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羊城八景评选,荔湾古祠流芳、鹅潭新韵、聚龙古村参选

珠江之水蜿蜒流淌,将广州荔湾的两岸风光紧密相连,西关地区依旧保留着浓厚的岭南风情,而珠江边的鹅潭也展现出了新的韵味。在2025年“羊城八景”的评选活动中,荔湾区推荐了“古祠流芳”、“荔湾胜境”、“鹅潭新韵”以及“聚龙古村”四个景点参与角逐,它们各自展示了荔湾南北两个区域城市发展的崭新面貌。

2025年7月2日,广州市荔湾区举办了“羊城八景”评选活动的专业调研阶段。众多来自不同行业的评审专家分赴沙面·西堤旅游区、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聚龙古村、陈家祠4A旅游区以及西关永庆坊4A旅游区,进行了现场考察。他们深入体验了鹅潭沿岸的崭新风貌,领略了“最广州”“最岭南”的西关风韵。

有专家指出,荔湾承载着广州深厚的文化底蕴,若将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陈家祠、荔枝湾等周边景点整合连接,便能够构建出一个集中展示西关特色的旅游区域。

“鹅潭新韵”串联两岸,展现人文风光

2024年的春节,广州市民热切期盼的烟花表演活动在白鹅潭畔重现,这是自12年前以来的首次;而在同年5月,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正式扬帆起航……一时间,众人的目光再次集中在了三江交汇处的白鹅潭。

从高处鸟瞰,白鹅潭的一侧与沙面·西堤旅游区相接,另一侧则与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相连,珠江之水作为纽带,将荔湾南北片区的人文景观紧密串联。

沙面·西堤旅游区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该区域主要由沙面岛和西堤片区构成。沙面岛是城市中古树密集之地,岛上坐落着150余座洋溢着欧洲风格的建筑,其中53座(处)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中国首家中外合资的五星级宾馆——白天鹅宾馆也在此地安家落户。

享有“广州外滩”盛誉的西堤区域,是广州历史与现代商业繁荣的见证者,这里见证了清代一口通商时期的粤海关旧址,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广东邮务管理局旧址,以及中国最早的“摩天大楼”——南方大厦等著名建筑群。

未曾踏足广州的人或许对沙面之名有所耳闻,或许对沙面周边区域的历史有所了解,诸如清代的通商口岸、沙基惨案等。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资深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熊正元指出,沙面的文化旅游影响力已扩散至周边地区,同时它也承载了广州对外通商的历史文化。

熊正元指出,春节烟花汇演之所以选在白鹅潭片区进行,彰显了该区域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重要性。“羊城八景”评选的并非孤立的一个景点,而是整个片区,旨在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游览。市民若至沙面周边,不仅能欣赏到异国风情的建筑,更能领略广州的历史文化风貌,从而让外地游客一睹广州的古今变迁。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位于与沙面岛隔江相望的位置,其总建筑面积超过了14万平方米。该中心由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及广东文学馆共同构成。目前,它已经成为了提供高品质文化服务的新平台、新空间以及新模式,并且荣获了“广州十大文化地标”的称号。

评审专家踏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对各类非遗工艺作品进行了观赏。馆内,织绣、香云纱、烧制技术、雕塑艺术、醒狮扎作技艺等分区被精心布置并展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雕塑互动屏通过数字化手段生动地展现了非遗技艺的丰富细节。

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的馆员、一级作家梁凤莲在目睹了众多非遗技艺后,不禁心生感慨,她说:“踏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即便面对那些熟悉的非遗技艺,仍能感受到一股清新之气。实际上,非遗文化理应融入普通民众的生活,成为日常审美与情趣的一部分。非遗的工艺更应与市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聚龙古村”传统延续,注入现代活力

探寻与“龙”主题的历史村落,不妨将目光投向荔湾区大冲口涌北岸的聚龙村,它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座始建于1879年的村庄,由广东台山县冲云乡苍下村的邝氏族人合资建造,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在广州中心城区,如此原生态且保存完好的岭南古建筑群实属罕见。

在村庄建设过程中,由于挖掘地基时红砂岩中涌出的泉水,村子因此被赋予了“龙出瑞气”的美好寓意,并命名为“聚龙”。自建村以来,聚龙村共有民居20座,其中邝衡石于1914年增建了一座,目前保留有19座。这些民居均朝南而建,采用砖木结构,覆盖着碌灰筒瓦,基石为青砖石砌成。它们不仅继承了台山邝氏民居的传统风格,还巧妙地融入了岭南西关大屋的建筑风格。

聚龙村被看作是现代房地产的早期形态,邝氏家族运用了与“预售楼房”相仿的策略,手持设计蓝图,邀请族人预先订购住宅,收取定金后便着手房屋的建设。如今,经过修缮的聚龙村民居不仅保留了原住民的生活,还融入了咖啡馆、珠宝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等多种文化商业旅游资源。

聚龙村完好地保留了岭南建筑群的传统布局与风貌,堪称岭南建筑文化传承的典范之一。该村巧妙地融入了时尚与潮流等现代元素,成功地将这些古老建筑赋予了新的活力,成为激活老旧建筑生命力的优秀范例。陈平,作为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的院长、教授以及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的首席主持人,他提出,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共同发展并非相悖,然而在实施老旧建筑活化利用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其可持续性,并思考如何为聚龙村吸引更多关注。

