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露营火爆背后隐患多,北京新规为露营经济系安全带
尹嘉宁 高坤
暑假临近,露营活动迅速升温,众多营地甚至在一月前就已预订完毕。据了解,北京市拥有近200个露营旅游休闲场所,涉及生态研学、乡村农耕、徒步探险等多种形式。然而,这种休闲活动的繁荣背后,也凸显出诸多安全隐患。自本月起,北京市实施的《帐篷露营地设施与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正式生效,为露营经济的健康发展系上了“安全带”。那么,露营地选址、设施等方面有哪些新要求呢?
提问1
河流等近水区域可以规划露营地吗?
为推动露营行业持续进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近期颁布了《帐篷露营地设施与服务规范》这一地方性标准(以下简称《规范》),并自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规范》在继承并深化2015年国家发布的《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市露营市场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个涵盖生态保护、安全保障和服务质量三个维度的露营营地安全体系。具体而言,这一体系从生态保护的红线、安全管理的底线和服务质量的标线三个层面,为露营地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框架。《规范》针对露营领域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对露营企业的运营者制定了更为具体、切实的从业规范和指导方针,旨在防止行业无序扩张;另一方面,它还呼吁广大消费者增强安全防范和法律意识,确保露营活动安全有序。
依据《规范》第四章节“选址与布局”的相关条款,经营者在挑选露营地点时需留意以下几项关键因素,且这些要点亦对消费者具有参考价值:首先,环境条件需适宜,需挑选生态环境优越、生态负荷能力较高、与北京市及各区帐篷露营地的规划要求相吻合的区域;其次,应选择交通便利的旅游区域,并确保周边休闲旅游资源充足、场地宽敞、地势相对平缓。再者,注重生态保护。应避免接触那些被划定为保护对象或可能造成伤害的野生动物及其生长地;同时,必须确保安全距离。需避开含有毒害物质、放射性物质等污染源,以及风电场、高压电线、易燃易爆物品存放地等高风险区域;此外,帐篷露营地的雷电风险等级需满足相关规定的要求。
暑假是露营活动的黄金季节,然而,本市正值汛期,且露营地点大多位于河流、水库等水域附近,因而面临洪水淹没的风险较大。2021年5月,罗某到访一家文旅公司管理的溪边露营地休闲,将私家车停放在营地停车场。不幸的是,当天夜间突发暴雨,溪水泛滥,罗某的车辆被淹,遭受了损失,文旅公司需对此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除此之外,针对那些在网上广为传播的网红特色营地,市民朋友们需保持高度警惕,出行时务必慎重考虑。曾在外地出现,一处风景宜人的网红营地突然遭遇山洪灾害,致使不少游客未能及时撤离,最终造成7人不幸遇难的事件,教训惨痛。
法官提示
依据《规范》,露营地的选址与规划需遵循两项核心原则:首先,必须秉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依据《民法典》第九条的规定,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需确保活动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此外,《环境保护法》第六条亦明确指出,所有单位和个人均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露营地的管理者在挑选具体位置时,必须挑选适合举办露营活动的场所,并确保不涉及污染水源、损害植被或破坏土地等不良行为。此外,还要严格遵守安全准则。根据我国《防洪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对于河道、湖泊管理区域内的土地和岸线使用,必须满足防洪和输水的基本需求。营地选址需远离河流、水库下游、峭壁边缘等风险区域,同时,在经营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地质灾害预警,尤其在汛期,要特别注意水位可能急剧上升,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此外,还需强调,除了经营者需对营地选址持谨慎态度外,消费者也应保持警觉,对营地的经营资质和当地气候环境进行仔细甄别,确保自身安全。
提问2
规范的帐篷营地应具备哪些功能?
