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府井到红桥市场,‘北京礼物’历经变迁成旅游金名片

1956年,当时担任老挝首相的梭发那·富马,在王府井百货大楼精心挑选了一些纪念品。

1979年,外宾在北京友谊商店选购北京特色工艺品。叶用才摄

在20世纪80年代,众多外国游客涌向北京珐琅厂的小卖部,他们纷纷挤满了柜台。这一幕,被王振民用镜头记录下来。

红桥市场,始建于1995年,深受外国游客好评,被誉为“珍珠市场”。这一称号,由摄影师张风所记录。

2000年,秀水市场成为全球知名的“OK街”。

2010年,获得“北京礼物”铜奖的卡通帝后调味罐。孙戉摄

2025年的“北京礼物”全球文创大赛不久前正式拉开帷幕,这是首次向全球广泛征集文化创意作品。此举使得众多携带着空箱子的外国游客对“北京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购”经历了时代的洗礼与变迁。目前,“北京礼物”已经成为北京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1956年8月22日,《北京日报》4版

1979年6月6日,《北京日报》2版

新中国对外交往的“民间交流家”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致力于增进与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并增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因此广泛进行了外交事务的互动以及文化体育领域的交流。

我国乃礼仪之邦,面对外宾,挑选何种纪念品为宜?自然是以富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既精致又珍贵的工艺品为上选。在这些工艺品中,屡获世界博览会奖项的我国宫廷工艺杰作——北京景泰蓝,常作为国礼之选,赠送给外国元首或国际友人。而当外国友人莅临京城,他们也乐于购买北京景泰蓝工艺品。在1956年8月,当时的老挝王国首相梭发那·富马及其政府代表团在参观故宫之后,又来到了北京市百货大楼,并在此选购了景泰蓝酒瓶等商品。(资料来源:1956年8月22日《北京日报》第四版,《老挝首相北京之行》)

当时,为了便于外国友人选购北京的商品,北京市将三个专门提供特需商品的机构合并,成立了北京百货供应处。随后,在1964年12月,该机构更名为北京友谊商店。作为首都首座面向国际的商场,友谊商店并不仅仅是一家普通的商店,它更是新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纽带。由于频繁接待国家领导人及政界要员,周恩来总理曾形象地称友谊商店为“民间交流的使者”。

友谊商店不仅销售特色工艺品和丝绸等国内知名优质商品,还提供北京制造的时尚产品。在这些商品中,尤其受到外国朋友青睐的是北京羊绒衫厂生产的雪莲牌羊绒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我国并未拥有自己的羊绒衫生产厂家,仅能生产羊绒原料,并将其出口供应给海外的羊绒衫制造企业。我国轻工业水平的提升,在上世纪60年代初,促使北京成立了全国首个羊绒衫制造厂,并研发了一套别具一格的生产技术。北京出产的雪莲牌羊绒衫,其设计既美观又大方,色彩宁静而素雅,质感轻薄而柔顺,穿着体验温暖而舒适,加之价格合理,因而在国际市场上广受欢迎。友谊商店里,雪莲品牌的羊绒衫深受各国顾客的喜爱,无论何时上架,总是迅速被抢购一空。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访问我国期间,即便在紧张的会谈之余,也特地叮嘱随员们购买几件雪莲牌羊绒衫。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气温尚低,他的随行人员便特意为他挑选了一件雪莲牌羊绒衫。1979年6月6日,《北京日报》第二版上刊登了一篇题为《永不凋零的“雪莲”》的文章。

1979年1月29日,《北京日报》2版

1988年10月3日,《北京日报》2版

北京“OK街”令外宾蜂拥而至

1978年伊始,北京举办了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国际旅游业的繁荣。自此,作为文物和名胜聚集地的北京,步入了国际旅游业的快速增长阶段,街头巷尾,身着花色衬衫、脖挂相机的外国游客明显增多。面对这一新形势,北京积极采取行动,活跃旅游市场,激发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旅游纪念品”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并逐渐受到重视。

1978年3月,一支由120余人组成的境外旅行团莅临颐和园观光并享用美食。餐后,负责接待外国游客和华侨的颐和园听鹂馆餐厅员工观察到,一些游客对筷子情有独钟,爱不释手,希望能将其作为纪念品带走。鉴于此,颐和园听鹂馆餐厅决定增设一个售品部,专门销售各类旅游纪念品。售品部起初仅销售筷子和颐和园风光画片,随后逐步引入手帕以及若干工艺美术品,商品种类扩充至三百余种,年度销售额更是占据了餐厅总销售额的一半。(摘自1979年1月29日《北京日报》第二版,《把旅游生意做好做活》)

