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昆明抗战纪念堂前,游人如织,致敬英烈

昆明的仲夏时节,气候凉爽,非常宜人。在抗战胜利纪念堂前,游客络绎不绝,而人民英雄纪念碑则高耸入云,直指天际。

在昆明老街漫步,沉醉于和平岁月的喧嚣氛围之中,人们时常会停下脚步,在纪念碑前凝视良久,向那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英雄们,表达他们由衷的崇敬之情。

这座纪念堂,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其前身是清代云贵总督的官署。1943年,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它开始动工建设。经过三年的努力,到了1946年,随着抗战的胜利,这座纪念堂终于落成。如今,它不仅是国家级的抗战纪念场所,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成为春城中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人文地标之一。

从空中鸟瞰,纪念堂的平面布局呈现出战机的轮廓,与南门外横跨光华街的云瑞公园以及云瑞东西路两侧的环形建筑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金樽美酒与花环的图案,彰显了云南人民欢庆抗战胜利的喜悦心情。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众多前来追思英烈的游客络绎不绝。截至5月底,抗战胜利纪念堂已经迎来了20万游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4月22日举办的“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飞虎驼峰故乡魅力展”活动,吸引了总计10万游客前来参观。

西南一隅荷重任

踏入《云南人民革命斗争史》展览馆的地下空间,眼前浮现出泛着黄光的旧照片、锈迹斑斑的文物,以及现代光影技术的巧妙融合,仿佛将我们带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抗日战争一旦爆发,云南便肩负起全国的重任,仅凭一隅之地,便修建了滇缅公路和中印(史迪威)公路,还开辟了驼峰航线,并成功进行了滇缅反攻战。该省成为全国首个将侵略者驱逐出国土的省份,为我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滇缅公路建设场景的雕塑面前,昆明市五华区的闻华中学学生杨弋玲站立良久。她表示:“中考一结束,我便迫不及待地来参观这个展览。目睹了老弱妇孺们仅凭最基础的工具修筑公路的情景,我内心深受触动。”

滇缅公路被赞誉为“抗战的生命线”。面对极其匮乏的筑路设备和技术的严峻挑战,云南各民族同胞携带自备的粮食,手持斧头、凿子和锄头,仅用短短9个月时间就紧急完成了公路的建设。此举使得大量的援华物资得以突破日军的封锁,连续不断地输送到我国。

在抗日战争时期,云南作为我国的重要后方基地,吸引了众多内地工厂的迁入。这些工厂生产了飞机等军用和民用产品,为全国抗战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支持。云南各族人民勒紧裤腰带,开垦荒地,确保了军需和民用物资的供应。同时,他们还接纳了超过一百万名涌入的内地军民,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共同克服了国家面临的困难。

1940年,日军侵犯滇南,尤其是1942年滇西失守之后,云南的角色由抗战的支援基地变成了最前沿阵地。到了1944年5月,滇西地区的大规模反攻战役中,中国远征军依次发起了对腾冲的攻坚、松山的激战以及龙陵的会战等几场决定性的战斗,他们以巨大的牺牲为代价赢得了胜利,同时也吹响了全国战场战略反攻的号角。在那期间,三十余万来自云南的民工,他们肩扛手提,迎着枪林弹雨,为前线输送着物资,他们的朴实行为深刻地展现了浓厚的爱国热情。

省地震局退休干部、腾冲籍的明研青向参观的支部党员们讲述了过去的故事:在腾冲战役期间,城里的居民被疏散到了来凤山,经过激烈的战斗,腾冲城几乎变成了一片废墟。尽管前辈们失去了自己的家园,但他们为成功驱逐日军而感到欢欣鼓舞!