完善的设施建设对于确保露营活动的经营与消费者安全至关重要。因此,《规范》明确指出,露营地应设立相对独立的区域,或者对帐篷露营区域实施封闭式管理。同时,规范还要求露营地选址的总体布局必须合理,各个功能区的划分应满足经营与服务的实际需求。同样,本《规范》明确指出,需设立便捷的交通设施以供游客通行营地,建议实现无线网络覆盖,确保帐篷露营地能在旅游者常用的电子地图上清晰标注,并准确标明营业时间。此外,帐篷露营地需配备显眼的标识系统,并规定公共区域全天候实施视频监控无死角。
刘某在微信上购置了某旅游公司的露营套餐,该套餐涵盖帐篷住宿以及室内外娱乐活动,所需设施均由旅游公司提供。刘某及其家人完成登记手续后进入露营区域。当晚,刘某在离开帐篷前往厕所时,不幸失足跌入露营区外围未铺设盖板的排水沟,导致受伤。刘某遂将旅游公司告上法庭,寻求赔偿。旅游公司方面辩称,他们所提供的固定安装露营帐篷等服务,刘某是携带个人行李进入露营地的,且该营地位于一片开阔的平地上。刘某在深夜不幸受伤,尝试拨打前台电话却无人接听,之后他自行前往医院治疗。旅游公司已同意退还刘某的门票费用,并协助其申报保险理赔。经过审理,法院认为,旅游公司运营的项目是基于自然条件形成的相对封闭园区,作为服务提供者,该公司有责任对住宿游客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现场调查发现,案发地点的露营区域虽然地面相对平坦,但与周围环境缺乏明显的分界线,且没有安装隔离装置。此外,由于露营区没有配备卫生间,刘某在帐篷内住宿期间不得不走到营地边缘去上厕所,这最终导致了他的摔伤。排水沟在营地内部没有设置禁止通行的标识,其延伸区域同样没有设置阻隔和警示标志,露营区也没有安装专门的夜间照明设备,这些因素都大大增加了露营者受伤的风险。由于旅游公司所设露营场地布局不当且缺乏规范,导致刘某受伤,该公司对此负有主要过错,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另一起事件中,庞某及其同伴抵达某文旅公司管理的峡谷露营基地进行露营活动。翌日清晨,庞某突然失去意识,同行者迅速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并立即对他进行了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经过40分钟的紧急救治,庞某的生命体征消失。随后,当地医院确认,庞某的死亡原因是心源性猝死。文旅公司提出抗辩,指出景区已设立游客须知、购票指南、导览图、应急预案、医疗救助计划以及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设施,同时拥有持有相应资质的车辆和工作人员,确保基础设施完备,且应急人员随时待命,能够迅速应对突发情况。庞某等人购票入园,事先详尽查阅了景区的各项管理规定与游览指南,自行购票入场。景区的购票须知、导游图等资料中均明确公布了救援电话和紧急联络方式,现场工作人员也各司其职,提供正常服务。此外,景区内的基础设施也清晰地标示了危险游览区域及相应的安全提示。法院审理后判定,某文旅公司作为露营地的管理者,在履行安全保障职责时,其过错是必要的条件。死者庞某的猝死并非由景区设施的安全性直接导致。庞某倒地后,同行人员迅速报警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此外,某文旅公司在露营地的指定区域配备了医疗急救包,并设置了安全警示同时公布了联系电话,已充分履行了相应的安全保障职责。因此,文旅公司并未存在过错,根据法律规定,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法官提示
露营地经营者需对营地实施科学规划,合理配置空间布局,同时确保配备齐全的基础安全设施以及应急装备。例如,根据我国《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中对帐篷营地的具体要求,营地内部需明确划分功能区域,实现人流与车流的分离。关键区域如服务中心、公共洗手间等应显著且独立设置。此外,营地还需确保内外功能区之间的连接顺畅,并在内部设置信息查询站和移动充电设备。同时,还应提供基本的急救药品和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点。
消费者在投身露营活动之前,需充分认识自身健康状况,熟悉急救及野外求生技能,并在出发前合理准备药品、电源、衣物和食物等必需品。一旦遭遇紧急情况,要保持镇定,立即向主办方或第三方求助。入住露营地后,应首先主动了解周边环境及设施标识,严格遵循规定,对设有禁入标志的区域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在尽情享受露营乐趣的同时,务必确保个人安全。
提问3
一旦发生事故损失该由谁来承担?