陈小奇,这位知名的词曲创作者、音乐制作人,以及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的常务副主席、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的终身名誉主席,他对聚龙村如何提升人气这一问题十分关注。聚龙村虽保留了岭南民居的传统文化特色,但若要将艺术工作室引入该村,首要考虑的便是交通状况和游客流量。

“古祠流芳”城市名片,望再提升软实力

“古祠流芳”曾于2002年和2011年两度荣登“羊城八景”榜单,其核心区域位于陈家祠4A旅游区。陈家祠,亦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是广东各地陈姓宗族共同出资建造的合族祠。该祠堂于1988年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堪称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装饰最为精美的祠堂式建筑。

陈家祠不仅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更是岭南建筑工艺精品的汇聚地。作为我国国家一级博物馆,其藏品丰富,包括各类珍贵文物和现代工艺精品,总数超过两万件(套)。在这些藏品中,国家级珍贵文物数量接近三千件(套)。

陈家祠作为国内外游客耳熟能详的文化地标,如何注入新的生机?陈平提出,若要让游客一睹陈家祠的新颜,不妨从优化工艺精品的展示手法着手,即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工艺精品进行重新整理,并创新其展示形式。

陈家祠近年来不断融入数字技术,致力于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成功塑造了“古祠流芳”这一文化品牌。2023年,他们推出了“光影秀”项目;而到了2025年,陈家祠东广场更是特别布置了富含非遗元素的景墙,为游客打造了一个集文化体验和休闲于一体的完整空间。

陈家祠,这座连续两次荣登“羊城八景”的著名建筑,早已成为城市的璀璨名片。然而,随着周边区域的不断开发与建设,陈家祠有望与1906科技园等文化商业旅游区域实现联动,共同打造成为一个旅游景区。如此一来,市民和游客在陈家祠的游览体验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景点参观,而是能够在陈家祠片区内消费和畅游。广州市景协旅游发展中心主任邹义荣提出,在打造旅游景区时,应运用高层次的规划理念。例如,对于陈家祠周边区域的开发建设,必须考虑到与陈家祠的互动关系,以充实游客的游览体验。

“荔湾胜境”汇集底蕴,文旅价值大有可为

溪水潺潺,碧波荡漾,两岸荔枝如火似霞。2011年,"荔湾胜境"项目将复绿整治后的荔枝湾涌、西关古宅、荔湾湖公园等名胜古迹巧妙串联,共同展现了岭南的独特风情。

十四载光阴荏苒,“荔湾胜境”重焕生机。沿着荔枝湾蜿蜒而行,两岸风光旖旎,12座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桥梁将荔枝湾的水系与周边的城市景观、文化名胜紧密相连,诸如蒋光鼐故居、何香凝艺术中心、靓少佳旧居等地,而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加入则为这片景区增添了新的活力。

“荔湾胜境”位于西关永庆坊4A旅游区,该区域主要由永庆坊和荔枝湾这两个核心区域构成,由荔枝湾涌和龙津西-恩宁路交汇形成的水陆两条廊轴贯穿其中,将逢源大街至荔湾湖、昌华大街、恩宁路、多宝路、宝源路这五个历史文化街区紧密相连。

2018年10月24日,国家领导人考察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期间强调,城市规划与建设必须将历史文化保护置于首位,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避免大规模拆除与建设。应凸显地域特色,致力于提升居住环境,广泛运用精细的微改造方式,重视文明与文化传承,确保城市能够承载历史记忆,唤起人们的乡愁之情。

目前,该景区正努力成为城市有机更新的典范、岭南文化对外展示的门户,并成为广州市城市更新示范区的代表之一。在今年夏季,"荔枝红"景观重现,更使得景区荔枝湾的人文内涵得到了充分体现。

永庆坊区域成为了老城区活化改造的一个成功示范。保留老旧街区并非是固守传统,而是对其进行活化再利用,立足于现代人的审美视角,巧妙地注入了传统街区的时尚新生命。在粤剧艺术博物馆内,粤剧的优美旋律在广福台上回荡,陈平表示,这里的粤剧表演既雅致又贴近大众,“纵然并非每位游客都能完全理解粤剧,但粤剧却能吸引游客驻足,领略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

陈小奇认为,荔枝湾融合了文化与商业的双重价值,对于夜间经济的开发尚有广阔的拓展空间。他提出,荔枝湾一涌两岸的区域,不妨进一步挖掘其文商旅的潜力,努力构建一个集休闲与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空间。

评审专家有话说

荔湾如何凸显西关风情?

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一级作家梁凤莲

荔湾地区展现了古老城市与新兴广州的交融之美。其中,永庆坊、荔枝湾、沙面等知名景点,共同彰显了广州文化的丰富底蕴。

调研发现,荔湾地区展现了老城市的新生机,这里的特色与吸引力不容小觑。荔湾地区将陈家祠、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等资源整合,形成了一个整体,从而点面结合,构筑了一个集中展现西关风情的旅游区域。

我们对于陈家祠、永庆坊、沙面等文化集中的区域,期望它们能够带来全新的内容,同时融入广州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广州各个区域所承担的角色和肩负的使命各不相同。荔湾区能够将自身的文化遗产,以现代化的手段向国内外的市民和游客进行展示。

文、视频剪辑|记者 马思泳

图、视频拍摄|记者 陈秋明

关键词:旅游文化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