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演唱会+旅游,太原文旅融合写下生动注脚
近些年,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和体验经济的迅猛发展,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热潮,人们纷纷为了参加一场演唱会而远赴他乡,或是为了体验某个赛事而特意前往特定景点,这种现象在文化旅游市场中变得愈发普遍。太原市敏锐捕捉到这一发展动向,运用“赛事、演唱会与旅游”三者相结合的创意模式,构筑了丰富多彩的消费环境,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城市的声誉和魅力,而且有效地将游客数量转变为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为文化旅游助力城市进步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2024年,太原凭借一连串引人注目的数据,充分展示了“文旅+”模式融合发展的强大动力。太原马拉松,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大型赛事,不仅为太原带来了1.71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还推动了3.41亿元的间接经济效益,其影响力广泛渗透至餐饮、住宿、交通等多个行业;WTT常规挑战赛太原站的举办,作为一项高端体育品牌赛事,以650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和1.4亿元的间接经济效益,为太原的赛事体系增添了新的活力;全年举办的32场大型演唱会吸引了近百万观众,直接促进了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相关消费达41亿元,歌迷们手中的荧光棒,仿佛变成了推动太原城市消费升级的神奇魔法棒。
赛事与演艺活动共同推动,太原的文旅市场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众多景区和历史街区吸引了大量游客,游客数量大幅增加;同时,酒店入住率和特色餐饮的消费额也同步实现显著增长,整体上营造出了“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游玩体验佳、消费意愿强”的良性循环。晋祠、双塔寺等名胜古迹吸引了游客停留时间增至两到三天,周边民宿入住率高达九成二,夜市餐饮消费额同比猛增两倍一,而“观赏演出并漫步古城”已成为年轻游客的旅游新潮流。
迈入2025年,太原市在文旅融合的领域中不断深入挖掘,通过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产业形态、更加周到的服务以及更加丰富的体验,吸引了众多游客纷纷前来留下足迹。
演艺行业不断进步。“歌迷之城”的名号越发璀璨,周传雄、张韶涵、林忆莲、周深等人的巡回演唱会太原站场场座无虚席,接连在“红灯笼”(山西体育中心)掀起热潮。紧接着,汪苏泷、谭晶等人的巡回演唱会也将在龙城舞台上依次上演。全国各地的歌迷纷纷涌入,使得太原的夜晚持续充满活力,文旅消费的活力源源不断。
“赛事+”的内涵持续拓展。赛事经济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竞技观赏,而是向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产业链延伸。2025年WTT常规挑战赛太原站期间,太原市在比赛场地周边联动举办了“山西特色产品展会”。在这里,山西陈醋、太谷饼、清徐葡萄等众多知名特产和精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云集,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乒乓球爱好者。他们不仅能够尽情享受乒乓球比赛的激情,还能更深入地体验“山西味道”和“三晋魅力”。此次展会实现了“观赛”“选购特产”“品味文化”的完美结合。
亲水赛事点燃了新的活动场景。在5月31日圆满结束的2025年中国龙舟公开赛(太原站)中,不仅展现了“划桨激荡波涛,鼓声震裂浪花”的震撼景象,还通过龙舟、水上飞人运动的现场体验活动,以及地方特色产品和老字号美食的展销会,成功地将观众的观赛热情转变为实际消费行为。
事实表明,文旅融合并非仅仅是要素的简单相加,它更像是一种催生新型生产力的“化学反应”。在赛场上观众的呐喊声、演唱会的热烈歌声与古城的生机相互呼应,当游客因精彩纷呈的活动在太原停留并深入挖掘这片三晋大地的魅力,“游客流量”便得以转化为“经济增量”。太原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正通过创新与文化的融合实践,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为众多寻求变革的城市贡献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成功案例。
图为2025年中国龙舟公开赛(太原站)现场。本报记者 康煜
通讯员 李红 摄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