为了有效提升露营服务的质量,《规范》对露营场所的经营设施和服务标准进行了详尽的规定,比如明确指出露营地的布局需依据场地大小、地形地貌等因素科学安排露营点,同时要求提供烧烤服务或自助烧烤设备的帐篷露营地必须满足消防安全和环保标准。在服务细节上,规定接待服务需全天候有人值班,及时响应游客的需求,并妥善处理各类突发状况。
李某与同事们一同前往某露营地参加团队建设活动,在烧烤聚餐期间,由于露营地的工作人员没有按照规定及时更换专用的野外卡式炉燃料罐,李某不得不自行进行了更换。更换后的燃料罐却被随意放置。没想到,这个燃料罐突然发生了爆炸,导致李某全身多处严重烧伤。李某将此事诉诸法院,寻求赔偿。而某露营基地则辩称,他们只应在提供安全保障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法院判定,李某私自更换了野外专用的卡式炉燃料罐,且未将其妥善存放,这一行为暴露出露营基地在安全防范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全面且有效地执行安全措施,对危险物品管理不善,未能履行其作为经营者的安全保障职责,因此,法院认为李某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李某身为一名成年个体,本应知晓燃料罐属危险物品,然而其私自更换燃料罐的行为,却成为了引发爆炸事故的关键因素之一。鉴于此,李某亦需承担相应的责任。最终,法院判决该露营基地需承担40%的赔偿责任,而李某需自行承担剩余60%的损失。
在另一宗案件里,冯某与友人一同前往某度假酒店的露营区游玩。在得到露营区管理方的允许后,他们搭建了帐篷。然而,冯某在使用露营区内的老式竹椅时不幸严重受伤,遂提出索赔要求。度假酒店方面则辩称,涉案的竹椅并非景区内的公共设施,而是商家的私人财产,因此他们拒绝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法院审理结果显示,度假酒店向游客开放了露营场所用于经营活动,但涉案的老竹椅因长期未得到妥善维修,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可能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故度假酒店需对未能履行安全保障义务所造成的损害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法官提示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条的规定,经营场所、公共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以及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均承担着保障安全的责任。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第七条明确指出,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其人身和财产安全应得到保障,不受侵害;而第十一条则进一步规定,若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而遭受人身或财产损害,他们有权依法要求获得赔偿。因此,露营地管理者有责任确保游客的人身与财产安全,需合理规划帐篷的摆放位置,防止因距离过近或过远而引发安全风险。此外,他们还应定期对露营地的设施设备进行检修和升级,确保建筑物的防火措施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标准。同时,必须配备并妥善放置消防设备,对卡式炉、煤气罐、燃料瓶等危险品进行严格管理,从而打造一个安全的露营环境。
消费者们还需考虑到保障个人安全与维护露营场所环境的必要性,严格遵循露营地的规章制度,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正确使用露营所需的设备与设施,杜绝冒险行为,面对难题时,应优先寻求专业人士的援助,以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
法官有话说
认清资质做露营“明白人”
露营产业的繁荣昌盛亟需法治的支持。《规范》的发布,不仅为商家确立了清晰的经营准则,还为消费者保障个人权益提供了法律支撑。基于此,商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力求提供优质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经营者需依据《规范》进行指导,对露营场地进行合理规划,改善露营设施,强化安全管理,消除潜在风险,提高服务质量,稳步推动露营业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确保露营业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的发展。作为消费者,在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放松身心之际,亦应积极掌握相关法规,成为露营活动的知情者:挑选持有合法资质的露营场所,核实消防、急救等安全设施是否齐全,妥善保存服务协议和消费票据;若遭遇设施问题或服务争议,可依据旅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规范》的相关规定,维护自身权益,向市场监管部门或文化旅游机构提出投诉;同时,应自觉保护自然环境,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共同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露营经济的稳健发展,离不开露营从业者、消费者以及监管者三者步调一致,共同前进。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