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2025河南省文旅大会在开封召开,如何打造支柱产业?
6月27日,2025河南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在开封市召开。
会议强调,应将文化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民众福祉的产业、幸福生活的源泉,并致力于加速构建文化旅游强省、全球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强省”建设目标,其中之一便是打造文旅强省;同时,将文旅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这不仅是对总书记嘱托的践行,更是河南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重点推进的任务。
河南,要如何努力,才能推动文旅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支柱?
01
河南的文旅产业,已迈过成为支柱的“门槛”
文旅产业,被誉为“无烟工业”和“无界产业”,它不仅能够激发消费活力,而且还能以一己之力推动众多行业的发展。
河南省,既是文化强省,又是旅游胜地,发展文旅产业,不仅拥有坚实基础,而且具备优越条件。
文旅产业能否成为河南的支柱产业?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让我们概述整体进展。在2024年,河南省的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具体表现为:游客接待人数成功跨越了10亿大关,而旅游总收入也成功迈过了1万亿元的里程碑。
这两个数字是什么概念?
接待游客人次已达到10亿,这一数字接近了云贵等传统旅游大省的水平,使其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
其次,万亿级别的产业规模,对于任何一省而言,都构成了一个分量十足的组成部分。在河南省,作为我国的经济重镇,其产业规模达到万亿级别,然而这样的产业仅限于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寥寥数个领域。
再来看对经济的贡献。
6月20日,省政府新闻办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在会上,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兼厅长黄东升披露,2024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共缴纳税收737.6亿元。据此估算,2023年度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增加值已达到全省GDP的8.87%。
一般来说,若某一产业的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超过5%,则该产业可被视为支柱产业。从这个视角来看,河南省的文旅产业已经具备了成为支柱产业的坚实基础与条件。
自今年起,在总规模超过万亿的基础上,河南省的文化旅游产业再创佳绩。尤其是在“五一”长假期间,该省接待游客数量及旅游收入所占全国比例均接近五分之一。凭借一省之力,河南不仅见证了,也推动了我国文化旅游消费的蓬勃发展。
正因为拥有这样的“支柱”存在,故而我们可以断言,河南省在打造文化旅游强省的道路上,不仅具备了坚实的基础,还拥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具备了充分的条件。
文化大省,如何让历史开口说话
文旅产业在吸引资金和游客方面各显神通,各省都有自己的特色策略。河南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其关键所在正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今年“五一”与端午节期间,全省接待游客数量排名前五的景区里,有三分之二属于文化主题景区。
不仅如此,博物馆人潮涌动,限流措施也难以控制,而考古工地也变成了热门的打卡地点,这一切都反映出河南正迎来一场文化热潮。
河南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其以文化为纽带吸引游客,乍看之下似乎并无特别之处。然而,深入思考后会发现,这并非易事。毕竟,文化资源遍布各个省份。那么,河南又是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独特的吸引力,从而吸引资金和游客的呢?
这得益于“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双重推动。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为例,它将历史融入剧场之中;河南博物院和龙门石窟则推出了沉浸式展览活动;这些举措均旨在让游客在参与和感受历史的过程中,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文物教育。
此外,河南之所以能够赋予文化以亲切感,还得益于其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表现手法。
近年来,网友纷纷对文旅行业的同质化现象表示不满。那些大同小异的小镇景观、千篇一律的美食街区,让人感到审美疲劳,丧失了旅游的兴趣。这一现象实际上揭示了中式主题公园在经营上所面临的困境。
河南的旅游市场同样备受瞩目,其中中式主题公园更是成为热点。以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万岁山武侠城为例,洛阳的洛邑古城亦然,它们都彰显了这一特色。
万岁山武侠城内,王婆站在台上,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们欢声笑语;而吕婆则毫不矫饰地展示其丑态,与游客们随时随地共舞……这些由当代人扮演的古代角色NPC,为何并未让人感到尴尬不适?
她们凭借投入的表演和河南人民的热情,使得原本生硬的历史变得生动鲜活,进而融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南阳五朵山景区的“一元烩面”和新乡宝泉景区假期的“反向限流”举措,即便可能减少一些经济收益,却始终将游客的愉悦体验放在首位,彰显出浓厚的人文关怀。
旅游的核心在于感受。景区若能主动扮演好e人的角色,游客便不会在陌生的城市中迷失方向。这种充满真诚的情感交流,正是河南文化旅游业吸引游客、聚集人气的重要法宝。
文旅产业成支柱,河南如何补短板
河南省的文化旅游产业虽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其中,最明显的不足体现在游客的人均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湖南作为2024年新晋的万亿旅游收入省份,其接待游客的数量仅相当于河南的七成左右,却成功达到了相同的旅游收入规模。
这也说明,在从游客兜里“掏钱”的能力上,湖南高于河南。
河南游客众多,若能提升人均消费水平,便足以支撑文旅产业的发展,助力实现更显著的突破。
在社交平台,人们热议一个问题:究竟我国哪座城市,能够承载超过五天的旅游行程?
这个问题,同样也值得河南深思。
在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我们的文化之后,我们还需借助何种方式,促使他们尽可能延长停留时间?
即便是对文化充满热情的人,也不可能连续多日只是游走于景点与博物馆之间。更重要的是,应当拥有那些富有潮流感的街区、丰富的消费场所,以及多样化的娱乐餐饮选择。
河南自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本次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上,对于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打造文旅强省,已经制定了详细的规划与部署。
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塑造旅游、旅游彰显文化的原则,促进文化融入景观、滋养景观、成为景观,培育出接地气、充满活力、吸引人的文化旅游热点;另一方面,这样做有助于为河南聚集人气,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关注。
此外,还需扩大市场版图、改善服务质量,持续增强文化旅游业的竞争力。通过实施“文化旅游融合百业”和“百业融合文化旅游”的策略,为河南省的文化旅游市场增添更多留存价值。
归根结底,唯有“优质产品”与“卓越服务”的结合,才是旅游行业从短暂的“网红”热度转变为持久“长红”的关键所在。
总策划:王仁海
策划:卢慎勇 刘林军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