1978年年末,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特别增设了专为外宾服务的专场以及外币兑换的专柜。与此同时,商品种类也得以丰富,包括富有北京特色的金银首饰、精致小巧的牙玉雕件、地毯、景泰蓝工艺品、雕漆艺术品以及京绣片等,这些既美观又便于携带的商品,深受外国游客的喜爱。他们更是想方设法地活跃了商业氛围。意大利代表团在我国进行了一次参观访问,抵达时间恰逢晚上9点。由于次日部分成员需返程,故此,我国方面特地为外宾安排了一场临时增设的晚场,以便他们选购礼品。(1978年12月15日《北京日报》3版,《本市工艺美术服务部增设外宾购货专场》)

除了那些历史悠久的国营企业,许多新兴的“外贸”个体经营者也趁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迅速崛起。位于新建使馆区与友谊商店附近,有一条名为秀水东街的小巷,其长度不超过160米,宽度也仅有15米,原本只是一条默默无闻的小街。到了1985年,大约二十名小商贩自发在此地设摊,售卖水果和各类小百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商贩。他们注意到此处常有外籍人士往来,那些融合了中国特色的时尚服饰和精美的陶瓷制品颇受欢迎。不久,服装和百货商品取代了水果和蔬菜。随后,为了给外国游客打造更优质的购物体验,相关部门动员商贩自行筹集资金,建造了132间小屋,商品种类也得以丰富,涵盖了古色古香的古董文物、珍贵的景泰蓝以及精致小巧的手工艺品等。最为引人瞩目的,是那色彩斑斓的服饰,它们的色彩和款式都极富创新,一般市面上是难以寻觅到的。(1987年11月6日《北京日报》4版,《小小秀水街》)

商品种类丰富,服务态度同样出色。摊主们面带微笑,礼貌用语不绝于耳,其中许多人英语流利,服务周到。一位日本顾客购买了一件衣物,回国后觉得不合身,几个月后趁着来北京办事的机会再次前来退货,摊主欣然接受了退货。正因口碑良好,外国游客纷纷口耳相传,纷至沓来。此处终日喧嚣非凡,"OK"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因此"OK街"的名声随之远扬。位于北京秀水街的众多摊位宛如一扇扇通向外界的大门,让外国朋友得以目睹我国涉外商业的蓬勃发展。(1988年10月3日《北京日报》2版,《使馆区里的“OK街”》)

与OK街相仿,雅宝路市场在使馆区周边同样迅猛扩张,到了1994年,那里已经聚集了超过一千个摊位。该市场主要从事服装批发业务,其中秋冬季的各类风衣、羽绒服、夹克等,春夏季的连衣裙、衬衫、文化衫、背心、短裤等款式繁多,其产品远销至东欧、蒙古以及阿拉伯国家等地。这里不仅是国内外服装市场的集散地,还催生了“外贸服装”、“洋倒爷”等富有时代气息的名词。(摘自1994年1月29日《北京日报》2版,《雅宝路之窗》)

1990年10月18日,《北京日报》1版

2001年8月21日,《北京日报》5版

“老外”钟情京城民间贸易市场

1990年9月,北京迎来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盛况空前。在这场盛会中,15.4万名海外游客涌入京城,极大地促进了北京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据1990年10月18日《北京日报》一版报道,《北京旅游新起点》专栏)与此同时,一批具有独特风情的民间贸易市场迅速崭露头角,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的目光。

1995年,红桥市场在原天坛围墙外搭建的摊棚基础上落成。该市场在国际上享有“珍珠市场”的美誉。同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在公务之余,她特意抽出1小时时间,游览了这闻名遐迩的“珍珠市场”。踏入白如芳的珍珠摊位,白如芳立刻上前自我介绍,并热情地向撒切尔夫人推荐珍珠项链。然而,连续展示的几款项链都未能得到撒切尔夫人的青睐。白如芳焦急地表示:“请给我十分钟,我立刻根据您的喜好现场为您定制一条。”此言一出,在场众人皆感惊讶。因为在国外,定制一条项链往往需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不久之后,象征“圆满无缺”的珍珠项链便呈现在撒切尔夫人的眼前。她对此项链情有独钟,于是立刻决定将其购入。(2024年11月20日《北京日报》8版,《珍珠外交》)

红桥市场的商家几乎个个都能熟练地根据顾客的具体需求现场制作珍珠饰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众多外国游客纷纷成为他们的自发推广者。凭借这样的声誉,红桥市场逐渐崛起,成为仅次于香港的世界知名珍珠成品交易集散地。(1999年5月17日《北京日报》6版,《民间贸易在北京》)

关键词:北京旅游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