戴灵华这位收藏家足迹遍布滇西,搜集了众多抗战遗物,包括刺刀、弹壳、弹头以及生活用品等,这些展品如今在飞虎驼峰故乡的魅力展览中得以亮相。他深情地讲述了老兵水青山的英勇事迹:在那次激战中,水青山的腹部被刺刀划破,他却一边战斗一边撤退,竟然没有察觉到疼痛。直到战友提醒他,他才意识到自己受伤,解开皮带时,肠子竟然直接掉落。治疗完毕后,他重返队伍,却发现整个连队仅剩一名炊事员幸存。2013年,水青山这位百岁老人被邀请出席了在保山市龙陵县举办的“中国远征军雕塑群”揭幕典礼。在缅怀那些长眠于地下的战友之际,他悲痛欲绝,放声大哭,甚至长时间跪地不起。

抗日战争爆发之际,云南派遣了第60军、第58军、新3军以及老3军奔赴抗日战场,他们陆续将超过四十万的年轻战士送往前线,参与了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长沙会战、上高会战等一系列关键战役,并在此过程中屡建奇功。到了1945年9月,卢汉率领中国陆军第一方面军前往我国战区唯一的跨国受降地——越南河内,接受了日军的投降。与此同时,滇军第58军在南昌地区接受了日军的投降仪式,而新3军则是在九江城内进行了类似的受降活动。

展厅内陈列的六十军战歌旋律激昂,歌词振奋人心:“云南之地,六十军的摇篮,六十军,捍卫中华的钢铁长城!”“勇士们,以鲜血和生命,赢得民族自由的曙光!”

在飞虎驼峰故乡魅力展览中,策展人邹德怀所珍藏的一张独特照片深深打动了观者。照片背后,云南军官陈绍武在武汉会战爆发前留下的遗书,字里行间饱含血泪:“娟妹,敌寇入侵,民族危机深重,我今奔赴滇地,怀揣必死之志,愿你另寻良缘,切勿误入歧途。”这封遗书,充分展现了云南子弟捍卫家园、保家卫国的炽热情感。

并肩战斗为和平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扮演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键角色。云南,凭借其至关重要的战略位置,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滇缅抗战研究的权威戈叔亚强调,滇缅公路的延伸至缅甸,不仅确保了物资的顺畅运输,更使得我国与英美盟军并肩作战,为我国内地抗战提供了宝贵的喘息空间,从而扭转了战争的局势。

1941年12月,英美两国作出决议,设立同盟国在华的战区以及南太平洋战区,云南因此成为连接中国战场与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要地。进入1942年5月,怒江以西的广大区域不幸失守,滇缅公路遭受阻断,驼峰航线应运而生,成为至关重要的“生命线”,云南的战略地位由此变得更加显著。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发动了反击战,这场战役持续了八个半月之久。他们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将侵略者驱逐出境,成功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对中国进行东西夹击的阴谋。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为了满足驼峰航线的运输需求以及飞虎队的作战需要,云南省组织了数以十万计的民工,积极扩建和新建机场。在抗战期间,云南境内的机场数量增至52座。其中,一些机场是在征用农田的基础上,快速建设而成的。戈叔亚表示,云南的民众可以说是不计成本地全力支持了抗战。

此次展览名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飞虎驼峰故乡魅力展”,由云南省飞虎队研究会精心策划。展览中展出了众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包括飞虎队员和驼峰航线勇士在云南的战斗与生活瞬间,以及老兵们亲手书写的文稿和生活用品。此外,还有中美联合作战中护士、记者等群体的珍贵影像。这些展品共同讲述了云南人民与飞虎驼峰勇士之间守望相助、共度难关的感人故事。

云南省飞虎队研究会的常务副会长甘云,其祖父和外祖父均投身于抗日战争,而他的舅公则是飞虎队的一员,担任中国飞行员。他感慨道:“我们筹备了半年之久,将这些珍贵的展品在抗战胜利纪念堂展出,旨在让世人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抗战胜利纪念堂,矗立于云岭大地的这座抗战丰碑,见证了云南人民在抗战岁月里的英勇无畏与无私奉献,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构筑起了连接历史与现今的精神地标。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这个地点曾是云南省内重大政治活动的中心地带,亲历了云南大地的历史变迁与沧桑巨变。时至今日,它已经转变成为弘扬革命精神的关键据点。

春城小学教育集团师生齐聚抗战胜利纪念堂,共同举行了清明祭英烈活动。此次活动由云报全媒体记者胡妤雅进行了拍摄记录。

在每年的烈士纪念日,云南省和昆明市都会在此地隆重举行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献上花篮的仪式。在平日,一批又一批的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和部队官兵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在这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以及党性教育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使得那段辉煌的历史永远烙印在云南人民的记忆里,使得红色精神得以代代延续、永不消逝。

关键词:抗战纪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