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于地下的污水处理厂变身景观公园,7月1日正式向市民免费开放

蝴蝶在紫叶黄栌的枝叶间轻盈起舞,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压水井的悠扬声响交织回响……这里并非一般的城市公园,而是坐落于通州区的碧水污水地下再生水厂之上,占地110亩的生态景观公园。公园将污水处理的多达十余道的繁复工序全部隐藏于地下,而地面则化身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于7月1日向公众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免费向市民敞开大门。

在公园里悠闲漫步,油松郁郁葱葱,海棠与樱花点缀其中,喷泉的流水声清脆悦耳。游客们游玩时或许未曾察觉,在这片公园的下方,每日有高达18万吨的污水正在接受深度处理。

曾经,人们常常将污水处理厂与“脏乱差”这一形象紧密相连。提及过往,张女士带着孩子路过老厂区时,总是不由自主地捂住鼻子匆匆而过。然而,如今情况已截然不同,她直言不讳地说:“这里已经大变样,不仅成为了孩子们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更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去处。”

这片新生的绿洲经过精心布局,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域。在科普体验区和水科学教育区中,隐藏着孩子们最喜爱的“神奇装置”——那古老的压水井。只需先注入一碗清水作为“引子”,无需借助电力或燃油,借助大气压强的巧妙作用,便能驱动杠杆连续不断地汲取水流。这股清澈的泉水被引入至旁边的小型景观系统中,让亲子们在亲身实践中领悟物理规律的神奇。同时,辅以污水处理工艺展示牌和节水宣传板,水循环的奥秘便在指尖的流转中变得鲜活而直观。

更有趣的是,这四座承担工艺功能的排放塔,它们不仅自身成为了独特的水文化象征,塔顶还分别雕刻着寓意吉祥的“海晏河清”、“风调雨顺”、“天下熙宁”和“上善若水”,这些不仅蕴含着对美好愿景的期盼以及对水文化的深刻理解,同时也成为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亮点。

孩子们的天堂位于大众活动区和林间休憩区。那里有充满活力的攀爬网、荡漾的秋千以及迷你滑梯,它们吸引着众多小探险家。在游乐区旁边,一道画卷般的大运河文化墙缓缓展开,述说着千年流淌的水的故事。而在郁郁葱葱的休憩区,油松、海棠、丁香等树木以复层混交的方式构成了接近自然的林群落,为市民们提供了一个宁静且凉爽的放松空间。

据悉,该公园地面游览区自7月1日开始试营业,直至10月15日结束,每周的二、四、六全天开放,时间为上午10点至晚上6点,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参观者无需提前预约。10月15日之后,公园将实行每日免费开放政策。市民若想目睹污水变清澈的科技奇观,可以通过“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这一小程序,在开放日提前预定,参观地下的处理工艺流程、国家级的工程实验室以及科普展示厅,从而亲身体验“污水变清”的整个过程。

摄影:秦鑫

关键词:环境教育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