的双重推动,打造了“种植、观光、体验、文创”为一体的产业链。在享受采摘乐趣的同时,游客们可以在田园餐厅品尝到用新鲜食材制作的农家菜,亦或亲自动手制作果酱和花茶,将这份田园风情永久保存。
兰州鑫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陈海龙指出,在未来的发展中,该公司将持续深入探索并实践“农业与旅游、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旨在帮助城市居民找回那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将乡村变成一座连接自然与日常生活的诗意之桥。
安宁兰沟村
丹霞山下的廉政杏林
安宁九合镇兰沟村,坐落在天斧沙宫与水墨丹霞之间,凭借“丹霞山下杏花村”这一别具一格的景致,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该村借助明代廉吏邹应龙故里的文化品牌,将300亩的原始杏林与廉政教育基地巧妙结合,使得“归园兰沟”这一品牌名声鹊起。每年的四月杏花盛开之际,丹霞地貌与粉白色的花海相互映衬,别有一番风味。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体验“杏林廉语”书法活动,一边赏花一边感受廉政文化的魅力。
即将举行的乡村采摘活动将包括农家柴火鸡和红梅杏采摘等特色项目。兰沟村党总支书记杨锦透露,该村正在打造一条“丹霞徒步、杏林采摘、廉政课堂”为一体的旅游线路,该线路在2024年春季试运营阶段已经成功接待了2.3万名游客。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该村将杏林划分为“认养区”,市民在认养果树后,能够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控其生长状况,这种“云端农耕”模式使得农产品价格提升了40%,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多元业态
农场变身生态游乐场
永登美乐幸福农场坐落在永登县柳树镇的牌路村,与永登县城相隔仅1.5公里,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过去,该农场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种植,经营方式单一,经济收益不高。而今,320亩的土地已转变为“春花烂漫、夏绿荫浓、秋果飘香、冬暖棚暖”的生态休闲场所。
永登美乐幸福农场凭借其“亲水近山”的地理条件,精心设计了农业观光、民俗体验、亲子娱乐等八大功能区域。自转型以来,年接待游客数量实现了显著增长,从原先的2万人次飙升至2024年的7万人次。农场原有的单一农作物种植收入比重大幅下降,从80%降至30%,而文旅体验、农产品加工、电商销售等多元化经营模式则贡献了70%的营收,从而彻底重塑了农场的经济格局。
此地设有真人CS、卡丁车等多种娱乐活动,吸引了众多亲子游客。露营基地和采摘园为游客带来了田园野趣的享受。农场主孙元春透露,今夏还将增设夜间观星露营和以玫瑰为主题的灯光秀,以提升游客的体验。我们期望游客在20℃的夏日凉风中,能够领略玫瑰之地的浪漫风情和自然野趣。
未来展望
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诗意栖居地
乡村旅游对于兰州而言,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强化生态保护防线、提振文化自信心的核心手段。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司清指出,当前兰州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已经显现,正逐步从“单一景点打卡”的模式转变为“全域乡村生活体验”的新模式。同时,旅游消费的短期性也在向长期乡村旅居转变。这一转变旨在最终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深度融合,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我们将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并系统地推进相关工作,以期将兰州的乡村打造成为一个既能让附近的人感到愉悦,又能吸引远方游客的诗意居住地。
兰州市近年来致力于执行1139工作计划,扎根于“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城市形象,凭借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丰饶的农业条件,全力促进乡村旅游的突破性发展,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该市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以生态为优先、文化为动力、产业相融合的创新发展道路。当前,乡村旅游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它不仅成为助力农民增加收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还促使4800余户农户增加了收入,带动了5.4万人的就业,助力农民年增收达到了2.3亿元。
接下来,兰州市将着力规划“乡村旅游与康养结合”、“乡村旅游与数字文旅融合”等新兴领域,旨在促使乡村旅游实现从关注“游客数量”到注重“游客停留时间”的转变,从单纯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模式过渡,并从单一产业形态向完整产业链经济形态提升。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谭安丽 文/图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